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FNA和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95例,PFNA治疗89例,PFN治疗106例。骨折Evens分型情况、术前伴随疾病、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前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从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FNA组无感染、股骨颈螺钉切出、骨折断端塌陷吸收、主钉末端股骨干骨折等严重手术并发症,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65min、95m1和90.3%;PFN组分别为79min、145ml和79.6%,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FNA设计合理,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最短,创伤最小,远期并发症最少的带锁髓内钉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更适用于年老、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不稳定、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有限切开钛缆捆扎辅助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单纯微创辅助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钛捆扎辅助PFNA (A组,23例)与骨拨或复位钳等辅助PFNA治疗(B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获平均25.4(12~32)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7.5个月,B组平均7.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A组平均82.6分,B组平均81.1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gtest,TU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钛缆捆扎辅助治疗可降低骨折复杂程度及手术难度、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水泥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组(4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组(4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比较分析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国产短重建髓内钉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1年9月至2004年10月,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国产短重建髓内钉(短重建钉)治疗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107例,PFN组40例,短重建髓内钉组67例。术后分别给予随访。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骨折愈合质量等指标。结果完成随访95例,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PFN组和短重建钉组分别为(76.33±3.68)%和(82.05±1.98)%,患者满意率分别为87.18%和89.29%。PFN组手术时间短于短重建钉组(P〈0.05)。结论PFN和短重建髓内钉均是治疗转子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材,有相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法,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近端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PCCP)分别固定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模型,对其进行力学分析,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受力情况。方法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模型,选取其中不稳定性骨折共6种骨折分型均分别以PFNA、PCCP进行固定。将正常股骨及12组股骨内固定结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其Von Mises应力图及Min Principal应力分布,分析内固定模型各重要部位的受力情况。结果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经PFNA、PCCP固定后,其稳定性均有显著的提升。PFNA固定转子间骨折,降低了股骨近端外侧、内固定物远端内侧及外侧的股骨应力,虽股骨近端内侧应力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约16%;相较于PCCP而言,PFNA螺钉固定处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情况,内固定结构本身应力约为115 MPa,属正常范围。PCCP固定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时,降低了股骨近端内侧、内固定物远端内侧及外侧的股骨应力,股骨近端外侧应力增加约45%,但尚在正常范围内;PCCP固定后,其螺钉处出现应力集中情况,应力集中约325~326 MPa,内固定物本身结构应力约为412~413 MPa,尚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PFNA是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手段,能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法中各分型骨折;PCCP由于对股骨近端内侧皮质支撑作用较弱,在用于固定三部分骨折(小转子破裂)及骨折粉碎程度更加严重的骨折时,易发生内固定物失效、髋内翻等并发症,在使用PCCP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应运用适当的方式,将股骨近端内侧壁进行有效固定,恢复其内侧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特点、手术适应证、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0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187例(193髋),对骨折的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所伴骨质疏松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187例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5岁。骨折类型:按Evan’s骨折分类,Ⅰ~Ⅳ型分别为17、47、68、61例。其中174例患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占93%)。手术方法:动力髋螺钉81髋、DHS+环抱钢板20髋、Gamma钉22髋、股骨近端钉44髋、短股骨重建钉26髋。平均手术时间75min,术中输血65例,输血量400~1200ml,平均输血230ml。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心血管、脑梗塞、肺部感染及急性呼吸衰竭等。术后予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163例获得随访,功能评定优66例、良73例、优良率为84%。159例骨折愈合(93.6%)。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高,所伴骨质疏松明显。治疗需充分评估及治疗术前严重疾病;手术治疗能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致残及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围手术期必须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fracture),又被国人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骨折极少发生不愈合,骨折愈合后,也很少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合并症。由于老年人各种合并症的存在及高龄本身,使手术治疗的危险性较大,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改良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或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18例,其中男51例,女67例,年龄61~88岁,平均73岁。Evans分型III型54例,IV型43例,V型21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PFNA组)和B组(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骨折愈合及Harris、Parker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进行6~24个月[平均(13.27±5.4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透视次数(5.63±2.1)次,大于B组(2.21±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下床负重时间:A组(18.1±4.2)天,早于B组(35.4±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例肢体短缩、2例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B组无髋内翻、肢体短缩、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Harris、Parker关节功能评分,A组优良率为70.5%,B组优良率为9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达到粉碎骨折近端两侧皮质内固定,对抗旋转力、张应力、剪切力、拔出力,骨量丢失少,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少,并发症较少,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康复,适应证广,应用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以及影响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因素。