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沙地区儿童哮喘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检测结果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不同年龄组儿童哮喘过敏状况,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采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法玛西亚CAP系统)对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患儿1030例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将所有受检儿童分为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3组,对过敏原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哮喘发病主要集中于学龄前和婴幼儿期,婴幼儿以食物过敏为主,学龄期儿童以吸入性过敏为主,学龄前儿童两者均可发生。结论尘螨和鸡蛋是长沙地区儿童最常见的过敏原。体外过敏原检测CAP系统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过敏原检测的方法之一。哮喘应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及早进行针对性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石家庄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常见的诱因及预防对策。 【方法】 对入选的哮喘病例从生后首次喘息开始追溯,分为婴幼儿组(<3岁)和儿童组(≥3岁),通过统一问卷调查,分析常见的诱因。并对入选的患儿在治疗缓解后1周行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分析常见的过敏原。 【结果】 首次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岁以内,特别是3岁以内,发病诱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多发季节为秋冬季,好发时间为夜间及凌晨,婴幼儿组发病率为93.5%,儿童组发病率为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22,P<0.01);吸入激素自行减量及停药是诱发哮喘的另一重要诱因,婴幼儿组为30.1%,儿童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5);居住/接触的环境过敏原导致哮喘发作,婴幼儿组为26.2%,儿童组4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7,P<0.05);虽然运动是诱发哮喘的重要诱因之一,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4,P>0.05);共有446例患儿过敏原皮试阳性,占96.3%,尘螨阳性率在婴幼儿组较高为46.8%,在儿童组为35.0%,柳树花粉阳性率在儿童组较高为37.4%,在婴幼儿组为19.8%,尘螨和柳树花粉在婴幼儿组和儿童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17,12.849,P均<0.01); 【结论】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婴幼儿。随着年龄增大,非感染因素逐渐成为诱发哮喘的主要诱因。减少呼吸道感染,改善环境,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正确使用控制哮喘的药物,是减少哮喘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安徽省芜湖市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务工作者做好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芜湖市2个区7所幼儿园,采用儿童基本情况及过敏性疾病调查问卷对园内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201份,其中涉及男童1 158名,女童1 043名。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为37.39%(823名),其中湿疹、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的患病率分别为29.17%、8.95%、6.73%、2.99%、2.82%、1.36%。男童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于女童(χ2=21.982,P <0.001),药物过敏发生率低于女童(χ2=5.924,P=0.0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6岁组儿童的哮喘(χ2=5.419,P=0.02)、过敏性鼻炎(χ2=13.791,P <0.001)、过敏性结膜炎(χ2=8....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情感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探讨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情感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无记名自填式问卷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幼儿园8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8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在最近一年里, 15.9%的家长对子女实施过至少一项情感暴力;有童年期受虐待经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暴力行为明显高于童年期无受虐待经历的父母(P<0.001)。结论 被调查地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情感暴力行为存在一定比例;父母童年期受过虐待可能为学龄前儿童情感暴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长沙地区141例儿童支气管哮喘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形成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其危险因素有家族遗传史(OR=44.44);母亲孕期食用致敏食物(OR=22.52)以及孕期过敏史(OR=7.11);儿童过敏性疾病(OR=9.27)以及婴幼儿期呼吸系疾病(OR=7.71);儿童个性(OR=8.01)和居住环境(OR=9.08)。而该病的发病年龄与个人过敏史、家族哮喘史,母亲孕期过敏史和家庭居住环境等有关。说明儿童哮喘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多因子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8所幼儿园的1150例儿童为调查对象,并行血清学Hp-IgG抗体、血常规检查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有151例感染Hp,其中Hp阳性组有60例儿童有胃肠道症状,其患病率(39.74%)高于Hp阴性组(1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0,P<0.01);Hp阳性组儿童腹痛发生率(15.89%)亦明显高于Hp阴性组(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2,P<0.01);Hp感染与贫血、慢性皮肤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Hp感染是导致沈阳地区学龄前儿童消化道不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42例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哮喘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142例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匹配的非哮喘住院患儿142例为对照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纳入调查的病例组患儿男83例,女59例;129例患儿是因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感染病原体包括:支原体4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7例,流感病毒33例,腺病毒14例,副流感病毒5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孕周≥37周(OR=0.792,95%CI:0.357~0.948)、出生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OR=0.320,95%CI:0.107~0.479)为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保护因素,有家族过敏史(OR=1.513,95%CI:1.206~1.742)、有变应性鼻炎史(OR=1.304,95%CI:1.182~1.549)、有食物过敏史(OR=1.815,95%CI:1.492~2.203)、家庭1年内装修(OR=1.328,95%CI:1.102~1.591)、家庭成员吸烟(OR=2.115,95%CI:1.628~2.499)、长期接触毛绒或泡沫制品(OR=1.480,95%CI:1.173~1.772)、学校或家庭邻近大马路(OR=1.815,95%CI:1.692~2.203)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多由呼吸道感染所引起,主要受出生孕周、家族过敏史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3—6月在深圳市南山区抽取86所幼儿园共15 