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结核性脊髓脊膜炎增强前后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1例MRI平扫均可见脊膜受累,主要表现为脊膜不规则增厚,蛛网膜下腔狭窄或闭塞、分隔样改变、囊肿形成,神经根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脊膜呈线状、斑块状、结节状和环状强化。本组21例中脊髓肿胀17例,脊髓空洞6例,髓内结核瘤5例。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病变部位和累及范围,可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脊膜脊髓炎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或诊断性用药后疗效显著的10例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MRI表现特点. 结果 10例MRI平扫,7例脊髓内呈结节状、串珠状、条带状异常信号;3例蛛网膜下腔充填稀薄的异常信号;3例脊膜增厚;2例硬膜外见条状异常等信号;3例合并椎体及附件结核伴椎旁冷脓肿;1例合并脑干内多发小结节影;5例MRI增强扫描,4例脊膜增厚强化,2例脊髓内斑点状中度强化,1例脊髓内环状强化. 结论 MRI对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脊髓结核瘤的 MRI表现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脊髓结核瘤患者 MRI表现,所有患者MRI检查包括T1 WI、T2 WI平扫和T1 WI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部位、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和形态。结果1例病变位于颈段脊髓,为稍长T1、短T2信号,呈结节样强化;3例病变位于下胸段脊髓,横断位T2 WI表现为典型的“靶征”,增强后呈环状强化,矢状位其长轴与脊髓长轴一致,其中1例增强后发现合并1个平扫不能显示的粟粒强化结节;1例病变位于脊髓圆锥,为长 T1、短T2信号,增强后呈环状强化。结论脊髓结核瘤 MRI表现具有多样性,其特征性表现包括 T2 WI 低信号或“靶征”、环状强化、病变长轴与脊髓长轴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血病硬脊膜浸润并形成硬膜外肿块的MRI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例白血病硬脊膜浸润并形成硬膜外肿块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2例均行确诊前及治疗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例均表现为胸段长范围硬脊膜增厚并形成局限性硬膜外软组织块,压迫并半包绕脊髓;呈等或略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硬脊膜增厚,硬膜外肿块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2例均伴有胸椎椎体的异常浸润。经抗白血病治疗后复查MRI显示硬膜外肿块减小几近消失。结论椎管硬膜外腔有软组织块占位,MRI与脊髓相比呈等或稍长T1、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时,应考虑白血病浸润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粟粒型脑结核瘤MRI表现,总结粟粒型脑结核瘤的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倒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证实的粟粒型脑结核瘤患者的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及Gd—DTPA增强T1WI。结果:全部病例颅内病灶无法计数,病灶广泛、弥漫分布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区、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半球。病变呈两种形态分布:2/3病变呈环状表现,1/3病变呈结节样表现。直径〈3mm者,病变呈结节样表现,MRI信号特点为等T1,长T2信号,病灶周边无水肿或水肿轻,增强后呈显著结节状强化;直径≥3mm者;病变主环状表现,MRI信号特点为中央呈长T1、短T2信号,环呈等T1、长T2信号,病变周边水肿明显.增强后呈显著环状强化,中央区域无强化。结论:粟粒型脑结核瘤病变以环状病灶为主,其中央短T2信号是诊断结核瘤的特征性MRI表现.恰当的窗技术有利于结核瘤特征的显示。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MRI表现,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06年9月-2008年5月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121例,其中颅内结核111例、椎管内结核10例。对所有病例均作常规MRI平扫,静脉注射Gd-DTPA增强,并对其MRI表现作回顾性总结。结果:脑膜结核60例、脑实质结核33例、脑膜并脑实质结核18例,脊膜结核4例、结核性脊髓炎4例、脊膜并脊髓结核2例,合并脑梗死24例、脑积水22例,合并室管膜炎3例、硬膜下积液1例、脊髓空洞4例。结论:MRI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重要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T2WI呈明显低信号的脑/脊膜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T2WI呈明显低信号的脑/脊膜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沙粒体型脑/脊膜瘤6例,纤维型脑/脊膜瘤5例。T1WI示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或中度增强。沙粒体型脑/脊膜瘤CT平扫整个瘤体呈钙化改变,CT值180~305Hu;纤维型脑/脊膜瘤表现为高密度肿块,但其密度低于钙化密度,CT值65~82Hu。结论:T2WI呈明显低信号的脑/脊膜瘤提示为沙粒体型或纤维型,MRI结合CT对其诊断及病理分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 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行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栓塞治疗。分析其MRI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中,MRI屉示脊髓内弥漫性长T2信号影11例,脊髓斑片状强化2例,脊髓背侧异常血管影6例。脊髓血管造影均能显示其瘘口和引流静脉,并反映其病变范围、供血状况及特征。4例行栓塞治疗患者其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主要确诊方法。MRI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内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椎管内脊膜瘤和神经鞘瘤的MRI特点,以得出两者重要鉴别意义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椎管内脊膜瘤和神经鞘瘤的MRI影像学特征。结果①脊膜瘤组的纵径和横径具有显著差异(P<0.01),且纵径大于横径;神经鞘瘤组的纵径和横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以下8个因素在脊膜瘤和神经鞘瘤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分别是:肿瘤形态、邻近椎间孔扩大、肿瘤与硬膜面夹角、脊膜尾征、肿瘤内部坏死、囊变、T1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强度及T2WI信号混杂性;③性别、发病部位、环状强化因素在脊膜瘤和神经鞘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MRI对椎管内脊膜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总结乳腺癌脑(脊)膜转移的MRI特征,提高对乳腺癌脑(脊)膜转移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27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脑(脊)膜转移患者进行头或(和)脊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将脑(脊)膜转移分为3型,Ⅰ型为硬膜蛛网膜型,Ⅱ型为软膜蛛网膜型,Ⅲ型为混合型脑膜转移,对各型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在27例患者中,Ⅰ型12例,Ⅱ型11例,Ⅲ型4例;伴有颅骨和(或)头皮转移3例;27例中有15例平扫可见病灶(55.6%),其中软脑脊膜型转移的显示率最低(36.4%),MRI增强扫描能显示所有异常强化的脑(脊)膜转移灶(100%).结论 MRI已成为乳腺癌脑(脊)膜转移检出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尤其是增强扫描在该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