方法对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 240 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103 例,女 137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120 例。对照组男 55 例、女 65 例,骨折分型分为 A1.1~A2.1 型 40 例,A2.2~A3.3 型 80 例,致伤原因分为触地跌伤 72 例和交通伤 48 例,平均年龄 (71.64±3.97) 岁。观察组男 48 例、女 72 例,A1.1~A2.1 型 46 例,A2.2~A3.3 型 74 例,致伤原因分为触地跌伤 66 例和交通伤 54 例,平均年龄 (70.89±3.15) 岁。所有患者均行 PFNA 内固定术,术后对照组给予维 D 钙片补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记录内固定失败例数,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发生 4 例失访,观察组发生 6 例失访。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3 个月、6 个月,观察组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观察组术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的 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对照组和观察组内固定失败率分别为 11.21%、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两组围术期其它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愈合时间 (12.03±1.96) 周小于对照组 (13.68±1.47) 周,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术后 1 年新发骨折 16 例,观察组 2 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AO 分型 A2.2~A3.3、尖顶距 TAD ≥ 25 mm、术前 Singh 指数 1~3 级、外壁分型 II~III 型、合并内科疾病是 PFNA 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因素,使用唑来膦酸是其保护因素 (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 PFNA 内固定能缩短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愈合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和骨密度,有利于降低内固定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10.
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3月采用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20例。年龄80~95岁,平均85岁,新鲜骨折15例,内固定失败5例。取后外侧切口,保留大小粗隆部位骨块,将其复位,钢丝固定,切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插入股骨柄,安放人工股骨头,观察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行走负重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随访1~6年,平均2.1年。结果平均住院24d,术中输血量480ml,术后1周均能扶助行器行走,术后14~28d(平均20d)能完全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恢复到伤前水平,无一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假体无脱位,髋臼无明显磨损。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5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5%。结论对于80岁以上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采用半髋置换治疗,效果良好,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PFLCP)固定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失效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检索Pub Med Medline,Ovid Medline,Cochrane Database、Embase Database,检索时间范围: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以"PFLCP"、"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treatment"为检索词,收集以英文发表的PFLCP治疗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的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State 12.0以及Rev Man 5.2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364例患者,PFLCP治疗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时内固定失效率为20.05%(3.64%~73.68%)。其中钢板断裂发生率为2.2%(95%CI:0.4%~4.0%),螺钉断裂、松动、切出发生率为12.9%(95%CI:5.2%~20.6%),骨折术后再移位发生率为13.9%(95%CI:5.3%~22.4%)。年龄60岁和转子区后内侧壁不完整者,术后内固定失效率较高。而骨折部位、术后首次下地部分负重的时间与PFLCP固定失效无明显关系。结论 PFLCP治疗老年转子间、转子下骨折及转子区后内侧皮质不完整的患者时,术后内固定失效风险明显增高,而骨折部位、术后首次下地部分负重时间与PFLCP固定失效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并观察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70岁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83例,记录并比较围手术期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两种不同手术治疗的相关情况。采用MSExcel和SPSS17.0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计量资料以Y±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常规或校正卡方检验,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3例中置换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平均(79.2±7.6)岁,平均手术时间(75.4±18.5)rain;平均出血量(320±75.6)ml,平均住院天数(8.9±2.1)天,卧床时间(7.8±2.7)天。内固定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78.6±7.3)岁,平均手术时间(71.5±25.6)rain;平均出血量(290±65.4)ml,平均住院天数(9.2±2.3)天,卧床时间(9.2±2.3)天。两组比较,尽管置换组出血量和平均手术时间略高于内固定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0.05)。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比较,置换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早期下地,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但考虑到手术的复杂性和关节置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作好置换前的综合评估和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83例对照组(放置)与103例实验组(未放置).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重点分析引流管术后放置的必要性.结果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女性低能量股骨颈骨折与转子间骨折在股骨近段各区域骨密度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433例年龄>60岁的绝经后女性股骨颈骨折(260例),转子间骨折(17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健髋定量CT骨密度数据.骨密度数据包括全髋、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面积骨密...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h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9例22个椎体,男8例,女11例,年龄55~86岁,平均72.5岁。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无术中死亡及肺、心、脑血管系统急性不良反应和脊髓和神经根急性损伤发生。