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暑秽俗称“六月病”、“发痧”。夏季颇为常见。笔者自拟豆藿汤治疗此证,疗效较为满意。现对其证治谈以下体会: (一) 病因病理:夏秋之际,署湿交蒸,秽浊气盛,人若起居不慎,或饮食失宜,或劳累过度,正气不足,易感其气而发为本病。正如《时病论》所说的“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署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昆于内。”暑湿秽浊之气侵入人体,或交阻于中,或壅滞肺卫,或蕴结下焦,致使三焦气化不利,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详述了小儿温病之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肺脾不足为小儿常见的病因病证,提出"不正之乖气""秽浊"之气为四时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认为小儿亦有伏气温病;在临证中注重体质学说,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重视结合体质进行辨治;灵活应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主张用药轻灵、精简,全程顾护胃津。其对四时温病及儿科各证治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小儿温病的辨治体系及指导临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病人脾胃功能虚损的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和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第一诊断已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病历2220份,根据秽浊痰阻证诊断标准分为秽浊痰阻证组1415例,非秽浊痰阻证组805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结果:脾胃功能相关证候积分及体胖痰多、纳呆脘胀、口中气秽、嗳气、恶心欲呕、便溏、便秘而臭、舌苔厚浊腻而腐八个症候的评分,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明显高于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组(P〈0.05或P〈0.01)。脾胃功能相关证候积分两组平均相差约43.66%。结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患者很可能有着比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患者更差的脾胃功能,脾胃功能虚损亦是产生秽浊痰阻证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正> 其他四时温病概要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对其他“四时温病”的概念,有简明论述。曰:“湿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令燥烈之气也。” 1.“暑温”的概念:暑温为暑季多种热  相似文献   

5.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系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而言。高士宗注曰:“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因自然界中一切太过或不及之气候变化,皆可乘人体之虚而致病。避,含有躲避、预防之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此“避”字即含有采取  相似文献   

6.
试述痧症及刮痧疗法源流李琳关键词痧症,中医药疗法,刮痧疗法"痧",就是沙点,即皮肤上出现的一些紫红色的形如沙粒的点子。"痧症"是指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感受疫气,秽浊之气而见身体寒热、头眩、胸闷、恶心、腹胀、腹痛,或神昏、喉痛,或上...  相似文献   

7.
时行病为晋·王叔和《伤寒例》首先提出。王氏以六淫作为外感病的病因,并分为四时正气和时行之气为病二大类。所谓时行之气,即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这是与四时正气相对而言的反常的四时气候变化。时行病由时行之气所致,都系感而即发,概属新感范畴。因其“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故又称时行之气为时疫之气,这说明王氏已认识到时行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时疫病,见于明吴又可的《温  相似文献   

8.
四时有春气升、夏气浮、秋气降、冬气沉之升浮降沉,体内脏气有肝气升、心气浮、肺气降、肾气沉之升浮降沉,药性有味薄升、气厚浮、气薄降、味厚沉之升浮降沉。在顺应四时升浮降沉前提下,藉由药性之升浮降沉以复脏气升浮降沉病理失序至生理常态,终使四时-脏气之升浮降沉达到相互协调、同频共振。如此,既遵不克伐人体生生之气之常道,亦可助天人和谐稳态之维系。此即李杲四时-脏气-药性之升浮降沉法式之深意。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根植于传统文化,术语内涵常随之而变迁。“腐”为中医学一词多义的典型,文章梳理古代文献,发现其概念起源于自然界物质发酵或败烂的过程、形态、气味,以及冬月祭祀的“朽臭”。中医衍生其含义:生理层面,涵盖体内固精培元、疏利秽浊之“腐臭”真气,以及水火共作而发生的“腐熟”消化过程。病理层面,“腐秽”作为病因,代指自然界臭败之浊气,以及体内郁滞之糟粕、湿浊、食积、瘀血、水饮;“腐肉”形容体表具有毒、瘀属性的病理产物“死肉”;“热蒸肉腐”描述痈疽热壅致瘀、毒热灼血、蒸变致腐、炼液成脓的病机。症的层面,含人体散发的秽浊之气,以及腐秽之气体现于舌面的“腐苔”。药性层面有化物藏元、除固导浊之“腐臭”。  相似文献   

