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不同时间Fos蛋白在脑皮质、脑干的表达,进一步阐明脑损伤后弥漫轴索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5只)和损伤组(40只)。损伤组复制Marmarou DAI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脑皮质、脑干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结果外伤后0.5 h Fos蛋白表达开始增加,1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2 d后基本消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损伤组伤后0.5、1、4、12 h、1、4 d Fos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DAI的形成和发展与伤后的时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侧向旋转致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海马Homer1蛋白各哑型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n=10)、假手术组(SOC组,n=10)和DAI组(n=70),DAI组又根据致伤后时间分为1、3、6、12、24、48、72h共7个亚组,应用侧向瞬时旋转的方法建立大鼠脑DAI模型,取海马组织分别行Homer1蛋白各哑型(Homer1a、Homer1b/c)的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 实验过程中5只动物死亡,其余90只进入结果分析.3种检测方法均发现DAI组神经组织中Homer1a蛋白和mRNA水平自伤后1h开始表达,至24h表达量最高(P<0.01),持续至72h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NC组该蛋白仅有极少量表达;而Homer1b/c在NC组、SOC组和DAI组均可见明确的阳性表达,但3组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mer1a在DAI损伤急性期即于海马组织中表达,Homer1b/c则在损伤前后均有表达.Homer1蛋白的两种亚型可能在DAI中均发挥着要作用,抑制Homer1b/c或促进Homer1a表达可能对DAI损伤后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调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转染脂质体)、pshGFP组(转染pshGFP质粒)、pshRNApten治疗组(转染pshRNApten质粒),每组20只,各组分别于再灌注后3d(6只)、7d(7只)、14d(7只)三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正常对照组与pshGFP组分别注射脂质体与pshGFP质粒,pshRNApten治疗组于海马局部注射pshRNApten质粒.注射2d后,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神经元PTEN基因的表达;采用HE和Nissl染色检测神经元损伤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pshRNApten治疗组海马神经元PTE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pshRNApten治疗组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变性程度均明显轻于pshGFP组大鼠,海马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少于pshGFP组大鼠(P<0.05).结论 下调PTEN能有效缓解由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4.
环孢素A对轴索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轴索及其相应的神经元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的表达规律,以及环孢素A(CsA)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CsA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9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8只(其中3只制作电镜标本)、DAI组(B组)41只、CsA处理组(C组)41只。对B、C两组大鼠右侧视神经施以牵拉,C组大鼠在牵拉伤后即刻按20mg/kg腹腔注射CsA。B、C组分别在伤后、CsA处理后1,3,6,12h、1,3,7d处死,其中3h、1d各为8只大鼠(3只制作电镜标本),其余时间点各5只大鼠。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轴索及其相应神经元胞体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神经轴索中β—APP的表达。结果 (1)组织病理学观察:B组大鼠右侧视神经牵拉伤后神经轴索、RGCs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C组动物相应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2)β—APP表达:①B组大鼠RGCs β—APP阳性表达呈双相变化,1,3h阳性表达强度明显低于A组,1,3,7d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A组;C组大鼠RGCs β—APP阳性表达规律与B组相似,但1,3,7d β—APP阳性表达明显低于B组。②B组轴索β—APP阳性表达在各个时相点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C组轴索β—APP阳性表达规律与B组相似,除1h外,其余时相点阳性表达明显低于B组,但表达强度仍明显高于A组。结论 β—APP长时间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DAI后的继发性病理变化;CsA对DAI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部分与β—APP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高压氧暴露组.2组再各分5组,分别为腩缺血1 h再灌注后1、3、5、7、14 d组,每组8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进行高压氧暴露,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FGFR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1 d,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和FGFR的表达,3 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14 d时仍有表达;高压氧暴露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同一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通过促进bFGF和FGFR表达,可能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高压氧暴露组.2组再各分5组,分别为腩缺血1 h再灌注后1、3、5、7、14 d组,每组8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进行高压氧暴露,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FGFR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1 d,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和FGFR的表达,3 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14 d时仍有表达;高压氧暴露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同一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通过促进bFGF和FGFR表达,可能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高压氧暴露组.2组再各分5组,分别为腩缺血1 h再灌注后1、3、5、7、14 d组,每组8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进行高压氧暴露,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FGFR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1 d,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和FGFR的表达,3 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14 d时仍有表达;高压氧暴露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同一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通过促进bFGF和FGFR表达,可能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高压氧暴露组.2组再各分5组,分别为腩缺血1 h再灌注后1、3、5、7、14 d组,每组8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进行高压氧暴露,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FGFR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1 d,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和FGFR的表达,3 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14 d时仍有表达;高压氧暴露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同一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通过促进bFGF和FGFR表达,可能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高压氧暴露组.2组再各分5组,分别为腩缺血1 h再灌注后1、3、5、7、14 d组,每组8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进行高压氧暴露,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FGFR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1 