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胆管上皮癌,又称Klatskin瘤。手术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方法。许多患者确诊时存在明显的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梗黄),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包括:(1)胆汁不能正常进入肠道所致营养不良和内毒素血症;(2)胆汁淤积所致高胆红素血症和胆道感染。这些变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凝血机能障碍、胃黏膜损伤、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损害。手术后易发生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病死率高[1]。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研究热点与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简称梗黄)是肝胆胰外科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胃黏膜损害、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损害。此类病人在手术后易发生出血、胆漏、腹腔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手术死亡率增高”。有效的术前胆道引流可改善病人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虽然在部分技术条件较好的大医院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有所提高,可达40%-60%,但仍然有大部分病例不能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多为高分化的腺癌,生长缓慢,多数病人并非死于肿瘤的广泛转移,而主要是长期胆道梗阻所致的肝肾功能进行性损害或胆道感染、肝脓肿等并发症。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有效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肝功能损害,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梗阻性黄疸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高胆红素血症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致使患者手术耐受性下降,危险性增加,手术前行胆道引流能否改善梗阻性黄疽动物模型各脏器的病理、生理状况。方法通过对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分别采取术前胆道引流及非胆道引流观察。结果引流组解除梗阻后两周与模型组比较CREA、TBIL、DBIL改善,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但电解质紊乱,TP、ALB继续下降,各脏器的病理变化与模型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期内体外引流并未明显改善各脏器功能及病理状况,反而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增加逆行感染,对病人治疗及预后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附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梗阻性黄疸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附29例临床分析)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科(310012)王毓王敖杭州市第二医院外科徐德征梗阻性黄疸(梗黄)病人常伴有感染、肝肾功能及全身免疫功能障碍。近年认为梗黄病人的内毒素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是引起病人肝、肾功能改变的重...  相似文献   

6.
急性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与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关系董晓强,陈易人,胡振雄,仲明根,汪良,丁晓林采用急性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etivatingfactorPAF)与胆道感染、梗阻所致的脓毒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胆道是连接肝脏、胰腺和胃十二指肠的管道系统,构成机体的一个解剖区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单位。担负着胆汁的生成、转运、输送、存储和排流,其内环境的自稳态与参加消化的活动规律,是完成胆道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所在。胆道内环境异常、紊乱或破坏,是产生胆道疾病的基础,胆肠内引流术(CJ)是在胆道梗阻或胆道破坏情况下,建立胆道与肠道的通道,旨在恢复胆汁排流的通路。胆道手术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修复胆道内环境.而不应该既造成胆道内环境紊乱又引发新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梗阻性黄胆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胆管性梗阻所致的黄疸,常需手术治疗,故称为梗阻性黄疸(梗黄)。临床上表现为肝细胞损害和全身各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症候群,常导致感染、内毒素血症、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营养不良。目前其手术后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仍很高[1,2],正确地认识梗黄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仍然是肝胆外科医生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1 梗阻性黄疸对机体的危害1.1 内毒素血症正常情况下,吸收入门静脉的内毒素虽可被肝脏的kupffer细胞清除,但在胆道梗阻持续存在的状态下,由于肠道内胆盐减少,导致肠道内微生物群增加,内毒素池扩大,大…  相似文献   

9.
正梗阻性黄疸是一种由于胆道梗阻引起的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要特点的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对机体可产生多方面的损害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等[1]。胆道梗阻原因主要包括胰腺癌、胆管癌、胆囊癌、壶腹部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外源性压迫等[2]。对于疾病不可切除的患者,姑息性胆道引流是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方法,在此不做进一步探讨。而对于可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指征及意义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对既往  相似文献   

