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胸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根治术治疗的183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内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61)和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122)。对老年肺癌胸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患者吸烟史(χ2=13.40, P<0.001)、术前化疗(χ2=8.79, P=0.003)、手术方式(χ2=7.97, P=0.005)、手术时间(t=7.23, P<0.001)、术后卧床时间(t=10.40, P<0.001)、合并糖尿病(χ2=6.37, P=0.012)、合并高脂血症(χ2=9.58, P=0.002)、术前D-二聚体(t=13.08, P<0.001)、术前纤维蛋白原(t=5.84, P<0.001)、术前血小板计数(t=7.01, P<0.001)差异均具有...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卵巢癌患者因肿瘤负荷、手术创伤等原因,凝血系统的平衡状态常被打破,容易出现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61例卵巢癌患者和41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其中23例卵巢癌患者术后D-二聚体变化进行随访监测。结果:卵巢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1);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分期增加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94,P<0.01),提示卵巢癌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随病情发展呈现加重趋势;9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性疾病前,其D-二聚体水平均呈持续高水平或一过性下降后突然升高。结论:监测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有助于术前筛查血栓高风险人群,预警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争取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该研究通过测定胶质瘤患者脑脊液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脑脊液和血浆D-二聚体评估胶质瘤脑室侵犯(ventricular metasasis,VM)和脊髓播散(spinal cord metastasis,SCM)的临床意义。方法:83例胶质瘤患者根据不同临床特点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脑实质组、VM组和SCM组;原发脊髓播散(primary spinal cord metastasis,PSCM)组和继发脊髓播散(secondary spinal cord metastasis,SSCM)组,化疗前检测患者脑脊液和血浆D-二聚体,分析脑脊液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胶质瘤VM和SCM的关系。结果:复发组脑脊液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00 3),SCM组显著高于VM组(P=0.001 5),VM组和SCM组显著高于脑实质组(P=0.000 1,P=0.000 3),SSCM组显著高于PSCM组(P=0.000 5),VM组(P=0.000 1)和SCM组(P=0.005 0)治疗后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M组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VM组(P=0.023 5)和脑实质组(P=0.000 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P=0.371 8)、PSCM组与SSCM组(P=0.059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M组(P=0.182 4)和SCM组(P=0.093 3)治疗后减少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中脑脊液和血浆D-二聚体的截断值分别为69和219 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5%、94.12%和34.94%、94.12%。结论:脑脊液D-二聚体可作为特异性预示胶质瘤VM或SCM和评估疗效的良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肺癌诊断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以12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比较肺癌患者Ⅰ~Ⅱ期和Ⅲ~Ⅳ期,以及未行手术治疗复发转移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并以30例健康者(对照组)为对照,比较其差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肺癌组临床分期Ⅲ~Ⅳ期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化疗有效组(CR+PR)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水平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而化疗后SD或PD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化疗前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具有易操作、耗时短、结果可靠的优势,因此可作为肺癌诊断及疗效判断的标志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凝血系统及软组织损伤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股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随机数字法为观察组(LISS钢板治疗组)和对照组(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组),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b)、肌红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差异,并行血栓弹力图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肌红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天和出院前对照组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小于观察组(P=0.01),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角)和最大振幅(MA值)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LISS钢板与逆行髓内钉相比,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疗效更好,软组织损伤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学龄期下肢骨折患儿血浆D-2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4岁及4岁以上下肢骨折患儿127例,年龄4~14.5岁,平均11.8岁。患儿入院后常规抽血化验血浆D-2聚体浓度及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查出有DVT的患儿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及我院自制制剂活血化瘀汤治疗,定期复查血浆D-2聚体浓度和彩超检查,治疗疗程2~4周;对于D-2聚体浓度超过500μg/L,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无血栓者,不予抗凝治疗,给予定期复查D-2聚体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直至D-2聚体浓度下降至500μg/L以下。结果本组中共查出血浆D-2聚体浓度超过500μg/L者127例,其中彩超查出DVT 6例,1例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1例股骨髁部粉碎骨折,1例股骨部粉碎骨折合并髌骨骨折,血栓位于静脉和(或)胫后静脉。经2~4周抗凝溶栓治疗,血栓消失,术后复查未见血栓再形成。结论术前筛查血浆D-2聚体十分必要,围手术期血浆D-2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的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情况恶性肿瘤患者PT、APTT、TT、D-二聚体及Fib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及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未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比较,仅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Fib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100例住院的深静脉置管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以及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CR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血栓类型等。结果 CRT的发生率为12.6%,其中无症状血栓占83.3%。58.3%的血栓发生在置管后2周内,91.7%发生在置管后的置管后4周内。置管后2周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13)。结论 肿瘤患者CRT大部分形成于深静脉置管后4周内,其中无症状性血栓的比例高,动态监测D-二聚体可能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我院行体外照射加252Cf中子腔内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病例,共516例。分析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和发生中位时间,单因素分析同步化疗、临床分期、年龄、血清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共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为2.3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位年龄为45岁。放疗后至确诊发生严重深部静脉血栓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临床分期在有血栓和无血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行同步化疗差异显著(P=0.022)。结论:宫颈癌放疗后可能出现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但同步化疗可能增加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3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40例,女96例,平均年龄(70.7±10.1)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且将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FIB浓度及基础疾病与DVT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D-二聚体的值1.82(1.53~4.53)mg/L,非DVT组D-二聚体值0.45(0.21~1.22)m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与下肢DVT形成相关,年龄、性别、术前制动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FIB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根据ROC曲线,当D-二聚体值为1.5 mg/L时,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8.9%,特异性为84.7%。