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在术后1周~2周左右B超检查发现子宫切口处低回声或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块,提示子宫切口血肿。其中16例患者经抗感染、促宫缩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1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原因有多种,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并辅以中药治疗及支持对症治疗,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芾 《中级医刊》1996,31(6):42-43
  相似文献   

3.
4.
子宫切口血肿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剖宫产术感染率增加的原因之一,自新式剖宫产术广泛应用以来,由于该术对麻醉效果要求高,加上子宫下段切口的改良、子宫下段形成的程度、术者的手法、以及胎儿等因素的影响,剖宫产术切口血肿发生率仍较高。现就68例新式剖宫产术切口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琳 《安徽医学》2010,31(12):1488-1489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浆膜层下血肿伴感染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方法以1例少见的子宫切口浆膜层下血肿伴感染为案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因解剖学组织的差异,缝合技术不当,隐匿性感染,不洁性生活,均可导致子宫切口浆膜层下血肿伴感染。结论熟悉解剖关系及掌握缝合技术,是预防子宫切口浆膜层下血肿的关键;及时行B超、CT检查和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必要时手术治疗,是诊断、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预防的方法。方法选择1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住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播散,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治疗主要以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为主,而预防是关键。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其规范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患者12例及进修期间搜集的2006年9月~2008年9月8例,均为早期,妊娠年龄22~42岁,平均32岁,孕次2—8次,平均5次,产次1~2次,平均1.2次,有流产史1~4次,平均2.5次,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此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时间6个月~10年,平均5.2年。另随机抽取输卯管妊娠20例,宫颈妊娠5例,作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9.
B超监测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45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腹部B超监测子宫切口愈合的情况。方法 对457例剖宫产产妇在术后7天腹部切口拆线后当天或第2天充盈膀胱,患者取仰卧位,作下腹部纵,横或多角度探查,获取理想声像图,并作记录。结果 根据愈合情况,按声像图特点分为3类;(1)愈合良好的子宫切口声像图呈平或弧状强回声光带,共429例(93.9%)。(2)炎性反应的子宫切口声像图呈实质性非均质性光团,共16例(3.6%)。(3)呈炎性反应伴积液9血或渗出液)的共12例(2.5%)。结论 剖宫产术后常规B超检查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可为临床提供处理依据。对防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出血等并发症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由于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 ,由剖宫产所致的子宫切口缺血或感染引起的组织坏死 ,缝合线脱落、切口裂开而致的产褥晚期大出血屡见报导 ,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 2例 ,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1,37岁 ,因剖宫产术后 83天 ,阴道反复大出血3次于 1998年 6月 30日 ,以“剖宫产晚期出血、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待排除 ,失血性贫血”急诊收入院。患者于 1998年 4月 7日因“产程停滞”行剖宫产 ,手术顺利 ,术后 5天出院 ,术后 6~ 10天 ,曾有发热 ,体温持续 37 6℃~38 5℃之间 ,恶露增多 ,血性 ,无明显腹痛 ,自服消炎药对症治疗。术后第 4 0天 ,无…  相似文献   

11.
侯伟 《基层医学论坛》2004,8(5):430-431
目的探讨B超在观察剖宫产后子宫复旧和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的价值。方法两组共100例,观察组53例,术后7天、30天分别行盆腔B超检查,观察子宫复旧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对照组47例,未做B超检查。结果观察组中11例阴道流血者,阴道流血15~33天,平均19天;对照组中10例阴道流血者,流血15~36天,平均25、5天。结论B超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和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具有直观、准确、易行等特点.是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有利于子宫复旧及切口愈合的检查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6例均发生在停止哺乳以后,均行手术切除.结论 剖宫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完整切除肿块是治疗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13.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受精卵、滋养叶细胞着床于子宫剖宫产术后的瘢痕处,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术后远期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切口妊娠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CSP早期诊断困难,常因临床误诊行清宫或人工流产术时出现严重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将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例相关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彭秀琴 《中外医疗》2012,31(3):64-6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方法将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孕产妇共21例,对其均终止妊娠,采用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结果 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中有5例于终止妊娠过程中发生大出血,1例由于血肿形成,子宫切口损伤,最后采用子宫切除术。所有患者均采用甲氨蝶呤治疗,最长治疗7周。结论应及时有效的处理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防止大出血形成,降低剖宫产率,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谌桂仙 《当代医学》2012,(26):31-32
目的通过对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16例剖宫产腹壁切口EM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药物治疗;手术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手术.1年内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1年内随访16例,8例手术组的随访者术后均未见复发,而8例对照组患者停药后有5例复发.手术组的复发率(0﹪)与对照组的复发率(62.5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彻底有效的方法,同时辅助药物治疗会增加疗效,减少术后复发,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临床表现和诊治情况。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剖宫产密切相关,症状和体征均较典型。手术加药物治疗效果好。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治疗首选手术,但最重要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宫腔镜联合B超在诊断二次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有二次剖宫产术史的128例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结果: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子宫切口憩室共111例(轻型憩室60例、重型憩室51例),检出率达86.72%,愈合良好17例。重型憩室顶端距离浆膜面1.7~6.1 mm,平均(3.8±1.2)mm,宽度4~18 mm,平均(11.7±4.8)mm。而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TVS)仅诊断出39例,检出率为30.47%。两次诊断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在诊断二次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中有很高的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一般多发生在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宫颈、阴道和腹部手术切口。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由手术所至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亦明显上升,我院于2001-2006年5月收治10例切口内异症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子宫切口撕裂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2月子宫切口撕裂5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切口撕裂原因与产程异常、胎儿体重、低年资术者有关。结论:术者术前应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积极处理,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充分了解胎儿大小、胎位和胎先露等因素,根据术中情况,选择适当子宫切口,采用正确娩头方法,以避免子宫切口撕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