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腱鞘松解术治疗小儿先天性拇指扳机指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采用手术松解腱鞘治疗21例儿童先天性扳机指患儿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1岁1个月~6岁1个月,平均2岁8个月;单指17例(右手指10例,左手指7例),双指4例。术前拇指指间关节活动范围为(11.40±11.50)°,其中7例拇指指间关节嵌顿在屈曲位置;3例拇指被动可以伸直,很快屈曲,病情进行性加重,可触及肌腱摩擦感;5例拇指有弹响。掌指关节凸起并有压痛,压痛评分为(2.44±0.82)分。21例均采用手术松解腱鞘。结果 21例术后均获29~88个月随访,平均(54.4±19.4)个月。末次随访时,拇指指间关节活动范围及掌指关节处压痛评分分别为(80.20±10.31)°及(0.008±0.28)分,与术前相比,P均0.05;1例残留偶有弹响,4例与健侧拇指相比,伸直轻度受限(-15°以下),16例嵌顿消失,屈伸正常同健侧。21例拇指外展、内收及对指对掌功能良好,屈肌肌力IV~V级;双手拇指发育对称。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早期手术松解可以矫正儿童先天性扳机指畸形,手指功能及外形发育正常,远期无肌力下降及继发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Ponseti方法治疗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门诊就诊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周至12个月)130例(共192足)。108例(158足)完成随访,患儿按月龄分成小婴儿组(≤6个月)和大婴儿组(6个月,且≤12个月),均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使用Diméglio分类和评分方法评估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平均随访(5.37±1.06)(4~8)年后,患儿总体优良率为92.41%,小婴儿组和大婴儿组优良率分别为92.59%和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婴儿组4足、大婴儿组8足,共12足,因未能坚持穿戴矫形支具,出现不同程度畸形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婴儿组比较,小婴儿组平均打石膏次数少,跟腱切断百分比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nseti方法是治疗3周至12个月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出生6个月内开始治疗,畸形更易矫正;依从性差、未能坚持穿戴矫形鞋是畸形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门扣式吻合术在治疗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9例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00年1月(开始采用肝门扣式吻合术)为界,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阶段,比较两个阶段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并分析肝门扣式吻合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第一阶段治疗胆管癌患者37例,手术切除4例(10.8%),其中根治性切除1例(2.7%),姑息性切除3例(8.1%).第二阶段治疗胆管癌患者52例,手术切除35例(67.3%),其中根治性切除15例(28.8%),姑息性切除20例(38.5%).第二阶段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患者中,有28例(80.0%)采用肝门扣式吻合的手术方式.统计结果 显示,无论是根治性切除还是姑息性切除,第二阶段Ⅲ型和Ⅳ型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均高于第一阶段患者(均P<0.05).89例患者中,术后并发腹腔积液3例,胆道出血1例,心功能衰竭1例,伤口感染2例.采用肝门扣式吻合术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瘘,经引流和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肝门扣式吻合术可提高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是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但其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随访.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拇趾外翻畸形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英  唐海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6,5(5):296-298,306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老年人拇趾外翻畸形的疗效,分析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及其采取的相应治疗措施。方法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实施老年人拇趾外翻矫形术36例,55足;年龄60~79岁,平均66.9岁。根据拇趾外翻角、I跖骨间角、跖拇关节退行性改变程度及患者年龄,选择最佳手术方式矫正拇趾外翻畸形。围手术期处理注重老年人特点和伴随疾病的治疗。结果本组36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手术并发症。31例(48足)随访6个月~6年6个月(平均4年1个月),优良率87.5%。术后患足X线摄片与术前片比较:拇趾外翻角平均改善25°;I跖骨间角平均改善7°。结论老年人拇趾外翻畸形保守治疗无效应当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和围手术处理应当针对老年人特点。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0岁.因左拇指外伤后发作性肿痛13年,于1995年7月入院.患者于1982年10月左拇指被压伤后,一周即愈,但至1985年及1988年曾发生其拇指肿痛,在当地按“左拇末节骨髓炎”行手术治疗,迄1995年7月肿痛再发作,达1月余,无明显发热,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入院检查:左拇指末节肿胀、压痛,指间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皮肤感觉正常.X线片示:左拇指末节髓腔内呈多囊性膨胀改变,骨质破坏区约2.0cm×1.2cm大小,于1995年7月17日在指根部阻滞麻醉下行左拇指末节病变刮除术,手术从髓腔内刮出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7月,收治197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年龄17~76岁,平均46.5岁.女168例,男29例,双足182例,单足15例.拇外翻根据Mann的分类方法 :中度152例291足,重度45例88足.根据术前双足的负重位及非负重位X线正、侧位摄片检查,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8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5个月-5.2年.术后185例足拇外翻畸形完全矫正、无复发,患足无明显疼痛,第1跖趾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线片检查第1跖骨截骨端均获临床愈合,截骨端临床愈合时间为5-7周,平均6周.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拇趾评分系统:优163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7.8%.结论 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矫正彻底且不易复发的优点;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7.
