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太传统医药》2014,(9):F0002-F0002
<正>2014年4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务(扩大)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安排了第二季度重点工作。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基本完成《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编制工作。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协调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出台《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标准》,研究制定中医类别医师在非医疗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的要求,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研纲要》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未病理论与当代健康理念的关系。建议施行融合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的当代健康理念新模式。方法阐述中医药治未病和当代健康理念的理论基础。论述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在当代健康理念中应用于指导诊断病因,提供防治思路上意义重大。结论将"中医药体质辨识调理+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4月3日讯:日前,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百姓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规划》指出,"十三五"湖北省所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和"中医养生堂",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科,强化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能力。中医医疗机构要把医疗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精神,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要求,中山市卫计局联合中山市中医院于2013年初组织实施中山市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工程,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理论指导,通过搭建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实现区域性分级管理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模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正>9月21日至2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杨龙会一行赴益阳市调研中医"治未病"项目和基层中医药工作。座谈会上,调研组分别听取了中医"治未病"项目及基层中医药服务情况汇报,对益阳市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专科规范建设与科学管理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调研组还就基层中医药工作、中医养生保健的开展等问题,和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治未病"和西医健康管理的"跨国联姻"中医"治未病"和西医健康管理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积极尝试,大胆实践,依托日照市中医医院和加拿大七橡树医院成立了中加国际健康管理中心。  相似文献   

7.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中医发展也要走"群众路线"。文章旨在研究中医药行业践行群众路线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健康操在服务百姓健康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探索通过媒体、社区、继续教育项目等多种形式对中医健康操进行推广。并探讨推广中医健康操对"治未病"工程、"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要求,对提高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领域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我院于2009年9月开始研究中医"治未病"工作,探索实践"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提出了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以"防"为核心,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倡导未病先防,重视养生,核心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健康管理通过控制人们生活方式中的健康危险因素和行为,降低危险因素,维护人体健康。健康管理与"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实现"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融合,形成现代中医健康管理体系,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健康管理,大力推动"治未病"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医药发展开辟新方向,使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发挥更大作用,是祖国医学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10月26日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共8篇29章,为中医药单设一章,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规划纲要》要求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用于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社区开展中医"治未病"推广活动前后健康教育调查资料,比较活动前后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知识知晓率、中医药服务满意度及高血压控制率等。结果:活动后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活动后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活动后社区居民高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念用于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作用确切,可有效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加强高血压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未病"健康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1月,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提出:加快建立服务提供体系,加快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建设服务人才队伍,探索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探索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的实现形式,是今年工作的五项重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我院特色与国际标准的服务模式,从心身整合的角度,对治未病中心开展健康管理业务的必要性、理论渊源、人才需求及运作模式等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到医学模式转换和医疗卫生观念转变的需求论证了建设"治未病"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探讨了新时代"治未病"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助力"健康山东"的具体内容及其存在问题与展望。同时这是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从中药材种植、流通、加工到养生、治未病、治已病和康复等中医药全产业链各环节,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卫生健康需求,建立公平可及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响应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战略部署和积极探索中医药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文化在临床诊疗和疾病预防上的作用逐渐被社会认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成为了现代健康服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思想。"互联网+"服务能够扩充健康管理的范围,增加健康服务的慎独,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构建一个"互联网+"的云平台,提供全面、个性、智能化的中医健康服务模式,是当前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一个发展思路。文章对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互联网+"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云平台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医药报》3月13日讯: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会议部署全面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建成符合标准的十九个“治未病”中心。推进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系的构建做了深入阐述,以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框架为目标,坚持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健康为中心,与多家“治未病”试点单位进行交流,尽可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未病先防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强调"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膳食,谨慎起居",并倡导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以达到保健养生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的这个优势和特色,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要求,从强化治未病理念人手,从健全治未病服务体系着力,从提升治未病服务能力发力,不断推进治未病工程落到实处。营造中医治未病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法则。武汉市中医院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中,有效提升了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思想文化理念之一,其汇集中医保健、预防、医疗、养生和康复思想为一体,提出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将"治未病"理念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构建覆盖患者全周期、结构科学、内容丰富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以保障患者就诊服务质量。文章主要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医"治未病"理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要求,对提高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领域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结合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治未病"中心的工作意义和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