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不典型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行超声造影检查,且造影不能确诊或误诊的21例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全部病例经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等确诊。结果 15例病灶延迟期表现为低增强,6例病灶门脉期表现为低增强。结论对于门脉期、延迟期有消退的病灶需结合增强CT、MRI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研究肝血管瘤超声造影(CEUS)的表现,总结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的表现特征。方法通过运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CPS)技术对17例肝血管瘤(共21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从而观察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表现。结果超声造影肝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早期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期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为最大增强。结论肝血管瘤在肝脏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灰介谐波超声造影技术研究肝血管瘤造影增强的时相变化并探讨其对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肝血管瘤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瘤的造影增强表现方式和时相规律.造影剂选用SonoVue,经肘静脉快速团注.结果 30个(100%)病灶均在动脉相出现增强,回声高于肝实质.其中26个(86.7%)病灶在门静脉相和延迟相持续增强,回声始终高于肝实质.在动脉相初始强化时,27个(90%)病灶呈环状或周边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央充填.在门静脉相和延迟相达峰值时,26个(86.7%)仍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结论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增强的主要特点为动脉相回声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持续性增强仍不低于肝实质回声;增强从周边开始呈进行性完全或部分性向心性填充.超声造影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我院采用六氟化硫微泡(声诺维)超声造影剂与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对肝血管瘤进行诊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我院疑患肝血管瘤35例患者采用六氟化硫微泡超声造影剂与CnTI进行观察。35例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2175岁,平均(54±12)岁。1.2仪器与方法:先采用意大利ML9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A431E宽频凸阵探头和具有CnTI,先观察肝血管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边缘状况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72例疑似肝脏肿瘤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探讨其对肝肿瘤的敏感程度。方法对已经经手术或临床取病理所证实的172例肝内实质占位性病变的患者(172个病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其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变7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肝血管瘤20例,原发性肝癌132例,转移性肝癌14例。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总符合率为95.3%(165/17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对肝肿瘤的超声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泡型肝包虫病(HAE)与肝血管瘤(HHE)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6例HAE患者作为HAE组,16例HHE患者作为HHE组.两组均同时接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直径、内部回声构成、病灶血流,病灶位置、边界、形态,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出率,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HHE组患者的病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证实肝癌45例,肝血管瘤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肝区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超声检查在肝癌与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能力,并比较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超声检出肝癌41例(91.11%),肝血管瘤46例(90.20%),确诊率达90.63%,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肝脏肿块的形态、血供及血流参数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肝癌及肝血管瘤的不同影响特征进行诊断,可准确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维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三维超声造影进行诊断,并且将三维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中,原发性肝癌患者12例、血管瘤患者1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14例、肝脓肿患者11例、结节增生患者13例。三维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中,原发性肝癌患者12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12/12),血管瘤患者9例、诊断准确率为90.0%(9/10),转移性肝癌患者12例、诊断准确率为85.7%(12/14),肝脓肿患者9例,诊断准确率为81.8%(9/11),结节增生患者13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13/13),总诊断准确率为91.7%(55/60);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中,原发性肝癌患者8例、诊断准确率为66.7%(8/12),血管瘤患者8例、诊断准确率为80.0%(8/10),转移性肝癌患者10例,诊断准确率为71.4%(10/14),肝脓肿患者6例、诊断准确率为54.5%(6/11),结节增生患者11例,诊断准确率为84.6%(11/13),总诊断准确率为71.7%(43/60);三维超声造影总诊断准确率高于CT增强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 P<0.05)。结论将三维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过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主治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且与CT增强扫描相比,三维超声造影技术的操作更加简便,效率更高,不会对患者造成其他的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阶段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共纳入研究对象90例,均为肝血管瘤患者,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二维超声诊断,B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A组诊断准确84.44%(76/90),B组诊断准确率95.56%(86/90),B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反映出肝血管瘤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诊断无创、操作简单,诊断准确率高,在临床应用中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在肝血管瘤中的应用.