前言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伴高肩胛症(Congenital elelvation of the scapula,Sprengel'sdeformity)是一种少见而复杂的先天性发育畸形.Tsirikos等[1]分析了537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肋骨、胸廓及肩胛畸形,在497例CS患者中43例(8.6%)合并高肩胛畸形.Cavendish等[2]报道的100例先天性高肩胛症患者中,有39例(39%)伴CS;与单纯的先天性高肩胛症或CS相比,CS伴高肩胛症的临床评估及手术策略更加复杂,现对这种复杂畸形的临床评估与手术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2例Fanconi贫血(FA)兄弟,发病于10岁前。都患有全血细胞减少伴皮肤色素沉着,拇指缺如,生殖器发育不良等先天性畸形。经中西医治疗5年后,其中1例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死亡,另1例一般健康状态良好。FA转变成白血病至今国内未见报道。本例家族的情形说明FA与原发性再障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先天性巨趾畸形是以足趾体积增大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第二趾发病率最高,第一、三、四、五趾发病率依次降低。稳定型巨趾畸形巨趾与其它趾一样按比例生长,患者进行型巨趾畸形巨趾生长的速度远超其它趾。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有基因变异、神经诱导、局部内分泌或旁分泌紊乱等假说。我科收治1例先天性巨趾畸形患者,采用截骨术及软组织疗法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现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右足巨趾畸形20余年入院。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总结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的病例特点。方法通过汇报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2个家系病例特点,分析其家族遗传情况,并检索既往文献,总结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结果2例病例及其家族成员患者具有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的典型骨骼畸形、外耳畸形特点,符合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临床诊断标准。检索既往文献,共有33个CCA家系报道,其中中国家系报道有6个。结论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特征性外耳畸形、关节挛缩和蜘蛛样指畸形为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儿童锁骨外侧端骨折的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治疗的儿童锁骨外侧端骨折31例,男22例,女9例;左侧19例,右侧12例;年龄3~16岁,平均(8±2.3)岁;将这些病例依据Rockwood分型,I型7例,II型12例,III型7例,IV型4例,V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1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8例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年龄7~16岁,平均(10±2.7)岁],23例接受保守治疗[年龄从4~16岁,平均(7±1.9)岁]。依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26例获得随访,随访6个月至7年,平均56个月。依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没有患者主诉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保守治疗组2例主诉伤肩局部可见明显突起畸形。手术治疗组均未见外观畸形。结论锁骨外侧端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但对于大龄儿童移位明显的骨折,为避免局部外观畸形和双锁骨形成可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从1980年1月至1984年12月共收治2,139例食管癌患者,其中83例(3.9%)是39岁以下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其平均生存期分别为单纯手术组23.3个月,术前放疗+手术组17.9个月,单纯放疗级7.9个月,中药+化疗组为5.7个月,年轻患者易误诊或较晚期才被诊断清楚,且治疗效果差于较年长者,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年轻患者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3.
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人肺癌组织标本中检查聚合酶-α(POL-α)水平,以了解恶性细胞生长中POL-α的作用,並应用POL-α阐明癌细胞增殖活性与肺癌早期复发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所有7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均经外科确诊和治疗并取其新鲜冰冻组织标本。病变的组织学类型按WHO分类法分类,72例中有46例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桡骨Z形截骨延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桡骨Z形截骨延长加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合并桡骨短缩的患者18例,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价,按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15.
