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并分析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中,有关针刺方法的研究情况。通过近20年来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分别从头针的进针、针刺手法、治疗时间、刺激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头针的针刺方法以毫针手法捻转为主,多配合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或/和配合肢体活动。而在治疗间隔时间、疗程等方面尚无统一的认识,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探索最佳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3.
针刺手法定量化是目前针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针灸学发展的方向,古典针灸医籍对针刺手法的量化有着丰富的记载,文章针对针刺深浅、补泻、得气、留针时间等针刺重要因素回顾了历代针灸文献中关于针刺量化的记载,从文献角度为针刺的量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留针     
毫针刺入穴位,达到预定的深度,通过运针行气等不同手法得气,再行补泻手法后,将针留置于腧穴中一定的时间,称为留针。留针是针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之一。现据《内经》及有关文献浅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刺是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针刺方法(体针针刺法、特殊针刺法、其他针刺法)、留针时间、介入时机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概况,并讨论现有研究之不足,启迪科研思路,以期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对40例中风偏瘫病入,采用头皮针标准线行变通徐疾补泻手法,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针刺二个疗程后.补泻组与平针组比较,提示补泻级具有明显(P<0.05)改善脑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针刺"疾徐补泻"的真实内涵。[方法]通过对医学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从脉象、出针速度、留针时间、操作过程和能量角度对"疾徐补泻"展开讨论,并与提插补泻作简要对比。[结果]徐疾补泻从脉象角度说法牵强,从出针速度、留针时间和操作过程解释符合理论和实际,其能量输入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与提插补泻并不矛盾。[结论]疾徐补泻不是单纯指某个针刺步骤的补泻手法,而是指以一种徐疾补泻的理念贯穿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孙学全教授认为补泻是一定的针刺手法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以机体的需要为标准。补泻并非是两种不同的针刺手法,而是针刺手法的目的。文章介绍了孙教授单式针刺手法(包括单刺术、捻转术、提插术、捣针术、刮针术、震颤术、单向捻转术、留针术、摇针术)与复式针刺手法(包括提插捻转术、捣捻术、分段针刺术、刮震术)的实践经验。孙老在研究古代针刺手法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刺激量,适应治疗需要,还创新了短促行针法、持续行针法与间歇行针法三种行针手法。  相似文献   

9.
王茜  郑淑美  唐美霞  崔海 《中医学报》2016,(8):1227-1231
目的:对体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1日—2014年5月1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研究质量,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均为百忧解,治疗组为体针的20篇,治疗组为体针结合百忧解的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针组治疗中风后抑郁优于百忧解组[MD=0.84,95%CI(0.27,1.45),P=0.004],体针结合百忧解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也优于百忧解组[MD=3.66,95%CI(0.38,6.94),P=0.003]。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优于百忧解,但是仍需要更多大样本、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国际标准化头皮针和体针配合应用补泻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共86例,应用头针加体针随症选穴,采用迎随补泻手法,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结果:痊愈31例,显效27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2%。结论:该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致残率;采用标准化治疗针灸治疗方案有利于针灸在国际间交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搜集及整理相关文献,分析时间因素对针灸疗效影响的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个人展望。[方法]以针灸治疗、疗效、时间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选取有关针灸疗效的34篇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献,从介入时机、针刺时辰、留针时间、治疗间隔时间、疗程等方面分析时间因素对针灸疗效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时间因素对针灸疗效确有影响,但具体最佳时间参数与不同疾病密切相关,如针灸治疗中风和面瘫急性期介入效果更好,痛经患者经前期针灸治疗效果更佳。择时针灸较随到随针效果佳;多数疾病留针时间为30min,而中枢性疾病留针60min甚至更长效果更佳;在有效刺激的前提下,长疗程的针灸治疗较短疗程佳;关于针灸间隔时间尚存在较大争议。[结论]时间因素对针灸疗效至关重要,但具体时间参数尚无统一标准,且相关机制研究甚少,因此探讨针灸治疗中时间因素的规律和时间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影响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因素主要有穴位配伍、取穴时辰、刺激方法、针刺补泄、留针时间。基于此,配合子午流注,即经气运行旺盛时取穴,选用适当刺激方法,再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并掌握合适的留针时间,对针刺疗效影响很大。关于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机制研究中,关于脏腑开窍器官影响的报道较少;在临床研究中,有些文献报道中所纳入的病例过少,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对于同种脏腑疾病针灸治疗的诊疗标准不一,缺乏统一性,容易导致各说其词。对于影响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穴位配伍、取穴时辰、刺激方法、针刺补泻及留针时间方面,而对其作用原理、最优穴组、实施标准、疗效确定等方面还有待商榷,且对针刺得气与否对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影响研究报道比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针刺补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取合谷、后溪、外关、八邪.补法组30例,针刺得气后施以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重插轻提,留针30分钟.常规针刺组30例,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采用修订的Ashoworth痉挛分级评定为指标,对2组患者治疗3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补法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手法组治疗后痉孪程度变化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 结论补法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头针三条治疗线,辨证施用单式徐疾补泻手法,对54例中风偏瘫患者在停治半年后,追踪观察远期疗效,根据体征和生存率的比较,补泻组明显优于平针组,肯定了改进的徐疾补泻手法具有推广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针刺治疗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时间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与时间因素有关的要素又包括治疗时机的选择、留针时间、治疗间隔时间、疗程、疗程间隔时间等,其中治疗的间隔时间更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药物治病一样,针刺是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国内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文献中关于治疗方式、选穴、治疗时间及频率、不良反应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9篇,其中31篇文献采用了温针灸配合其他治疗方式。涉及穴位26个,以膝眼(44篇)、阳陵泉(39篇)等应用最为广泛。留针时间多为30 min(29篇)。治疗频率多为每日1次(28篇)。提及针刺手法的文献共30篇,另有13篇文献记录了针刺的不良反应。结论:各文献中温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治疗频率、疗程、留针的具体时间等存在明显差异,建议促进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肝癌介入术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15例肝癌介入后出现顽固性呃逆患者,行双侧合谷、太冲穴位针刺,留针20min,同时行双侧内关及足三里穴位针刺后分别注射维生素B1100mg、B650mg及阿托品0.25mg。结果:经1次治疗,10例呃逆症状消失,5例症状缓解。5例症状缓解者经第2次治疗后,2例症状消失,余3例经第3次治疗后2例症状消失,1例又经第4次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介入术后出现的顽固性呃逆有良好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年来,我院应用针刺治疗尿潴留患者13例,疗效较好,特介绍如下。一、病例选择:13例中,外科手术患者10例,内科患者3例,均经一般处理(下腹热敷、按摩、变换体位、引诱排尿、导尿)无效才进行针刺治疗。二、选穴及手法:我们选用的穴位是和文献上报道的大致相同,如关元、中枢、曲骨,三阴交用的较多。气海、次髎、足三里用于个别病例。刺激手法:本组所用手法与文献报道相类似,采用强刺激,即泻的手法,一般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周,每隔5~10分钟捻针一次,达酸麻胀感以及下腹、会阴部有收缩感为度。三、针刺效果分析:1.本组13例中,男12例,女1例,年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丙戊酸钠片治疗;穴位注射组患者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针刺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患者降低呃逆症状评分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采用针刺或穴位注射的效果优于口服丙戊酸钠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