d,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和FGFR的表达,3 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14 d时仍有表达;高压氧暴露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同一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通过促进bFGF和FGFR表达,可能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高压氧暴露组.2组再各分5组,分别为腩缺血1 h再灌注后1、3、5、7、14 d组,每组8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进行高压氧暴露,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FGFR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1 d,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和FGFR的表达,3 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14 d时仍有表达;高压氧暴露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同一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通过促进bFGF和FGFR表达,可能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姜曙  鞠延  贺民  毛伯镛 《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0):589-59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方法 分析56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56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61%)。伴脑挫裂伤者40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45例。结论 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及其相关影响因子BDNF和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30mW/cm2 微波辐射Wistar雄性大鼠40只,于辐射后6h、1d、3d和7d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BDNF和TrkB表达的改变。结果 30 mW/cm2辐射后,突触素ⅠmRNA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h和1d增加(P<0.01),而3d和7d减少(P<0.01);海马突触素ⅠmRNA于辐射后6h和1d增加(P<0.01)。BDNF蛋白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h表达增强(P<0.05),1~3d达高峰(P<0.01);在海马于辐射后1d表达增强(P<0.05),3d~7d达高峰(P<0.01)。大脑皮层BDNF mRNA辐射后6h增加(P<0.01),1d减少(P<0.01),3d和7d又见增加(P<0.01或P<0.05);海马BDNF mRNA于辐射后1d增加(P<0.01)。TrkB蛋白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1~3d表达增强(P<0.01);在海马于辐射后3~7d表达增强(P<0.01)。TrkB mRNA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h 和7d增加(P<0.01);海马TrkB mRNA于辐射后6h、3d和7d减少(P<0.01或P<0.05)。结论 微波辐射可引起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异常,参与了微波辐射所致的突触传递障碍及其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外伤后伤灶周围皮质脑红蛋白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脑外伤脑损伤灶周围皮质内脑红蛋白(Ngb)表达的变化,探索其在脑外伤时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建立脑外伤模型,15只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及脑损伤12、36h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伤灶周围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区(S1)和压部后颗粒细胞b皮质区(RSGb)内Ngb免疫反应阳性信号面积、光密度和累积光密度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gb的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于外伤后明显增高,脑损伤36h增高尤为明显。图像分析显示,3组之间阳性信号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损伤12h组,只有RSGb的光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在脑损伤36h组,两个区域的光密度和累积光密度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且与脑损伤12h组比较,除RSGb的累积光密度外均显著升高。结论脑外伤后伤灶周围皮质神经元Ngb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伤后神经元的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颅脑损伤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寻救有效手段.方法:选择Wistar大鼠75只,利用Marmarou颅脑损伤装置造成动物不同程度弥漫性脑损伤.以Northern杂交、组织病理学方法,动态观察动物脑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基因表达变化及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轻度颅脑损伤后12小时,bFGF基因表达增加,伤后3天达峰值.重度颅脑损伤后4小时,bFGF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伤后第3天达到高峰,明显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水平.结论:bFGF基因表达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作为生长因子之一,bFGF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舱室内大鼠颅脑爆炸伤早期血浆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自制舱室内大鼠颅脑爆炸伤模型,于伤后1、3、6、12、24、72小时取血,运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S-100B蛋白含量,取脑组织测含水量并观察伤后病理变化.结果 伤后S-100B蛋白随时问延长而逐渐增高,24小时达高峰,72小时仍高于正常;脑含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6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24小时内仍高于正常,72小时接近正常.结论 舱室内颅脑爆炸伤模型稳定可靠,早期检测血S-100B蛋白有助判断舱室内颅脑爆炸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应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观察其对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TBI模型,运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大鼠中度脑损伤后2小时~3天伤侧大脑皮层、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Tunel染色:伤侧大脑半球广泛存在细胞凋亡,以受伤区周缘为甚,伤后2小时即可见凋亡细胞,2~3天达高峰。(2)PACAP治疗后12小时~3天,伤侧皮层、海马区细胞凋亡数与损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大鼠TBI后,神经元在发生变性、坏死的同时,存在凋亡现象。PACAP能阻滞大鼠TBI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HSYA对MCAO2 h及再灌注1、3、 6、 9、12、24、72 h及7 d、14 d时脑组织VEGF表达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缺血2 h后VEGF在缺血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胶质细胞上表达开始增高,内皮细胞在再灌注24~72 h时表达量最高,7 d后开始下降,14 d时仍偏高.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在再灌注9~12 h时表达量最高,24~72 h时开始下降,7 d时已无表达.HSYA使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增加,并使缺血后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下降减缓.结论 HSYA具有上调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鼠侧向液压脑损伤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现象及其与外伤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鼠侧向液压冲击脑损伤装置建立急性脑创伤模型,受损伤大鼠分别在伤后12、24、72h和7天处死。对照组动物仅行开颅术,无液压冲击。观察脑内微血栓形成部位及数量,并比较各组间脑内血栓数量的差异。结果冲击伤后大鼠脑血管内有大量微血栓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大鼠脑内伤后12h即有血栓形成,此后逐渐增多,伤后7天逐渐下降。此外,在脑内血栓相对集中区域还发现大量的变性神经元。结论颅脑外伤引起脑内广泛血栓形成,可能是外伤后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