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王祖龙教授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病例、查阅文献等方法,对王师运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瘀结型"男科疾病的理、法、方、药进行总结。结果:王师认为"久病多瘀"是男科疾病迁延难愈的根本,在治疗男科疾病时,要紧抓"瘀结"之病机,强调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论:王师主抓"瘀结"病机以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陈小燕 《陕西中医》2018,(1):110-112
目的:总结名中医王维英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方法:王师认为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产生,主因风湿之邪侵扰肾脏,风性开泄,影响肾的封藏职能,肾之精微不固,泄之于外故可见蛋白尿。王师阐释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演变规律如下:急性期以风、湿、热、毒为因,入侵正虚之体,干预了肾主封藏、主水、司开阖之功能,气化不能,内湿产生;久病入络,肾络闭阻。慢性期因正气不足,脏器虚衰,气机不畅,推动无力,湿瘀互结,肾络闭阻。针对风湿合邪为致病主因的慢肾风患者,王师自拟祛风除湿方以祛风除湿宁络,兼顾脾肾二脏,健脾燥湿以绝湿源,淡渗利湿泄浊,可将伏于肾络之内风与湿邪一并蠲除,随证加减常取得良效。王师认为慢性肾炎血尿的产生是由于风热之邪,犯肺壅咽,或蕴于肌腠,未得而解,循络而下;或湿热之邪,侵犯膀胱,由表及里;或邪热留滞,久而伤阴,灼伤肾络,血溢络外,发为尿血。针对风热之邪作祟导致肾络损伤而尿血之主因,王师创立疏风清热凉血之僵蚕四草汤以治疗肾性血尿。结论:针对慢性肾炎蛋白尿及肾性血尿,为肾性血尿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师认为失眠的发生分为虚实两端,虚者主要为心脾两虚、心肝血虚及心肾不交,实者主要为痰热、郁火、血瘀,治疗首当辨清虚实之异,分别采用相应治法,王师强调清心养心,安神定志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4.
伏学  王兰英 《国医论坛》2019,34(3):48-49
目的:总结王兰英主任医师应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肿瘤的经验。方法:跟师侍诊,分析病案,总结其用药经验。结果:王师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肿瘤,把病位用药、病性用药、病机用药、病症用药贯穿于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结论:王师治疗肿瘤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整理近10年来的穴位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深入分析,并归纳总结,为穴位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庆国教授对妇科疾病有深刻理解,善于调治经带胎产诸疾。对王教授诊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王师辨治此病以阴阳分论,偏于肾水不足,肝火偏盛者,治以滋水清肝饮合龙琥甘麦大枣汤加减;偏于营卫不调,阴阳不和者,治以柴胡桂枝汤合龙琥甘麦大枣汤加减,疗效显著。拟对王师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介绍王师对病机认识、分型论治、辨治特色以及典型病案的运用经验,以期有资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佛手养心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7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佛手养心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佛手养心汤治疗70例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4.29%。结论:佛手养心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王松龄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王师重视辨证论治,对失眠五个证型的治疗均有深刻的体会和独到见解;强调神主寤寐,认为失眠的根本原因在于神不安,以及失眠常伴发郁证并相互影响,因此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要注重安神定志,调畅情志,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王松龄教授治疗痰热扰神型失眠的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王师认为本病多因过食肥甘,损及脾胃,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水液停聚为痰湿,郁而化火,痰火犯遏心窍,扰动心神而致失眠。痰郁化热乃其主要病机,故提出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为其治法,并用自拟清痰宁神方治疗痰热扰神型失眠。该方由枳实白术散合泻心汤与礞石滚痰丸化裁而成,对痰热扰神型失眠颇有良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王新志教授治疗遗传性小脑萎缩的经验。方法:收集病例、跟师学习、查阅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王师认为小脑萎缩的病理机制是肾精亏乏,髓海空虚,奇恒失养,提出了从"奇恒"论治的观点,创制了以"补肾、填髓、调恒"为法的经验方补恒益髓汤。结论:王师用自拟方补恒益髓汤治疗遗传性小脑萎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介绍杨志宏教授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用药经验。杨志宏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杨师认为失眠主要病位在"心",与肝、肾联系密切。治疗方面可交通心肾以水火既济,平衡心肾之阴阳而宁神安眠及失眠从"痰"而论治。故其治疗思想侧重调补心肾两脏功能,并自创清心宁神汤之方。本文将介绍失眠的定义、病机、辨证及临床案例,总结杨志宏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杨师从少阴不寐的少阴阴虚火旺与水热互结两证型出发,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经方以清心宁神以助眠;久而不眠者多有痰湿聚集体内,痰湿郁热上扰心神而不寐,用以黄连温胆汤祛痰清热安神。通过对名中医杨志宏教授论治失眠的经验总结,更好地将名医经验与理论指导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穴位注射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5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种泰 《四川中医》2006,24(2):103-104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刺五加注射液予安眠2、少海、然谷穴位注射治疗。结果:经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32例(58.2%),总有效率为94.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王新志教授治疗抑郁躯体化头部症状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王师侍诊搜集病案,从抑郁头部症状发病的病因病机出发,从肝脾辨证论治,并通过具体病案分析,梳理王师治疗经验。结果:王新志教授选用柴胡类方辨证治疗抑郁躯体化头部症状疗效颇佳。结论:王新志教授治疗抑郁证躯体化头部症状的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晨清夜寐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以及失眠中药治疗服法。方法:根据心肾不交型失眠纳入标准,选择8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按照规定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按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SRS)评分,同时观察伴随症状与不良反应的对比情况。结果:中药组在SSRS评分降低幅度及改善伴随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晨清夜寐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显著,而且改善伴随症状,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以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础,从理论渊源、机制研究等角度,分析刘持年教授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经验。刘教授认为心肾不交型失眠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身体功能退化、脾胃衰弱、操劳过度或者外感寒邪伤及阳气等原因导致。从心不交肾、肾不交心、心肾两不交三个角度完善了心肾不交导致失眠的理论。针对三种证型,刘教授临证常以六味地黄丸、苓桂术甘汤及乌梅丸为底方加减化裁,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底按摩配合交泰丸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围绝经期妇女心肾不交型失眠妇女作为观察对象,给予足底按摩配合中药治疗,选择19例围绝经期妇女心肾不交型失眠妇女作为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底按摩配合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更年期方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运用自拟更年期方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阿普唑仑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年期方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王师,承其家传,擅一指禅推拿。他博采众技,治学严谨,行医七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王师运用一指禅推拿治疗内伤头痛,取穴独特,手法细腻,常收桴鼓之效。王师认为,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并将其分为虚实二证。实证包括:肝阳头痛,痰浊头痛,淤血头痛,肝风头痛(偏头痛);虚证包括:血虚头痛,肾虚头痛。治疗上,王师根据中医学“缓则治本,急则治标”的原则,临证变法。他指出,虚证手法宜轻柔,实证手法宜重着,此即“虚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总结了王馨然运用经方辨证治疗失眠的经验,收集了王馨然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疗肝肾阴虚之失眠、百合地黄汤治疗心阴不足之失眠、半夏秫米汤治疗营卫失调之失眠、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之失眠、酸枣仁汤治疗血虚烦热之失眠。分析了王馨然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常用的经方和用药特点,并引用临床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失眠在临床治疗上存在耐药性、依赖性及常见不良反应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个体化、疗效稳定的特点.文章总结了吴辉副教授多年来诊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吴辉副教授认为该病病机在于人体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导致神不得安发为失眠,临证首选黄连阿胶汤加减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阳潜阴藏,人体五藏阴阳归于平衡,疗效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