住院时间3~10d,平均6d,随访2~16个月,平均7.5个月,19例患者术后腰背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点定位和常规定位技术在植入防螺旋刀片治疗股骨转子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从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6 月,共 90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定位技术的不同,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三点组和常规组,每组 45 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师使用 PFNA 技术进行手术。收集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植入抗螺旋刀片花费的时间、术中失血量、X 线暴露时间和顶尖距 (tip-apexdistance,TAD) 及末次随访 Harris 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点组的手术时间、螺旋刀片的植入时间及术中 X 线透视次数均明显短于常规组[(54.4±8.4) min vs.(66.2±12.3) min,P 0.01;(4.5±1.8) min vs.(8.4±2.6) min,P 0.01;(8.3±1.6) 次 vs.(13.8±2.5) 次,P 0.01]。三点组的术中失血和 TAD 距离均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23.6) ml vs.(150.5±28.7) ml,P 0.01;(16.3±1.6) mm vs.(20.8±3.3) mm,P 0.01]。在 90 例患者中,有 80 例随访了 10~15 个月,平均 12 个月,其中 42 例属于三点治疗组,38 例属于常规治疗组。三点组均未在股骨头上发现螺旋刀片松动,而术后 1 个月,常规组有 2 例发生。但是,术后 6 个月两组之间的 Harri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3)。结论三点定位法应用于 PFNA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比常规定位法更快,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第二代Gamma钉和InterTan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第二代Gamma钉组)和对照组(InterTan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所有患者均获平均(11~16)(13.3±2.5)个月随访。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行X线片检查,测量Garden指数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并行髋关节功能Sander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0.575,0.582)。术前和术后1周两组Garde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0.078);术后3个月和1年观察组正侧位Garden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TAD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1周和3个月两组T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0.061)。术前两组Sand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术后1周、3个月和1年观察组Sander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0)。观察组术后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均获得痊愈。观察组头钉切出1例,对照组头钉切出4例,1例股骨干骨折,2例髋内翻。结论与Gammar钉相比,InterTan在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固定稳定性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PKP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疗效优良率,记录两组术后1周、6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及脊柱后凸畸形Cobb’s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32.19±1.89)min、术中失血量(255.49±1.54)ml与对照组(124.29±1.05)min、(231.23±1.67)ml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94.00%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VAS评分[(2.16±0.12)分、(1.56±0.21)分]低于对照组[(2.35±0.12)分、(1.87±0.18)分],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18.75±0.44)分、(19.54±0.16)分]高于对照组[(17.58±0.44)分、(18.12±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Cobb’s角[(12.14±1.03)°、(9.78±1.23)°]小于对照组[(15.12±1.15)°、(11.15±0.78)°],而椎体前后缘高度比[(80.66±1.13)°、(86.38±1.09)°]大于对照组[(78.56±1.27)°、(83.10±1.75)°](P0.05);术后1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67%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近期疗效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近,PKP联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疼痛度、脊柱功能在远期改善更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纳入8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48例。观察组采用PHILOS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6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0.32±6.32)岁;22例为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8例交通事故伤、6例跌倒摔伤、11例高处坠落骨折、砸伤及压伤各3例。对照组采用LPH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1.84±6.88)岁;23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6例交通事故伤、8例跌倒摔伤、12例高处坠落损伤、3例压伤、2例砸伤。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术前、术后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同时间点的Lane-Sandhu评分、术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分别为[(66.83±9.16) min,(205.12±26.22) ml和(2.69±0.51)个月],与对照组[(87.14±11.13) min,(258.66±26.12) ml和(3.81±0.7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7个月及10个月的Lane-Sandhu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0,0.000,0.000)。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7.6%(40/41),高于对照组80.49%(33/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结论 PHILOS较传统LPHP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可缩短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提升肩关节活动度及Lane-Sandhu评分,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multiloc intramedullary nail)与弯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humeral proximal fractures,HPF)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复杂HP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7例,年龄62~81岁,平均(65.41±5.14)岁,其中21例采用Multiloc髓内钉行骨折髓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24例采用弯型髓内钉行骨折髓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12~14个月,评估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1)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关节僵硬、神经及结节损伤、固定物松动、二次手术;(2)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Neer评分、ASES评分。结果本组均完成手术治疗,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术后平均3个月达到骨性愈合。观察组围术期情况与对照组各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观察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复杂HPF的髓内固定治疗,Multiloc髓内钉相较于弯型髓内钉更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二者在围手术期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