008名幼儿,采用基本信息问卷及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幼儿家长进行调查,并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异常检出率为6.5%,由高到低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情绪症状、多动,女童情绪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χ2=18.000),而男童多动(χ2=63.499)、亲社会行为问题(χ2=131.533)检出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小(χ2=45.990)、出生时有高危因素(χ2=19.165)、非深户(χ2=182.178)、出生地在深圳市外(χ2=28.470,)、父母亲年龄小(χ2=74.737,56.082)、父母亲学历低(χ2=247.481,243.298)、家庭结构复杂(χ2=43.567)、接触二手烟(χ2=103.434)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发现,出生时有高危因素(OR=1.535)、在深圳时间短(OR=1.729)、父母亲学历低(OR=1.492,2.318)、接触二手烟(OR=1.293)是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因素,核心家庭类型是保护因素(OR=0.564)。结论 同伴交往问题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受到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姚莉勤  崔倩  孙蓉  徐洁  王婷  李飞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83-4585
目的:探索宝山区集体儿童咳嗽问题发生率及相关过敏性因素调查分析,为预防小儿咳嗽问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集体机构中年龄3~6岁学龄前儿童咳嗽问题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咳嗽有关症状、疾病诊断、发作频率、儿童既往史及家族相关病史等。结果:问卷回收率达96.34%,儿童咳嗽发生率无性别差异(P>0.05),慢性咳嗽达6.42%,感染性(伴发热)咳嗽与非感染性(过敏性)咳嗽发生率大致相等,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咳嗽明显多于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咳嗽的发生与小儿及家长存在过敏性因素及家庭吸烟环境有关。结论:宝山区集体儿童咳嗽问题形势严峻,过敏性咳嗽包括哮喘发生率较高,除儿童及家长自身过敏性因素以外,与家长吸烟率较高有关,预防儿童感染性及过敏性疾病同时宣传教育降低家长吸烟率应引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黄石市学龄前儿童哮喘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法对2016年1-6月黄石市10家幼儿园1 2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由儿童与家属共同完成,统计儿童哮喘发病率。根据哮喘发病与否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儿童年龄、性别、过敏史、喂养史、出生史、环境暴露等情况进行比较,对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 180份,占98.33%;确诊哮喘45例,占3.81%;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哮喘发生独立危险因素:1年内呼吸道多次感染、家族过敏史、特应性体质、居住楼层低、毛绒玩具多;保护因素为益生菌添加持续至少6个月、钙剂及维生素D添加持续1年及以上。结论黄石市学龄前儿童哮喘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儿童特应性体质、呼吸道感染频率、家族过敏史等有关。应加强早期疾病筛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益生菌、钙剂、维生素D添加正确性,保持室内干燥,减少毛绒玩具,避免或减少呼吸道感染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6~14岁儿童慢性咳嗽发生情况及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秦皇岛市6~14岁儿童慢性咳嗽发生情况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有效回收3785份,回收率94.63%,6~14岁儿童慢性咳嗽发生率为5.13%(194/3785)。其中男童患病率和女童患病率分别为5.43%(101/1859)和4.83%(93/1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1,P=0.873)。工业镇地区6.70%(64/955)儿童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区4.43%(85/1917)和农业镇4.93%(45/913)(χ2=55.082,P=0.000)。危险因素显示过敏原长期接触,过敏体质,哮喘、鼻炎和反流性食道炎等鼻咽喉疾病及被动吸烟与慢性咳嗽发生相关(χ2=17.833,43.370,194.466,27.773,101.92,11.268,P=0.000)。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哮喘、鼻炎、过敏原长期暴露是慢性咳嗽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χ2=15.352,10.174,12.625,12.659,P=0.000)。结论秦皇岛市6~14岁儿童中,居工业镇儿童较其他城区儿童发病率较高,风险性较大。哮喘、鼻炎、过敏原长期暴露是慢性咳嗽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贵州省黔南州苗族农村人群哮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于2010年9月~2011年3月采取整群抽样随机抽取21589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84岁苗族人群,采用自行编制的《黔南州苗族哮喘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支气管哮喘患病的高危因素及危险度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21567名苗族人群中,哮喘患病人数为773例,患病率为3.58%,男性为4.14%(465/11233),女性为2.98%(308/10334),男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3,P﹤0.01)。其中青少年及成人受检18765人,检出哮喘患者513例,患病率为2.73%;儿童受检2802人,检出哮喘260例,患病率为9.28%,青少年及成人总患病率与儿童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2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哮喘史,过敏史、吸烟、诱发因素、居住环境等是影响哮喘患病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有家族哮喘史,有过敏史,吸烟,有诱发因素、居住环境以茅草房、人畜混住等为哮喘患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常见的诱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229例在我院门、急症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分为婴幼儿组(〈3岁)和儿童组(≥3岁),分析常见的诱因。并对入选的患儿在治疗缓解后1周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分析常见的过敏原。