结论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是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D-二聚体1.5 mg/L时认为有较高的DVT形成风险,早期干预,有助于DVT的发现和诊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初治的经病理证实为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467例,记录其临床基线资料,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均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恶性实体肿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年龄、KPS评分及分期有关(P均<0.01),但与性别无关(P=0.28、0.26,P均>0.01);不同疗效组(CR、PR、SD、PD)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19%、32%、50%、55%,纤维蛋白原阳性率分别为16%、27%、4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D-二聚体阴性者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D-二聚体阳性者(P=0.000),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阴性者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阳性者(P=0.000)。结论: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且在高龄、体能状况差、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其抗肿瘤治疗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未发生组,收集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术后D-二聚体、术后纤维蛋白原(FIB)等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动态监测D-二聚体对DVT的预测价值,加强DVT的预防与诊治。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6例老年骨盆、髋部及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83例,女323例;单纯骨盆骨折13例,髋部骨折383例,股骨干及髁间骨折22例,髌骨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19例,足踝骨折18例,多发骨折33例。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筛选影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D-二聚体变化率对DVT的预测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组经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术前发生DVT72例(14.23%),主要集中于伤后24h内;血栓类型:近端血栓45例(62.5%)、远端血栓17例(23.6%)、混合血栓10例(13.9%);ASA分级为3~4级、受伤至入院时间、合并≥3种合并症、入院后3天D-二聚体及其下降率为术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下降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Cutoff值为52.01%,对应的约登指数为0.569。结论骨盆、髋部及下肢骨折患者应于入院后积极评价DVT风险,ASA分级为3~4级、合并≥3种合并症的患者DVT风险高,应予以重视。入院后连续监测D-二聚体对术前DVT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晚期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以53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53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上肢深静脉血栓6例,肺栓塞13例,脑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2例,脾静脉栓塞1例,15例治愈,22例好转,总有效率为69.8%。结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晚、发生远处转移、D-二聚体水平升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0例.观察组于术后第1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6150IU或低分子肝素钠4000~6000IU,每天1次,连用5d.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术前及术后5天测定患者的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2组食管癌手术后的胸腔积液引流量.结果手术前2组食管癌患者PT明显缩短,D-D及Fib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手术后第1天2组食管癌患者的PT明显缩短,D D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第2天PT达到最低水平,D D及Fib达到最高水平.术后第5天观察组PT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延长,D-D及Fib明显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Fib、PT在术后2~5天及D-二聚体在术后1~5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手术后观察组的平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527.9±132.5)ml,对照组的平均积液引流量为(531.6±121.4)m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P〉0.05).结论经预防性的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晚期贲门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情况,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贲门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临床病理证实且评估为不可手术的贲门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接受PF方案化疗(至少4周期),随化疗同时给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每日0.5 mg;对照组(B组)接受同样方案化疗,同时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62例贲门癌患者分别于初次化疗前1天和第三次化疗前1天,抽取静脉血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 晚期贲门癌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D-二聚体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00),且实验组(A组)患者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患者(P=0.042)。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4% vs. 64.5%,P=0.200),血液毒性发生率A组较B组明显降低(41.9% vs.67.7%,P=0.041)。结论 晚期贲门癌患者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对于贲门癌患者的化疗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协同作用,且有效地降低了化疗不良反应,减轻了晚期贲门癌患者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是否影响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的并发症和凝血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中心行改良根治术的11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3例接受8周期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AC-T)新辅助化疗为新辅助化疗组(NCT组),57例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肢水肿、感染和静脉血栓),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7 d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差异。结果 (1)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和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4,P=0.870;t=-0.584,P=0.560;t=-0.340,P=0.734;χ~2=0.182,P=0.669);(2)2组患者间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肢水肿、感染和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36,P=0.849;P=1.000;χ~2=0.182,P=0.670;P=1.000;P=0.230);(3)PLT、PT、APTT、TT、FIB和D-二聚体组内变异中的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26,P0.001;F=3.210,P=0.044;F=3.491,P=0.032;F=24.811,P0.001;F=72.847,P0.001;F=267.238,P0.001);APTT、FIB和D-二聚体组间变异中的组别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54,P=0.017;F=4.616,P=0.034;F=7.761,P=0.006);而所有凝血功能指标无交互效应(F=2.045,P=0.134;F=0.998,P=0.372;F=1.340,P=0.264;F=0.302,P=0.740;F=0.305,P=0.737;F=1.703,P=0.187)。结论 8个周期AC-T新辅助化疗方案并不会增加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可使APTT缩短,FIB及D-二聚体显著升高,导致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χ2=7.731,P=0.021;χ2=6.969,P=0.031)。[结论]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食管癌恶性程度及放疗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以108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为研究对象,比较放疗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分期等)是否相关,及放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以2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其差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食管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01);放疗前临床分期较晚(III-IV期)食管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P<0.05);CR+PR组患者放疗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P<0.05),SD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PD组患者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放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疗效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