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英中三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炳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97-2300
目的: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经验,探索研究"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方法:应用比较教育学方法,以美、英、中三国为样本,对全科医学兴起的背景、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结论:中医学与全科医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应对"中医类别全科医学"的内涵特点作出科学的诠译;制订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标准;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要适应国情。  相似文献   

2.
中医全科医学在社区医疗及家庭保健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现状进行阐述,对如何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提出了几种想法。在学习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发展院校教育,加强师承教育,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师资建设及社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全科医师的制度建设,加速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浙江省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十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全面推进全科医学教育,使之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从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组织机构,建立配套制度;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开拓新型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等五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中医全科医学是基于中医思维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学医学思想中贯穿着全科医学的印记,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精髓。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模式阐述其内涵。  相似文献   

5.
提高中医院服务社区的能力,必须解决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文章对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了目前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对如何发展中医药全科医学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健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被再度提上议程.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全程,教育与卫生系统应通力合作,创新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临床与公共卫生的联系,加大高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凸显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全科医学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提高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从事全科医学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毕业参加社区工作意愿.本文主要就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全科医学教育质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常学辉  张良芝  王振涛 《光明中医》2013,(11):2423-2425
为了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导向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的本科层次全科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规范、完善课程实践大纲,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规范全科医学实践技能操作,建立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及方法改革,制定完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旨在构建以中医药的服务模式和手段为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体系,以使中医药能以全新的姿态进入社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后迅速发展,但直到2012年才正式进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而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才刚刚起步。当前,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甚至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因此,探索并建立一个科学、实用、健全的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我国已开展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讨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从而为探索出一个相对健全的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全科医学人才数量不足、总体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新医改背景下全科医疗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通过规范和统一的模式,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师,文章提出应将高等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相结合,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1.
实施基因工程 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中医药教育经历了50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中医人才。全面总结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教育50年经验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对开设七年制传统型中医方向、实施中医人才培养的基因工程进行了总结,全面探讨了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并分析了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中药药剂学研究生培养缺乏中医药特色,淡漠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不注重传统中药学精华的传承等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以经典名方为抓手,教学内容系统化;鼓励引导创新创业,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有效利用中医药学中的思政元素,润物于无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的思路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中药药剂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突出新安医学特色 培育高素质中医学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国家教育部中医学特色专业建设,通过修订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施“双导师制”的师承教育新模式;注重发挥我省新安医学的特色优势,充实有关新安医学的特色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讨培养中医学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既赋有时代特征又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具有新安医学优良传统、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中医实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即"师带徒"模式,近年来一直为各个中医院校探索的热点之一。由于传统的师承模式和院校教育模式各有千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两者结合才是中医教育模式发展的主流趋势,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的结合,才能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以院校教育的底蕴辅以师承教育的特色,结合各家所长,才能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创造一片沃土。文章就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展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王葆方  刘宛娘 《天津中医药》2013,30(11):696-697
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之间的中医药交流由来已久,从2000年开始在多所政府医院中开设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并在2009年正式承认中国5所中医药大学学位,为中医规范化奠定基础。南方大学是一所建校30年,包括8大学部的综合院校,为提高当地中医教育水平,培养中医人才,与2009年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中医本科教育。该课程依据中国中医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结合两校合作的特点,设定五年制的课程,为合作培养中医人才,提高中医教育,扩展中医教育模式作出积极地开拓和尝试。  相似文献   

16.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生物医药的成果和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基础与临床双向互动(BtoB)的一门新学科。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处于从传统中药经过中药现代化到创新中药的发展阶段,继承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创新中药的核心思想。这与转化医学BtoB的研究模式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优势和中药整体调节的特色,探求还原与整合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药新药创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的特殊使命,分析了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统筹考虑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就如何创新发展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方案和举措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规培带教是全科医生必须完成的临床带教,如何科学有效,教学相长地完成这一任务,方法 学至关重要,在长期规培带教实践中,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介入以中医诊疗难点为基础的教学(PBL)+以中医经典治疗案例为引导的教学(CBL)模式,能够更好地训练规培医生的临床中医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应用;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全国第一批453名名老中医药专家成才经验进行分析,明确其成才规律,为探索现代中医药教育规律,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提供有效指导。方法采集每位专家的基本情况(出生年代、从医时间),学医途径,开始学医时间,学医内容,专业分布及临床特长等要素,采取频数统计方法对各要素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中医药专家年龄普遍偏高,说明传承已迫在眉睫;开始学医的时间早,从医周期以50至60年居多,体现了早临床和长期临床的特征;在学医途径方面,师承方式是其成才的主要途径,仅院校教育也占有一定比例;在学医内容方面,经典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多科学发展,中医中药并重也是其中的特征之一。结论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可借鉴师承结合院校教育模式进行,注重跟名师,重经典,早临床,长期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中医学教育已经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并存的教育体系,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中医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但从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反馈信息来看,中医人才质量下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中医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是否存在欠缺.本文对古代中医教育方式特点进行简要回顾,探讨其对改进当前中医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