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细辛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之须根,因其根细而辛辣,故以此得名。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要产地为东北三省,故统称北细辛,又名辽北细辛,临床用药多以此为主;华细辛主产于陕西。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属常用中药之一,有小毒,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风止痛、温通鼻窍等功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细辛的方剂共有17个。本文将细辛的功效、用量和用法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浅谈细辛     
药用细卒乃马兜铃科细辛之全草,主产东北陕西等地,以东北产为北细辛,陕西产为华阴细辛。其性味辛温,入心肺肾经,功用发散表寒、祛痰开窍止痛。《别录》曰此能下气破痰;寇宗奭曰治头面风痛,亦不可缺此;《本草经》曰此:主咳逆,头痛脑  相似文献   

3.
白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栽培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又名杭芍、亳芍、川芍等,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1白芍的性能白芍的性味归经在古书中记载很多,如《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平",《药类法象》载:"气微寒,味酸",《本草经疏》载:"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等。白芍的功效较多,如《本草正义》云:"益阴养血",《药品化义》云:"补阴抑肝,能补能泻",《本草备要》云:"缓中止痛"等。现代教科书归纳白芍的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细辛不过钱"一直是困扰中医药学术界和临床医者的瓶颈问题。研究认为,"细辛不过钱"具有丰富的内涵,即正品细辛、用根、单用、用散、内服,"五位一体",不可分割;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限量,不能作为普遍规律指导临床应用。《中国药典》法定细辛的剂量为3~10g,与临床用药实际应用严重脱节。问题在于传承缺失,创新滞后,有必要进行修订,科学界定细辛的有效剂量范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诊余话细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用细辛,乃马兜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细辛之全草。主产于辽宁、陕西等地,辽宁产者为辽细辛,陕西产者为华细辛。其性味辛温,入心肺肾经。功能发散表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兼能开窍。历代医家对细辛的运用,亦各有心得,代有发挥,使细辛更扬其所长,成为内服外用、一药多能的临证良药。然自宋《本草别说》提出:“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之后,李时珍倡其说:“细辛不过钱”之说也随之而生,使不少医者不敢越雷池半步,畏细辛如蛇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法提取的北细辛挥发油的气质联用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厚玲  邱琴  陈婷婷  刘静  都炜  王宁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3):1031-1033
北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im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的干燥全草,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北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相似文献   

7.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的功效。据《本草别说》、《本草衍义》、《名医别录》等诸家所论[1],细辛的药源广泛,"处处有之",但以华阴(陕西省华阴县)、华州(陕西省华县)和高丽(今辽宁省东部及吉林省南部至朝鲜半岛)产者为好,即今之华细辛和北细辛为细辛之正品。细辛发挥功效的成分及毒性均来源于挥发油[2],故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北细辛、华细辛、汉城细辛的挥发油不得少于2%[3]。  相似文献   

8.
<正>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r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一味较常用的中药。业内对其应用历来较为谨慎,素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中国药典》对其用法用量规定为1~3g。散剂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历代含细辛汤剂中细辛的常用剂量。方法收集"中医方证研究与新药开发决策服务平台"中历代含细辛的汤剂,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将古代剂量单位折算成公制单位后,构建细辛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细辛在历代文献中的剂量分布。结果共筛选出373首含细辛的汤剂,细辛的常用剂量在汉代为20~30 g或40~50 g,晋唐时期为9~30 g,南北朝时期为40~50 g,宋代为9~20 g,明清时期为3~5 g,民国时期在3 g以下。历代细辛的总体常用剂量为1.85~13.75 g。结论细辛内服常用剂量为1.85~13.75 g,中药常用剂量的确定应当基于对历代中医方剂文献药物计量学的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滕占理  樊巧玲 《中医杂志》2018,(10):887-889,892
目的总结汉代至清代间含细辛内服散剂中细辛的用量特点。方法收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细辛的内服散剂,建立方剂数据库,统计整方药量、细辛药量、方药味数、日服量及细辛用量比重。结果细辛入散剂无单独使用案例,常为7~15味药复方形式,常用日服药次数3次,常用细辛药量占比为3.80%~10.39%,治疗外科疾病时药量占比可适当增加,历代平均药量占比呈增加趋势。入散宜小剂量使用,历代常用剂量范围分别为汉唐时期0.33~1.19 g、宋元时期0.61~2.00 g、明朝0.48~1.92 g、清朝0.72~2.71 g,呈增长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1~3 g常用量的标准更符合细辛在散剂中的用量规定。结论用药味数的减少和细辛药量占比的增加是导致历代散剂中细辛日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把控细辛用量时应考虑不同的剂型因素,直言细辛用量范围而忽视剂型条件较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11.
<正>阿胶又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为驴皮经过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主产于山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而以山东平阴县东阿镇所产者最为著名,故名阿胶。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1],因其补血效果明显,故有补血"圣药"之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细辛用法用量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苏俊 《中草药》2006,37(6):956-957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性辛温,既能外散风寒、祛风止痛,又能内祛阴寒;有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症。细辛虽属常用中药,但因其毒性较大,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亡,所以中医早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我国历版药典也均规定其常用量为1~3g。“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据考证出自陈承《本草别说》中“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半钱匕”改为“一钱”,乃至后世均将此视为前人通过经验总结出的一条用药法则…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民间和笔者的临床经验,用山亲109,细辛3g,薄荷Zg,干燥后研细,卷成纸烟若干个。每次取1支药烟,点着后熏鼻腔,多数患者可立即止痛。据《本草纲目》记载山禁和细辛都能止牙痛,薄荷清利头目,三药制成药烟熏治鼻腔作用较煎汤内取更快捷方便。牙痛灵熏鼻治疗牙痛@黄文章$辽宁清原县中医院!113300  相似文献   

