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苓桂剂群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的一组方剂,主要应用于水气病的治疗,其中包括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等方剂。本文以《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为参考,汇集其他医家意见,对苓桂剂中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三方从组成、病因及作用部位、功能与主治、现代临床上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类比探讨,希望进一步了解仲景治疗水气病的精髓,从而为临床治疗水气病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苓桂甘枣汤是仲景为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而设之方。方中用大枣15枚,较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和解剂小柴胡汤中之大枣量为多。仲景在温阳利水之苓桂甘枣汤中用如此多大枣,有何意义呢?笔者试结合各注家之不同见解,略陈管见如下。《伤寒论》注家大多认为苓桂甘枣汤用大  相似文献   

3.
此文以苓桂术甘汤为切入点,从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3个方面入手,纵览《黄帝内经》时代至近代医学典籍,对前人应用苓桂剂的病症进行深入探讨,并对苓桂剂证阳虚水停之病机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苓桂剂作用关键在于桂枝(或肉桂)之温阳、化气及茯苓之利水分消,苓桂二味同用起到温化水饮的效果,进而总结出治疗水气病的大法为温阳、化气、行水。  相似文献   

4.
苓桂剂群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的一组方剂,专于治疗水气病为其特征。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味甘汤、五苓散等方剂。本文以《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为主,并旁涉其他医家之见,综合分析,类比探讨。  相似文献   

5.
苓桂剂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要配伍组合,具有通阳化气行水之功,用于治疗水气病的一类方剂。"方—证要素对应"是指"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其中蕴含着病机归纳、以证导方、以方归素等一系列法则,是辨证论治临证组方过程中的重要依据。解析苓桂剂群的方证要素对应关系,旨在探寻其衍化规律和配伍特点,以期对临床组方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龙一梅  李遇春 《陕西中医》2006,27(4):494-494
叶天士医案对后世临证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仔细研读,每每有新的启发和收获。《未刻本叶氏医案》虽记录简单,杂乱无章,但“寥寥数语,而处方之妙,选药之精严,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者”。经整理分类,全书辑“痰饮”医案60余条,均属《金匮》痰饮范畴。其理法方药虽源于仲景,宗“温药和之”治痰饮之法,多用苓桂、真武,然又不拘于祖述,不同于古方。在病机认识及立法遣药方面又多有变创及独到之处。试寻其痰饮证治思想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7.
杨静  刘建 《四川中医》2010,(6):119-120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犯肺的第一要方,但其性质辛散峻烈,若久服或病者素体肾气不足,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阳之弊。本文通过例举病案,探讨说明使用本方也只是喘咳急性发作时的急救之法,不可久服,一旦疾病缓减,就应当改用苓桂剂以温化寒饮善后,以体现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以茯苓、桂枝为主要配伍的"苓桂剂"具有温阳化气行水的作用,本文通过归纳《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苓桂剂"的应用,提出桂枝除了有温阳化气助行水的功效之外,其本身具有利水作用。并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证实:(1)从张仲景用桂枝的特点,《伤寒论》《金匮要略》涉及小便不利的30首方中有10首用到了桂枝;(2)后世医学著作有不少谈到桂枝的利水作用;(3)不少实验研究证实桂枝具有利水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水"为"五脏水"之一,与水气病密切相关,且与心力衰竭在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对水气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有较为完整的记载,苓桂剂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用于治疗水气病的一类方剂。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方整理挖掘,梳理"心水-水气病-心力衰竭"的关系,归纳心力衰竭的"心水"辨证规律,并构建"心水-水气病-心力衰竭-苓桂剂"之间的"方-证"对应关系,以扩展经方苓桂剂的运用范围,并拓宽心力衰竭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王邦才系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王师行医近40年,临证擅用经方,疗效良好,笔者跟师侍诊,颇受启发。现将王师对《伤寒杂病论》中苓桂剂的应用经验作以下阐述。苓桂剂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的一组方剂群,以苓桂术甘汤为其代表方,同类还有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和五苓散。王师认为,苓桂剂化裁组方虽变化万千,但温阳、化气、行水,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茯苓为主药,  相似文献   