结果:呼吸道感染是哮喘发作最常见的诱因,婴儿组为93.2%,在儿童组为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122,P〈0.01);吸入激素自行减量及停药是诱发哮喘的另一重要诱因,婴儿组为30.1%,儿童组4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952,P〈0.05);居住/接触的环境过敏原导致哮喘发作,婴儿组为26.2%,儿童组4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497,P〈0.05);虽然运动是诱发哮喘的重要诱因之一,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744,P〉0.05);共有172例患儿过敏原皮试阳性,占77.1%;其中尘螨是最主要的过敏原,婴儿组屋尘螨阳性率为54.4%,儿童组为7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3.072,P〈0.01);婴儿组粉尘螨阳性率43.7%,儿童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248,p〈0.01);结论: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婴幼儿。随着年龄增大,非感染因素逐渐成为诱发哮喘的主要诱因。减少呼吸道感染,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遵照医嘱使用哮喘控制药物,是减少哮喘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反复喘息与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关系,分析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玉环市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喘息儿童91例,根据哮喘预测指数(API)是否阳性,分为API阳性组55例,API阴性组36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率;将反复喘息儿童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PI阳性组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率较API阴性组及对照组显著升高(χ2=12.487,P<0.05);API阳性组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风险是API阴性组的2.54倍,是对照组的5.32倍。单因素分析儿童反复喘息与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型、过敏史、过敏疾病家族史、吸入过敏原阳性、食入过敏原阳性、被动吸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χ2=13.831,22.817,25.475,20.573,6.373,11.487,10.790,10.789,P<0.05),而与居住环境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型(OR=5.535,95%CI:1.928~15.893)、过敏史(OR=4.921,95%CI:1.661~14.577)、过敏疾病家族史(OR=4.460,95%CI:1.560~12.749)、吸入过敏原阳性(OR=13.105,95%CI:2.436~70.503)、被动吸烟(OR=3.704,95%CI:1.304~10.521)为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反复喘息儿童,尤其是API阳性儿童,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率显著升高;反复喘息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高危型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哮喘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上海某区4~15岁经医生诊断的哮喘病例202例和368名对照的个体特征及家庭社会经济、遗传、室内环境因素,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哮喘患病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该区儿童青少年哮喘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母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76,1.15~2.71),出生低体重(1.89,1.03~3.47),母亲哮喘(4.27,1.59~11.42),父亲过敏病史(2.94,1.79~4.80),母亲过敏病史(2.21,1.34~3.64),与父母或家人共用卧室(1.66,1.10~2.51),出生至2岁家养毛皮动物(2.24,1.02~4.90),室内环境烟草烟雾(ETS)暴露量(1~10支/d:1.57,1.01~2.43;≥11支/d:2.36,1.06~2.58),使用燃气炉烹调的时间≥45min/d(1.89,1.22~2.83),居室内有霉斑(2.59,1.08~8.06),住宅附近50m内有车辆繁忙的街道(1.70,1.11~2.62)。[结论]遗传因素对哮喘患病的影响最大,减少ETS暴露、避免室内潮湿和霉菌繁殖可能会降低儿童哮喘患病的风险。婴幼儿期免于宠物暴露也可能降低哮喘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从化地区支气管哮喘发病相关的主要致敏变应原及其特点,指导选择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象。 【方法】 对382 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用德国默克公司生产的阿罗格食入组及吸入组点刺试剂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组胺液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 【结果】 哮喘患儿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为 88.5%。吸入变应原总阳性率为81.2%,吸入变应原中以粉尘螨和屋尘螨阳性率居高,分别为77.2%和71.2%;食入变应原总阳性率为32.7%,居前两位的为小虾19.9%,花生6.3%。在吸入变应原中高龄组与低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入变应原中高龄组与低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或哮喘并鼻炎患儿均以螨类过敏最常见,两组间螨类、霉菌类、动物皮毛类、蟑螂及杂草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从化地区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相关的吸入变应原主要是粉尘螨、屋尘螨,食入变应原主要是小虾、花生。3~14岁儿童哮喘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对吸入性变应原更为敏感。哮喘与哮喘并鼻炎患者共同的变应原主要是螨类,其次为霉菌类、动物皮毛类,为哮喘的防治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并寻找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西安市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220例哮喘患儿(其中婴幼儿哮喘96例,儿童哮喘12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1:1配对病例进行对照研究,调查和分析有关暴露因素.结果 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家族有支气管哮喘病史、家族有过敏性疾病史、经常吃零食、过敏性鼻炎、其它过敏史χ2值分别为13.435、16.333、8.503、19.722、10.030,均P<0.01;居住环境潮湿、家中养宠物、吃饭口味重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有关,χ2分别为5.729、4.283、4.709、均P<0.05.结论 家族有支气管哮喘病史、家族有过敏性疾病史、个人有湿疹、过敏性鼻炎、其它过敏史、居住环境潮湿、家中养宠物、经常吃零食、吃饭口味重是形成儿童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济宁市6~16岁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济宁市2350名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检出存在行为问题250名,总检出率为10.6%;男女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7%、10.6%,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不同年龄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P<0.05),11岁和16岁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两个高发阶段;行为问题高发于小学、初中面临毕业升学的阶段;行为问题的发生主要与父母对子女的了解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母管教方法、家庭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所致,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入手,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