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后出血的预测和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产前和产时因素评分预测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月6月-2007年月12月住院分娩产妇1 469例,采用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助组制定评分标准,对产前个6个因素、产时3个因素进行评分,统计各分组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平均产后出血发生率6.12%,0~3分组低于平均发生率,(P<0.01或P<0.05);4~6分组与平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分组显著高于平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产后出血率与预测评分显著正相关(r=0.278,P=0.000)。结论:产前和产时因素评分可以预测产后出血情况、筛选出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加强临床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观察组使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予以预防。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出血量以及宫缩强度。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10、30、60 min的宫缩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能降低产后出血率以及术后出血量,且有效增强宫缩强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毛秋葵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56-1657
<正>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h内。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1]。我院自2011年1月起应用分娩风险评估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虞城县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产科分娩的6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检查+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基础检查+产后出血预测评估+卡孕栓,观察两组产妇产后不同时段宫缩强度、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结果治疗组产后不同时段宫缩强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能有效预测产妇的出血量并制定预防方案,卡孕栓则能有效加强宫缩和减少产后出血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联合护理干预在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9例阴道分娩产妇作为观察组,实施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筛查产后出血高危产妇,并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42例阴道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结果:169例观察组产妇采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共筛查高危产妇48例,占28.4%,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的临床灵敏度为39.6%,临床特异度为98.3%。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产后出血是分娩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如通过孕期、产时及产后对产后出血进行预测.筛出易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并及早进行预防.有可能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孕产妇死亡率。下面介绍的是通常采用的预测及预防方法,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产后出血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6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有效组49例,无效组13例,用多因素分析法比较了两组一般情况、孕产史、产科合并症以及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提出可能导致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效果不佳的预测因素。结果:62例病例中,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无效者13例(21%)。不同于以往文献报道,发现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植入和胎盘粘连)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无效组中休克指数及DIC指数明显高于有效组。结论:胎盘粘连是我院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当产后出血量超过1 500mL预示着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效果不佳。对于有持续出血的病人在生命体征稳定、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之前,子宫动脉栓塞可以被直接启用。  相似文献   

9.
晚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产后出血是产褥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分娩后能及时预知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采取预防措施,无疑对减少其发病率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对分娩后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49例患者的妊娠、分娩和产后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发现引起晚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郑同英  钟思燕 《河北医学》2016,(7):1075-1078
目的:探讨卡贝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结合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方法:采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对产妇进行评估,评分>7分归为高危组、5分~7分归为中危组、0分~4分归为低危组,每组收集40例产妇,三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均应用宫素注射液,中危组加用卡贝缩宫素注射液,高危组加用卡贝缩宫素注射液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产后2h、产后24h 子宫出血量及出血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产妇产后24h 内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为(4.03±0.78)g / L,中危组下降幅度为(4.28±0.80)g / L,高危组下降幅度为(4.74±0.84)g / 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前、产后2h 及产后24h 三组产妇收缩压、舒张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h 及产后24h 本组产妇收缩压、舒张压较产前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2h 内子宫张力均为硬状态。结论:根据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评估结果,卡贝缩宫素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实施不同的给药方案,能有效预防高危产妇的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在防治宫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于本院采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评估的100例孕产妇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传统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评估的100例孕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产后2、12、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0.5、1、2及6 h的宫缩强度.结果:观察组产后2、12、24 h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产后0.5、1、2及6 h的宫缩强度均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在防治宫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价值较高,且可有效评估患者的情况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改善宫缩、预防产后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97-99+104
目的考察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对女性产后出血的风险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产检并分娩的320例产后出血孕妇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正常分娩的健康孕妇2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及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并采用Ordinal逻辑回归分析各参数对产后出血的风险预警。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BMI及新生儿体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次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产后24 h相比,研究组产后24 h患者的DBP、SBP及Hb均显著降低,而HR和SI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产前相比,产后24 h患者的SBP、HR及SI显著降低(P0.05);与研究组产前相比,产后24 h患者的DBP、SBP、HR及Hb均显著降低,而SI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dinal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休克指数和舒张压对产后出血具有预警作用(P0.05)。结论休克指数和舒张压可作为评估女性产后出血的风险预测指标,临床应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14.
叶龙飞  郑水娥 《吉林医学》2023,(12):3417-3420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产妇112例,根据产后是否出血将其分为产后出血的42例作为观察组,正常分娩的7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分娩前所有孕妇静脉血对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查,观察其凝血因子、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因子联合血小板参数对产后出血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凝血因子Ⅷ、XI、Ⅸ、FIB以及D-二聚体(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纤维素蛋白酶原(FIB)及D-D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PCT)、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凝血新因子FIB以及血小板PCT和PLT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分别为0.218、0.982以及0.972,患者凝血因子FIB、血小板PCT以及PLT各指标水平上升为患者产后发生出血的保护因素,差异有...  相似文献   

15.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仍是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能否早期判断、正确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为筛查产后出血的高危孕产妇,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我院应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对孕产妇进行评分,并评价其预测产后出血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联合产后出血预测评分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123名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其分为发生组65名和未发生组58名。比较两组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25(OH)D水平和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分析其单项及联合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价值。结果:发生组PT和APTT均长于未发生组,FIB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产前25(OH)D水平低于未发生组,产后出血预测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PT、APTT、FIB、25(OH)D水平、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单项及联合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750、0.821、0.811、0.791、0.892,联合预测的价值最高。结论:PT、APTT、FIB、25(OH)D水平、产后出血预...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梁伟梅 《柳州医学》2004,17(3):88-89
产后出血是分娩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但通过孕期、产时、产后对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筛查出高危人群并进行预防,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我院通过预测评分和预防产后出血,使其发生率明显下降,近几年来未发生因产后出血死亡的孕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