10.
因肝硬化病人术前都有肝功能损害,手术及麻醉更易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给治疗带来困难。在胆道结石并发急性感染时,原则上不同时行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和胆道疾病的手术,尽可能非手术治疗,如无效才考虑简单有效的胆道引流术,如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胆囊取石造瘘术、胆管引流术,不要轻易切除胆囊。否则即使在当前有较好抗生素的年代,虽局部条件允许同期行PHT和胆道手术,但仍难以避免严重感染性并发症和胆囊床大出血的发生,且有时是致命性的。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胆道感染所致多脏器损害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所致多器官损害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进展。方法 分析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所致多器官发病机理的文献报道。结果 已建立多种稳定、可靠的急性胆道感染动物模型、急性梗阻性管炎期间,枯否细胞(KCs)和吞噬与清除功能降低、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损害、KCs对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的影响、肝脏损害对肺脏等远隔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内毒素介导KCs激活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是造成多器官损害的主要机理,结论 急性胆道感染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机理十分复杂,其中KCs功能变化是造成多器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胆道出血外科治疗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胆道出血28例.其病因:感染19例(67.8%),损伤7例(25%)。本组共死亡10例(35.7%),其中1980年前治疗17例,死亡8例(47.1%);1980年后根据病因病理,合理选择治疗11例,死亡2例(18.2%)。我们认为对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所致的胆道出血,宜首先考虑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疗法,对感染性胆道出血,可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果感染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栓塞疗法失效,则应立即手术探查。根据病灶施行胆总管引流加肝固有动脉结扎,或肝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PTBIE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了PTBIED治疗,其中肝门部转移癌14例,胆囊癌8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13例。结果 PTBIED成功率为90%,40例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3例下降不满意,术后1个月内死亡4例,6个月内死亡20例,生存超过12个月13例。并发症为胆道活动性出血8例(18.6%),败血症10例(23.3%),胆道逆行感染6例(14.0%)。胆汁性腹膜炎1例(2.3%)。结论 PTBIED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的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恶性梗阻性黄疸所致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病人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胃肠黏膜功能、免疫功能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进而增加手术风险。早在1935年,Whipple等报道分期手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经验为,一期行胆囊胃吻合术,以期改善肝功能,4周后行肿瘤根治切除术。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行分期手术者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微创技术胆道引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急性胆道感染大鼠模型上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内毒素(ET)水平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观察肝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抗TNF单克隆抗体(TNF-MAb)和头孢噻甲羧肟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急性胆道感染组血浆TNF、ET水平显著升高,血清ALT活性也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变化明显;TNF-MAb与头孢噻甲羧肟保护组血浆TNF,ET水平及血清ALT活性显著下降,肝组织病理变化较轻,结果提示TNF是急性胆道感染肝损害的重要介质;TNF-MAb和头孢噻甲羧肟对胆道感染肝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肝门胆道手术的术式选择及手术技巧。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进行的围肝门胆道手术79例,其中肝门胆管癌22例(按Bismuth分型,Ⅳ型16例,Ⅲ型6例);肝癌侵犯肝门7例;胆囊癌侵及肝门20例;肝移植术后肝门胆管狭窄4例;伴左右肝管起始部病变的肝内胆管结石22例。Ⅲ型Mirrizzi综合征4例。手术中将肝门部分为三个区域:门口、门外和门内,分别使用肝门显露技术、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技术和肝门拆开技术来处理,联合应用可显露病灶并切除之。然后通过肝管成形、胆肠吻合等技术完成胆道引流。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9例BismuthⅣ肝门部胆管癌获得根治性切除(56.3%)。本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5h,平均出血量为450ml,大部分患者不需要输血即可以完成手术。切口感染4/79例;肺部感染、肺不张10/79例;胆瘘6/79例,经保守治疗,通畅引流10~28d后治愈。结论围肝门胆管是围肝门手术的核心,门口、门外和门内三技术的联合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围肝门病灶的切除率,是成功手术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探索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的原因。方法 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压、心脏病等与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在916例老年胆道疾病患者中,有高血压127例(13.86%),心脏病424例(46.29%),糖尿病173例(18.89%),贫血264例(28.82%),低蛋白血症255例(27.84%),慢性阻塞性肺病328例(35.18%),肾功能异常170例(18.56%),围手术期死亡23例,结果显示:术前低蛋白血症(P=0。0033,=-0.2230)、心脏病(P=0.0333,r=0.1377)与围手术期死亡率有关。结论 手术前存在的低蛋白血症、心脏病与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率有关,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6年-2000年收治胆道术后大出血16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2例,再手术治疗4例。结果 16例胆道术后大出血中,胆道结石合并感染11例(68.8%);肝硬化门脉高压胆道术后2例(12.5%);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肝外伤术后和胆道蛔虫症合并感染胆道出血各1例(18.7%)。治愈14例;死亡2例,分别于反复胆道出血、肝功衰竭;胆管癌晚期死亡。结论 胆道术后大出血,再手术治疗应慎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积极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肝叶切除术后易并发感染,除与原有胆道感染有关外,还和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有关。对肝叶切除术后全身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较多,但胆道局部免疫功能如何变化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观察胆管结石患者部分肝切除术(肝切除量约17%)后胆道免疫功能的变化。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科近年收治的胆石病患者18例,并分为两组。即单纯胆道取石组(n=11),为胆总管结石,男4例,女7例,年龄49~78岁,平均65.3岁;合并胆囊结石2例;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肝叶切除组(n=7),为胆总管、肝内…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道感染致胆道出血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肝内胆道感染致胆道出血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1例肝内胆管内血病例,应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等检查,明确胆道出血的病理特点及定位诊断,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3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行肝左外叶切除术,6例行胆总管探查,T形管引流术,除1例外,10例患者治愈,随访2年,效果良好,结论:根据胆道出血的不同病理特点及定位诊断,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显著提高肝内胆道内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