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任雁  刘娟  严凤  彭敏 《西部医学》2017,29(9):1277-1280
【摘要】目的 探究肛门测压仪在评估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前后肛门功能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3例行保肛术式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肛肠测压,设为观察组,并选取35例同时期入院体检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及术后1、6、12个月肛门动力学指标。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在肛门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初始感觉容量(RVST)、直肠便意感觉容量(UV)、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顺应性(RC)、肛管高压带(HPZ)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22.22%和31.75%)明显低于术前(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60和45.718,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7,P>0.05)。术后1、6、12个月患者MTV和RAIR指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各时期MSP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在短期内能够影响患者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客观评价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的直肠功能。方法:直肠癌患者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2组都给予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治疗组同时给予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手术。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进行调查,治疗组的直肠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的直肠排便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应用可以提高直肠排便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前切除)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的117例直肠癌患者,回顾性统计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根据肿瘤距肛位置分为上段直肠癌组和中下段直肠癌组,将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肛门直肠测压(ARM)结果以及排便功能问卷调查表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末端回场预防性造瘘术在中下段直肠癌组中的应用明显高于上段直肠组(P<0.05).直肠前切除术在术后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排便功能均有影响,排便功能得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个月上段直肠癌组患者的排便功能有明显改善,得分下降趋势较中下段直肠癌组差异明显.中下段直肠癌组患者根据是否行末端回场预防性造瘘分为两个亚组,亚组分析得出预防性造瘘会影响回纳后短期内(3个月)排便功能,但长期(6个月)与同组未造瘘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上段直肠癌患者,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低位特别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影响较大,术后6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仍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选择保肛手术时须加强术前沟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新辅助治疗对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05例,按照患者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72)。观察组患者在直肠癌保肛手术前行新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直肠癌保肛手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肛门功能评价,包括向量测压、Saito功能问卷、Wexner和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最大肛门静息压、最大肛门收缩压、静息向量容积、收缩向量容积术后3个月、6个月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时间点观察组上述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排便频率、连续Wexner评分、排便截断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排便紧迫感发生率、止泻药物使用率、护垫应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分辨排便排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改善率低于对照组[18.0%(6/33)比44.0%(3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治疗影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患者肛门功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用前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方式。方法对43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手术方式、术后肛门功能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3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中行Miles手术21例,保肛手术22例;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l~8年不等,Melis手术组局部复发6例(6/21),保肛手术组局部复发5例(5/22),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6月、l年排便节制优良率分别为54.5%、72.7%、81.8%。结论对于肿瘤病灶局限、分化良好、患者情况良好,同时具备相当的手术经验,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肛手术与开腹保肛手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62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开腹保肛手术组(对照组)27组和腹腔镜保肛手术组(观察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标本肿瘤学情况及术后半年的肛门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局部转移、输尿管损伤和排尿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肿块平均直径、长度和肿块下缘距远切缘距离、清扫淋巴结数目等肿瘤学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肛门完全失禁,且术后6个月KIRWAN标准肛门控便能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保肛低位直肠癌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且能达到与开腹保肛低位直肠癌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直吻术式,观察组给予袋吻术式,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排便次数、大便失禁次数、便秘人数、排便排气感障碍及排便不尽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直肠压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直肠压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功能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近期应用效果明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模式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直肠癌患者60例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传统的出院指导,观察组予延伸护理。于出院后3、6、12个月进行追踪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在Williams肛门功能评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和最大感觉容量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延伸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肛门控便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前切除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直肠肛门压力测定,并与术前作对比,记录术后控便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15例患者排气不能自制,9例患者排液性便不能自制,直至术后1年上述患者的肛门自制功能才恢复正常。