足拇外翻是骨科最常见的畸形之一,可见于任何年龄的女性。自1995年~2003年我科对9例17足拇外翻患采用改良的麦氏法治疗足拇外翻,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马蹄足,可矫正严重、僵硬的畸形并已得到大量的临床验证。但畸形矫正后踝关节活动范围 (range of motion,ROM) 如何,报道较少,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方法对外固定架矫正后的踝关节进行影像学测量,随访时踝关节最大背屈和最大跖屈时的胫跟角变化值认定为 ROM,并以 20°为分界,标记为优和差,通过多因素分析,评价不同变量对治疗结果的影响。设定可能影响结果的自变量包括:手术时年龄、发病原因、有无手术史、畸形 Dimeglio 评分、外固定架固定时长、术中是否做跟腱切断术 (tenotomy of achcilleus tendon,TAT)、随访时间。结果 2015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本院小儿骨科共 42 例 (46 足),符合试验设计,纳入本研究。至末次随访,经影像学验证,踝关节 ROM 20 例优 (43.5%),26 例差 (5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患足是否有手术史 (χ2=8.248,P=0.004)、术中是否 TAT (χ2=6.083,P=0.014)、不同病因对结果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944,P=0.001)。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病因分类 (先天或后天畸形) 与活动度结果的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与先天性畸形相比,后天性畸形患足活动度好的可能性是前者的 27 倍。结论外固定架是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手段,但并非所有患儿均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以影像学方法对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在各种因素中,发病原因对活动度结果产生影响,先天性畸形患足活动度更差。  相似文献   

17.
正先天性膝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knee,CDK)是较为少见的畸形,Katz,Grogono和Soper在研究了155例先天性膝关节脱位后发现,45例合并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Nogi和Mac Ewen报道的17例患者中有8例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2013年,我院收治1例双侧膝关节脱位合并髌骨脱位,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颅内肿瘤10%~20%。常见分类方法包括按生物学行为方式、按内分泌成分、按影像学或解剖学划分。形态学分类方法包括组化法、免疫组化法、超微结构分类法。除上述方法外,还可利用内分泌细胞分化的标志物进行分类,如转录因子、铁蛋白、角蛋白等。垂体腺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作者就近年来垂体腺瘤分类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探讨分类法及治疗方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线切割微创技术治疗小儿拇指先天狭窄性腱鞘炎(congenital trigger thumb,CTT)手术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我科收治小儿拇指A1滑车CTT患儿19例(31侧),均在超声引导下通过环线切割微创技术进行拇长屈肌腱狭窄腱鞘的松解。对患儿术前、术后进行Quinnell分级进行评估,并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环线切割微创技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无穿刺点感染、愈合不良、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发生,术后患儿均在3~7天内恢复正常手指功能,拇指主、被动伸直活动28侧完全正常,局部无疼痛症状,术后随访12~30个月未见复发。2侧症状有所缓解,仅1侧基本无缓解,治疗有效率96.7%。Quinnell分级表评分术前3.48±0.54、术后0.39±0.7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线切割微创技术可作为小儿CTT治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后路胸腰段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长期疗效及其矢状面平衡。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脊柱中心行后路胸腰段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 5年以上的27例患者,其中男 11 例,女 16例;年龄5~16岁,平均11岁。记录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到末次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脊柱全长正位 X 线测量患者的节段性侧凸角 (segmental scoliosis,SS) 和总侧凸角 (total main scoliosis,TS)。脊柱全长侧位 X 线测量患者的节段性后凸角 (segmental kyphosis,SK)、胸椎后凸角 (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LL) 和矢状面垂直轴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0~122个月,平均68个月。末次随访时,SS 的畸形矫正率为 65.9%。TS的畸形矫正率为 60.2%,SK 的矫正率为61.9%。TK和LL的术后矫正率分别为 31.6% 和 24.5%,然而,末次随访时TK的矫正率为20.6%,LL 的矫正率为18%。SVA从术前-16.98 mm 改善至末次随访-8.71 mm。随访期间2例因出现内固定移位行内固定取出术,2例术后侧凸进展。术后2年随访时,5 例出现术后交界性后凸,4 例出现附加现象。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稳定固定并有效矫正侧凸及节段性后凸畸形。但其对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垂直轴的矫正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