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CT在骨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在骨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肿瘤CT资料,其中恶性肿瘤50例,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20例,部分病例与平片资料进行对照。结果;在有平片资料的56例骨肿瘤中,平片定性正确38例,定性正确率67.9%,CT结合平片定性正确49例,定性正确率87.5%。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放射学诊断水平并识别其演变过程。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和CT表现,并随访观察30例病变的演变过程。结果:本文描述了病变的X线和CT的各种表现。按照病变演变过程将病变分成4期:1早期:病变局限于板障内。2进展期:病变破坏颅板并累及邻近软组织。3痊愈期:软组织肿胀或肿块消除,往往留下边缘清楚或光整的颅骨缺损。4修复期:颅骨破坏先内板后外板向心性地直接骨化修复。结论:X线平片及切线位片仍然是诊断和随访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首选和主要的检查方法,CT可作为补充检查。CT显示颅骨破坏边缘,病变内的残留小骨,脂质及软组织肿块层次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子宫肌瘤的CT特证,讨论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的CT征象,对横断面上显示病变大小、位置与宫腔关系及病变的强化进行评价。结果:38例中除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外,CT都确诊为子宫肌瘤,其CT诊断准确率为973%。其中浆膜下型10例,壁间型18例,粘膜下型2例,混合型8例。全部病例子宫均有不同程度增大;肌瘤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的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楚。较大的肌瘤可有低密度坏死灶。钙化灶3例,占79%。增强扫描肌瘤与正常肌层相差5~10HU。结论:CT在显示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与宫腔关系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B超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CT、MRI对颜面骨及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CT及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根据病灶累及单骨或/和累及颅面骨2个及2个以上部位,将其分为单骨组和多骨两个组,其中单骨者7例,多骨者6例。13例均有X线和CT检查资料,3例有MRI检查资料。结果:7例单骨病例中,X线平片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诊断者3例,诊断正确率约47%(3/7);CT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诊断者6例,诊断正确率约85%;6例多骨病例中,X线和CT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诊断者6例,诊断正确率为100%。综合本组13例病例,X线平片作出正确诊断者9例,诊断正确率约为69%,CT作出正确诊断者11例,诊断正确率约为92%。3例累及颅底及颞骨病例,MRI检查对病变范围、颅神经受压等情况作出了明确诊断。结论: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表现多样,X线平片和MRI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CT检查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高,三者结合可在疾病定性、病变范围及颅神经受压等方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脊髓纵裂畸形的CT诊断(附2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CT诊断价值。方法23例脊髓纵裂,年龄7个月至20岁,均摄有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及CT平扫,2例行CTM检查。结果骨性隔刺21例,纤维性2例。X线平片与CT扫描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7%和100%。讨论CT扫描对显示脊髓纵裂及椎管形态改变的敏感性高于X线平片。CT平扫结合X线平片能对大多数的脊髓纵裂及其伴发的脊柱畸形作出全面的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X 线平片,CT 及MRI 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肌肉骨骼系统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有 :X线平片 ,体层摄影 ,CT及MRI等。无论那种方法 ,其应用价值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发现病变的有无 ;②病变的定位 ;③尽可能明确病变的性质 ;④明确病变范围及分期以帮助拟定治疗方案 ,观察和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检查方法的另一个角度是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参考有关文献对X线平片 ,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的显示及诊断能力方面作如下比较 :1 恶性骨肿瘤的X线平片 ,CT及MRI表现1 1 平片主要表现 浸润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 ,瘤骨或瘤软骨形成 ,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1 2 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在平片、CT影像学检查中的征象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平片、CT影像学资料。结果:28例中,75%患者平片征象为主动脉弓降低扩张伴壁钙化表现;CT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结合分辨准确率达95%。结论:平片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异性不强;CT对本病则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组38例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17例;CR21例;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7例;薄层横断扫描6例;薄层倾斜扫描7例;M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18例。结果:X线平片、CR图像利于定位,其诊断率分别为71.0%、74.3%,诊断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T、MSCT利于显示病变,其诊断率分别为91.0%、92.6%,CT与前两者间诊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CT扫描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R图像。薄层CT病变诊断率均达100%,将之确定为诊断标准;2D重建可作为横断图像的补充;3D重建可立体显示骨性胸廓的全貌,利于病变的整体观察及定位。结论:CT扫描及其二维、三维重建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X线平片或CR图像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道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定位、定性诊断,并评估CT分期诊断价值。材料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道恶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腺癌10例、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结果:16例肿瘤CT检出敏感性100%。CT定位正确14例,定性肠道恶性肿瘤13例。三种肿瘤CT表现各有特征,而肠壁增厚和/或肿块为其共同特点;CT分期时对肿瘤局部侵犯及淋巴转移敏感性较差,但特异性很高。结论:肠道肿瘤CT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CT分期有一定局限性,但CT对肿瘤局部侵犯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检出的特异性很高,仍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对骶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例骶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表现。结果:X线平片更能提供骶骨巨细胞瘤所致骨质改变的全貌,显示较明显的病变;CT能发现早期的病变,并清楚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组织关系。结论:对骶骨巨细胞瘤的诊断,X线平片和CT各有特点。应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得到全面细致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颌骨囊肿和肿瘤:X线、CT诊断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骨囊肿、肿瘤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表现,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共40例(43个)经病理证实的颌骨囊肿和肿瘤的影像资料,40例同时做X线、CT检查。