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肛门直肠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导致术后患者的控制排便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提肛运动对于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结直肠肛门科治疗的80例直肠癌保肛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提肛运动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直肠压力及括约肌功能长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肛门排便控便功能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P0.05);观察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两组括约肌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提肛运动对于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疗效显著,能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提升肛门对排便的控制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肛根治术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社旗县妇幼保健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住院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共133例,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接受腹腔镜保肛根治术治疗,B组接受常规开腹保肛根治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采用肛肠压力检测仪检测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和最大耐受容量(MTV)。采用Wexner便秘评分评估患者便秘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复发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A组患者术后ARP、MSP和MTV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肛根治术可以减少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创伤,保留肛管功能,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直肠拖出式超低位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05例确诊直肠癌患者分组,双吻合器组行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免吻合器组行免吻合器直肠拖出式手术,对比术后控便功能、肛门功能、手术并发症和肿瘤预后情况。结果免吻合器组术后3个月末控便功能优良率60.38%高于双吻合组40.38%(P〈0.05);免吻合器组术后6个月末控便功能优良率、术后复发情况、生存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与双吻合器组比较(P〉0.05)。结论免吻合器托出式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在保证根治肿瘤和保留肛门功能恢复基础上,快速促进肛门功能恢复效果确切,简单实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层间断缝合法关闭直肠残端加双吻合器吻合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一层间断缝合法关闭直肠残端加吻合器吻合行保肛手术,对术后吻合口并发症、排便功能、局部复发等进行了随访. 结果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无吻合口狭窄,术后排便功能控制好,无局部复发,术后10个月至2年肝脏转移3例.结论 一层间断缝合法关闭直肠残端加双吻合器吻合行保肛手术具有保肛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廉、术后并发症少、排便功能控制好等优点,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于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保肛手术治疗的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例(3.8%)出现吻合口瘘,1例(1.3%)发生切口感染,均给予保守对症治疗后愈合;1例(1.3%)出现肛门狭窄,经肛门指法扩肛口排便通畅,未再次手术。术后随访18~26个月,于术后8~12个月所有患者排便功能恢复至正常,2~3次/d;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5个月和17个月发生吻合口复发,复发率为2.6%。无死亡病例。结论:遵循根治原则和全直肠癌膜切除原则,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低位直肠癌治疗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实施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科室拟实施手术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62例,实施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选取同期经腹直肠前切除吻合术患者58例,对比两组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全部成功,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生存情况相近。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预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12个月的预后情况相近。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实施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临床效果显著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结肠灌洗法对改善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一祺  于江 《现代医学》2006,34(5):342-344
目的评价结肠灌洗法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于齿状线附近)排便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8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3人,第1组术后行结肠灌洗法治疗(A组),第2组术后通过口服药物法治疗(B组)。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的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2个月A组患者每日平均排便2次,便后1 h需再便者占4%,均优于B组(分别为4次、12%)(P<0.05)。术后6个月时,A组直肠最大耐受压和顺应性压明显增加,分别为(164.3±2.0)m l.(kPa)-1和(28.8±1.7)m l.(kPa)-1,与B组(153.7±1.9)m l.(kPa)-1和(26.3±1.2)m l.(kPa)-1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后灌洗法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改善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6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28例)和腹腔镜组(37例)。开腹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功能。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收缩向量容积、静息向量容积均大于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收缩向量容积、静息向量容积均大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6个月排便感觉、便意感、肛门控制力的优良率均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确切,可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标准,评价保肛术后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肛门指诊、直肠腔内超声、盆腔CT、MRI、术前活检病理确诊的96例低位直肠癌用美国Johnson吻合器、闭合器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全组除发生1例直肠阴道瘘外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寿命表法计算3年生存率78.1%,局部复发率5.2%。术后病人排便功能优者达84.0%,12~18个月排便次数和排便功能接近正常,无完全性排便失禁。结论:本法对低位直肠癌疗效良好,并对该术式的适应证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肠J形贮袋结合末端回肠置管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9例,采用结肠J形贮袋结合末端回肠置管造瘘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照组30例,采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分别于术后观察2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及术后吻合瘘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随访,评价患者肛门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观察组39例,优19例,良11例,中9例,差0例,优良率为76.93%;对照组30例,优5例,良12例,中8例,差5例,优良率为56.67%,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肠J形贮袋结合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且住院时间短,肛门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标准,评价保肛术后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肛门指诊、直肠腔内超声、盆腔CT、MRI、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96例低位直肠癌用美国JOHNSON吻合器或(和)闭合器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 全组除发生1例直肠阴道瘘外无手术死亡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寿命表法计算3年生存率78.1%,局部复发率5.2%。术后病人排便功能优者达84.0%,12—18个月排便次数和排便功能接近正常状态,无完全性排便失禁。结论 本法对低位直肠癌疗效良好,并对适应证作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