10.
秽浊钩玄     
宋代医家陈言在总结前人病因学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三因"学说为框架的理论体系,后人在完善中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秽浊之为邪,广泛为历代医家所提及,然并未被纳入到病因学当中。本文从多个方面探究秽浊之邪的内涵与外延,从古代医籍中散在的相关记载中归纳总结,将秽浊的内涵概括为:肮脏不净与浑浊不清。表现在医学上为:1腐败污秽之气及山岚瘴气;2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所散发的特殊臭气;3脾胃熏蒸的浊气。治疗方药分为辟秽化浊、攻秽泻浊和以秽引秽三种。大凡见秽浊之气,即可用治秽之法,在临床上或许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五运六气治疫遣方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运六气理论提出对时令性疫病的独特认识并积累一定临证经验,其治疫的遣方用药原则是因时随病、按症施治、灵活化裁。可按不同年份的五运、六气特点制定系列方剂,按四时非时之气或时气自病而遣方。或按五运、六气特点调配相应的治疫成药,如按不同年份岁运而确定君药,依四时之气化裁疫病通治方等。深入探讨五运六气防治疫病的指导原则与遣方规律是提高中医疫病防治能力的有力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2.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是李杲(号东垣)在《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其师张元素关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分升降浮沉的思想,构建的脏腑补泻理论,是基于人与天地相应、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相应,将四时、五行、五脏之气以及药物的气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脏腑补泻理论体系,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升降枢纽、气血阴阳化生之源,而脾胃不足易致升降失常、阴火内生,甚至百病由生,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基于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治疗脏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此理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论述了五脏之气与四时之间的关系,提出五脏之气的运化均根据四时五行的观点。李杲在临证中格外重视脾胃之重要作用,认为人以脾胃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根据脾胃之生理特性、病理特点,配合药物气味之升降浮沉,并随时进行加减。文章结合案例,以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为指导,论述脾胃对于机体的重要性、脾胃不足对机体的影响,探析脾胃不足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内经》在“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指导下,在研究生命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时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生命功能结构说。将人放在宇宙自然中来考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天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整体观,故有“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之说。大宇宙有阴阳之变化,四时之更替;小宇宙也要从其阴阳,顺其四时,使人体之生气与自然界之生机同步,这是古人在养生之道中获知的“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之理。古人受自然界日月、冬夏、昼夜之往复的启发,对某些疾病的施法用药,往往根据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特点,而遵“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的择时原则,时时把握与人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天时因素,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故曰:“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相似文献   

14.
季节气候变化与发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十分强调“天人相应”的自然生物统一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不仅依赖于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以生存,而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也密切影响着人体,同时,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等过程具有周期性相适应的变化。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经文从四时多发病的角度,说明五脏之气的强…  相似文献   

15.
芳香化湿法治疗湿温病23例南京市中医院(210001)王铀生祖国医学将一年分为风、热(暑)、湿、火、燥、寒等六种气候,大暑至白露属长夏。该阶段的气候特点,乃天之阴雨连绵,地之秽浊薰蒸,而人处气交之中,每易感湿邪为病。因湿邪具有沉重、秽浊、粘腻、滞着的...  相似文献   

16.
五更泄泻乃肝木乘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四时阴阳五行的关系和五行之生克制化关系着手,结合四神丸药物组成和功能进行分析。认为五更泄泻非仅属脾肾阳虚,尚因五更之时,肝木之气得四时木气之旺乘脾而致;四神丸亦非仅温肾暖脾,且有抑肝、折木之功。结论:肝木乘脾是五更泄泻的主要机制。临床在四神丸方中加入疏肝理气健脾之品,治疗五更泄泻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金运不及"为病治疗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燕 《光明中医》2006,21(7):9-10
"天人相应","四气主病"早在《内经》及古代著作中即有详细论述,且"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间学派刘完素谓:"所谓四时天气者,皆随运气之兴衰","夫一身之气皆随四时六气兴衰而无相反,适其脉候,明可知也".金运主病仅"六气为病"之一类,由于今秋季节之延长,天气温暖不凉,此乃应其时而无其气,出现金运不及的天象,其所引起的疾病,不仅见于外感,亦见内伤.现仅选具有显著特点之病略谈窥菅之见.  相似文献   

18.
【原文】自“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起,至“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止。【讲解】(1)五气之变,四时之应“五气”,指风、火、湿、燥、寒五种气候变化。“四时”,指春、夏、秋、冬。全句意即五气各有其相应的季节,即春应风,夏(包括长夏)应火、湿,秋应燥,冬应寒。(2)发无常会,卒然灾合。“发”,指五气变化中反常现象的发生:“常会”,指固定的遇会时间。“卒然”,指突然;“灾合”,即合而成灾。全句意即五气之间的一些反常变化,如胜复乘  相似文献   

19.
“中暑”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范畴。它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对暑温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过多,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或日受暑气之邪,  相似文献   

20.
在时间证治学日益被人重视之际,笔者仅就咳嗽的时间证治试述刍见。一、外感之咳分时令咳嗽证治虽有肺与五脏六腑之异,然脏腑均与四时阴阳五行之气相合,故皆与四时更替、六气变化密切相关。(一)春令之咳多风变。春令温和而主风气,但初春多风寒之咳,春末多风热之嗽。且春多升发之气而内应肝木,治咳尤宜重肝,诚如王纶所云:“春多上升之气,宜润肺抑肝”。笔者习用桑白皮汤加杏仁、知母、沙参、黛蛤散之属清金制木,肝肺同治。(二)夏令之咳多火炎。夏令炎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