11.
苓桂剂用法变化多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的变证及误治后,包括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把握太阳病篇苓桂剂用法变化能够增强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并提高临床疗效。文章略述苓桂剂的用法变化,为苓桂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药物组成浅析“苓桂”四方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吉林中医药》2010,30(9):799-800
《伤寒杂病论》中的"苓桂"四方,均为治疗阳虚水停的要方,但四者病位支孙尽相同,苓桂甘枣汤善治上焦心阳不足,下焦水饮停留的欲作奔豚症,苓桂五味甘草汤专治上焦水饮壅肺,下焦肾阳不足之上实下虚证,苓桂术甘汤尤治中焦脾阳不足,水停心下中焦的痰饮病,茯苓甘草汤则主中焦胃阳不足,水停心下中焦之证。四方同中有异,关键在于大枣、白术、五味子、生姜的选择配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证素的分布特点以及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92年4月30日—2022年4月30日收录的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相关临床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录入Excel 2019,对证型、证素、处方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并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149篇文献,涉及中医证型25个,证素10类,药物94味。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为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病性证素以心、肾为主,病类证素以阳虚、水停为主。苓桂术甘汤原方药物为使用频次最高的四味药物,加味药中以黄芪应用最为常见,加味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获得药物关联规则23条。结论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特征和规律,与阳虚、气虚等本虚之证,水饮、血瘀等病理因素,水肿、喘促等症状密切相关,体现出标本兼顾,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的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所提及的苓桂剂群是指在组成、病机、功效上类似的方剂群,常用于治疗水气病。其总的病机为中阳不足,水气内停。病因包括外感体虚、太阳病失治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文章主要探讨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及五苓散四首方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仲景对腹痛有精辟的阐述,为现代内科杂病辨治之典范,文章对仲景辨治腹痛的精要规律进行解析、梳理,以深入领会其辨治之精髓,用药之精炼,进而指导临床。方法腹痛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临床辨证复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腹痛原文的研读来解析仲景对腹痛证候、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结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判断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而辨明腹痛的寒热、虚实。为进一步审因论治,辨治用药提供了依据。如中阳虚之腹痛善用干姜,实邪内阻之腹痛善用大黄,痰饮内停之腹痛善用苓桂术,少阳之腹痛善用柴芩。结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腹痛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临床每获良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张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家辨证施治之典范,临床诊治之准绳.仲景医术高明,用药严谨,可谓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味味有其实用价值.学习之余,谈谈浅见.一、用药精当灵活及方剂加减的意义:仲景用药精确,法度严谨,为后世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用药之妙表现在立法处方与处方的加减上.处方的加减虽较复杂,但可归纳为方外加减和方内加减两种形式.仔细玩味,其意义是深奥的.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对茯苓四逆汤证病机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其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方中重用茯苓进行探讨,认为其所治的病机关键是少阴阳虚兼水湿内停,治法选用温阳利水法。此外,本文还将此方分别与"苓桂"类、"苓附"类温阳利水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苓桂"重在通阳,"苓附"重在温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黄家诏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200-1201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制方严谨,临床上若能正确辨证应用其方药,则用之得心应手。本文论治风水相搏之 水肿,用越婢加术汤以宣肺利水,又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善其后;以四逆散加味治疗肝胆郁热之胁痛(胆囊炎);用苓桂术甘 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治疗痰饮(卡他性中耳炎);以附桂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泻,以及用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痰热内蕴型之外感证,均收到良好疗效,说明经方是经得起临床考验的。  相似文献   

19.
“苓桂剂群”是刘渡舟氏对茯苓桂枝方剂群的简称(见《伤寒论诠解》)。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苓桂剂群含方九首,出现十六次。虽见于不同篇章,但在药味、方义、功能、主治诸项有其规律性,故可属于  相似文献   

20.
虽然《伤寒论》少阴病篇同厥阴病篇中均有"四逆"一症的论述,但《伤寒论》第318条将"少阴病"置于"四逆"之前,旨在界定条文所论述者属少阴病。而由本条所述之主症仅见"四逆",其余诸症皆为或然症,可知其寒象不甚,故不宜将之归属于阴盛阳虚之候,本条所述之"四逆",为少阴枢转不利,影响太阴之开、厥阴之阖,致阳气内郁,其温煦之功不能外达所致,其治法为温脾和胃,运转枢机。观四逆散之组方,虽无四逆汤辈中所取桂附之属峻剂温阳,但针对条文证机,以补益太阴脾土为主,兼以调和三阴经之气,藉补土以益元阳,调气以助枢机,使少阴枢转,而三阴之阴阳气调畅,阳气敷布则逆冷自去。复观其加减用药,均能紧扣证机,并结合兼症,灵活用药,由是则仲景所示之辨证论治亦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