14.
<正>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外感风邪所致头痛。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能上行头目,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荆芥、防风升散上行,疏风止痛。薄荷辛凉,清利头目,疏散风热,以制诸风药之温燥。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服时以清茶调下,取其苦寒之性,清上降下,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  相似文献   

15.
<正> 相辅相成一、宣散对药 1.发散风寒——麻黄细辛两药皆辛温,散寒解表.麻黄开腠理,平喘利水;细辛止痛化饮,启发阳气.两药相伍,止痛散寒,化饮定喘,用于风寒所致喘咳、身痛诸证.如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其辨证要点为喘咳痰多且清稀,或身痛恶寒.用量:麻黄5-10克,细辛2-3克. 附:麻黄、桂枝,用于风寒外束,表实无汗;羌活、细辛,用于疼痛偏下者;白芷、细  相似文献   

16.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仍存在争议,致使临床细辛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文章从文献源流、细辛用量、剂型及给药方式4个方面再谈“细辛不过钱”,得到结论:“细辛不过钱”的确切说法为《本草别说》之“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钱匕”是量药器,“钱”是质量单位,“半钱匕”约合0.3 g,而“一钱”约合3 g;《本草别说》中的“细辛末”可能是一种粒度较为细小的散剂,而非“粗末”;给药方式很可能是外用鼻吹法,而非内服。综合分析可知单用细辛末可因剂量较大、粉末剂型及外用鼻吹法等多重因素,导致“气闷塞,不通者死”的症状,非后世“细辛不过钱”这一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为天南星科(Araceae)犁头尖属(Typhonium Schott)植物.白附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1]. 独角莲主产于河南禹州等地,在商品中被称为"禹白附",本文对该中药在化学成分、炮制、药理、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徐茂林 《光明中医》2011,26(6):1270-1271
从细辛的功效、细辛的剂型、细辛的用量三方面论述《伤寒杂病论》应用细辛的特点。认为其功效为温肺化饮、散寒止痛、温通血脉、温里发表;其剂型多为汤剂,且应久煎;其用量在复方中与他药基本相同,证有化热者量宜相应减小,证属纯寒无热者,用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9.
细辛的毒性与临床用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经查阅古今有关细辛毒性与用量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认为细辛常规用量可以确定为:入丸散剂,0.5~1g;入汤剂,5~15g。煎煮时间宜20m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配伍、剂量、剂型、用法),以便于可以更好地控制方剂药效发挥的方向。方法: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搜集913副含有细辛的方剂,利用数据库应用数据资料总结归纳的方式统计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因素。结果:方剂中常与细辛配伍使用的药类有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以及活血化瘀药。细辛常见的配伍结构有细辛配麻黄,细辛配荆芥,细辛配防风等。细辛小剂量常用于解表、通窍、通阳,多选用汤剂与煮散,中量化饮多选汤剂,大量止痛多用散剂内服或外用。结论:影响细辛功效方向的是多个因素综合控制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