所有病例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均被分析比较。结果:X线显示病变与牙齿关系较CT优越。CT显示病变边界、病变与骨密质、周围软组织关系较X线优越(P<0.01),显示病变与下颌神经管关系方面,与X线价值相当(P>0.05)。结论:X线对于显示病变范围和边界价值有限。病变与周围牙齿关系X线显示最佳。CT可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骨质破坏和钙化。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胃肠道双对比造影(DC)15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9例,DSA检查2例。结果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脂肠1例,空肠4例,回肠1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良性直径多<5·0cm,边界清楚,DC主要表现黏膜皱襞受压推移改变,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直径多>5·0cm,边缘分叶,DC黏膜皱襞有破坏,表面可见不规则溃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有多发状和块状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DSA发现2例小于3·0cm小肠间质瘤,显示血管丰富。病理,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 )100%,CD34( )87.5%。结论DC易于发现GIST腔内瘤体,CT定位准确,良恶性判断价值高,DSA显示小体积GIST能我强,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29例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均作CT扫描,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分析其CT表现。结果 CT诊断正确率为93.5%(27/29)。它易于显示病变的特征,对骨质破坏、骨膨胀、硬化缘、出血、骨间隔、钙化及软组织肿声等均能很好的显示。结论 根据CT扫描的特点及表现,大多数骨良笥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可作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对卵巢囊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了27 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腺瘤, 其中浆液囊腺瘤13 例, 粘液囊腺瘤9 例, 交界性肿瘤5 例。全部病人均做了平扫后增强CT扫描。27 例共做了31 次妇产科US检查。我们着重分析各型肿瘤的CT表现特点, 并比较CT与US对本病的诊断效果。结果: 22 例浆液和粘液囊腺瘤, CT都诊断为良性卵巢囊腺瘤。31 次妇产科US检查, 28 次做了卵巢源性肿瘤的诊断。5 例交界性肿瘤, CT和US都未能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浆液囊腺瘤的平均大小为15cm, 平均CT值为12HU, 均为单房。粘液囊腺瘤的平均大小为19cm, 平均CT值为15HU, 9 例中7 例为多房。27 例中, 只有15 例CT定位诊断正确。31 次US检查, 28 次做出了准确的定位诊断。结论:CT是良性卵巢囊腺瘤影像诊断中十分可靠和有效的检查方法。但对于交界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和体积较大肿瘤的准确定位诊断, CT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15.
肺癌骨转移的CT诊断:附36例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报告36例肺癌骨转移的CT表现,其中29例作X线平片检查。CT表现主要呈溶骨性骨破坏(69.5%),亦可呈成骨性(5.5%)或混合性(25%)骨破坏。CT扫描在发现和估价病变方面较X线平片敏感。如平片骨破坏发现率为75.8%,CT扫描为100%;平片显示软组织肿块发现率为13.7%,CT为61.1%。文中对肺癌骨转移的发病情况、转移途径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资料完整曾行CT检查并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中骨肿瘤29例,其中良性肿瘤24例,恶性5例,肿瘤样病变16例。良性肿瘤包括:巨细胞瘤12例,软骨母细胞瘤4例,骨样骨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各3例,内生软骨瘤及骨母细胞瘤各1例,恶性肿瘤包括:恶性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各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样病变包括:骨囊肿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发病部位包括骺板闭合前28例(其中骨骺4例,干骺端24例)闭合后骨端17例,主要CT表现为端囊样骨破坏,包括膨胀性改变34例伴皮质断裂13例,骨性包壳形成21例,瘤内钙化13例,液-液平2例,骨膜反应及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分别为5例和4例,结论:CT能清晰显示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囊”壁、“囊”内及周围结构的细微表现,因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因表现有重叠,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7.
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分析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与CT表现,探讨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化性纤维瘤,所有病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其中6例同时采用常规CT平扫,层厚、层距5mm。结合文献,综合分析。结果:病变位于胫骨11例,股骨3例,起自骨干皮质12例.中心者2例。主要X线与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偏心膨胀性生长,粗细不均的骨性间隔,边缘增生硬化及骨化。根据其表现可分为囊状型8例、混合型4例和骨化型2例。结论:X线检查对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有价值的。CT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改变。结合CT检查,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脾脏肿瘤性病变的影像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脾脏肿瘤其中转移瘤3例,原发淋巴瘤4例,血管瘤5例,错构瘤2例,白血病1例。分析其CT与MRI资料,包括大小、轮廓、病灶数目、密度和边界等。结果:脾脏转移瘤为不均匀增大,病灶多发或单发边界欠清。不均匀轻度强化。原发性淋巴瘤脾脏不均匀增大,边界不清呈不规则强化。错构瘤有脂肪和钙化的特征性。血管瘤常多发,有边缘强化特征。结论:良性脾脏肿瘤性病变有一定影像表现特征,能做出正确诊断。恶性肿瘤性病变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析其影像表现。6例作CT平扫,16例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2例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17例。CT正确定位19例(86.4%),正确定性10例(45.5%)。结论CT能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定位优于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RO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8例RO均为单侧、单发,呈类圆形4例,分叶状4例,均突出肾轮廓外。8例肿瘤实质部分CT值约22~36 Hu,平均31 Hu。增强扫描8例均为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实质CT值103~187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94 Hu。实质期强化减低,CT值82~151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4 Hu。排泄期稍下降,CT值86~117 Hu,排泄期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0 Hu。2例肿瘤见星状瘢痕,2例节段性强化逆转,1例轮辐状强化,1例肿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1例少量脂肪。结论 当CT平扫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突出肾轮廓外的等、低密度影,增强表现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排泄早期不同程度的下降,皮髓质期肿瘤内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区,在实质期、排泄期逐渐减小或消失,呈进行性填充,同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无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肾嗜酸细胞腺瘤是可供选择的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