方法 23例肝血管瘤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23个病灶在动脉相均出现增强,且20个(87%)表现为周边向心型,2个(8.7%)为中央扩散型,1个(4.3%)为整体型增强特征.13个>3 cm的病灶,门脉相及延迟相持续增强,为周边向心型;≤3 cm的病灶中7个为周边向心型,2个为中央扩散型,1个为整体型增强.结论 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增强特征,有助于肝血管瘤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10例,对110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分析彩色多普勒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彩色多普勒检测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在110例患者中,诊断为肝血管瘤的患者有108例,诊断符合率为98.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上无创伤,极易进行重复检查,方便快捷,可以作为肝脏血管瘤诊断的临床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特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肝血管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的60例患者均经过肝脏二维、及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发现肿块65个,对照组患者中共检查出肿块89个,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中血流丰富肿块所占的比率约为72%,对照组为37%。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峰值平均流速为明显高于对照组(t=6.342,P<0.05),肝门静脉平均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t=3.592,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依据检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影像特征,对于肝癌和肝血管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超声造影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且有明确的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患者平均年龄(26.8±15.7)岁,男性57例,女性43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良、恶性病理类型病灶的超声增强模式。结果 60个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6个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离心性增强;50个转移肿瘤病灶中呈环状增强、均匀增强或不均匀增强。14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离心性增强,14个血管瘤表现为向心性增强,周边结节样强化或均匀增强。我们发现良性、恶性病灶的环状增强、向心性增强模式,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对区分肝脏良、恶行局灶性病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背景下肝内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常规体检中发现的70例脂肪肝背景下肝内局灶性病变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为血管瘤41例,非均匀性脂肪肝10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6例,炎性假瘤6例,自发性血肿2例(误诊1例),腺瘤2例,炎性病灶1例,脂肪肝合并恶性肿瘤(MT)1例,片状高回声性质待定1例。超声造影对于脂肪肝背景下肝内局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7.1%(68/70),高于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52.9%(37/70),血管瘤29例,非均匀性脂肪肝7例,FNH 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超声造影对于脂肪肝背景下肝内局灶性病变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对于缺少特异性表现的部分患者需采用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老年大肠癌患者62例,现将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60~84岁。其中高龄患者(>70岁)28例(45.2%)。肿瘤部位:盲肠2例(3.2%),升结肠13例(21.0%),结肠肝曲8例(12.9%),右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在诊断肝脾外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肝脾外伤患者的常规超声结果和超声造影资料,总结肝脾破裂的超声造影图像特点,与常规超声结果比较,并计算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脾破裂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手术或CT检查证实38例患者为肝脾外伤,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正确者35例,超声造影诊断肝脾外伤的敏感度为92.1%,特异度为67.9%,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的60.5%和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提示肝脾破裂口共82处,手术所见为97处,准确率为84.5%。CEUS分级的准确率为89.5%(34/38)。结论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及分级准确率都较高,可较准确评估肝脾外伤的程度,可作为肝脾外伤的首选影像诊断手段,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常规超声检查肝内占位患者共35个肝脏占位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造影剂选用SonoVue,浓度为8μl/ml,经肘静脉快速推注2.4ml SonoVue,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病灶大小数目,所有病例均与增强CT对照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30例肝内占位性病变其中原发性肝癌15例,肝转移癌5例,血管瘤7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肝炎性假瘤1例,肝血管平滑肌瘤1例,35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肝癌动脉相表现为快速增强,门脉相快速消退,延迟相显示为低回声;血管瘤呈周围向心性环状或结节状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进一步增强,持续时间较长;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增强,显示为车轮状。结论超声造影能显示肝肿瘤内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彩超引导瘤内多点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采用彩超引导下瘤体内多点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肝血管瘤患者3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7年2月~2004年12月,在我院经彩超、CT或MRI确诊为肝血管瘤的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8~55岁,平均48.5岁。临床表现:上腹隐痛或胀痛。肝血管瘤直径3~7cm,单发32例,多发4例。位于肝左右叶交界部8例,右半肝18例,左半肝10例。1.2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参数设置使用ATL HDIUM9电脑声像仪,探头频率10~15MHz。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检查采用低通滤波(50~100Hz)及低速度量程(6cm/s),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取样角<60°,取…  相似文献   

19.
肝脏小占位病变超声造影与增强CT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肝脏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肝肝脏小占位病变的115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对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肝细胞癌23例(28个病灶),肝转移癌26例(32个病灶),肝血管瘤14例(16个病灶),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8个病灶),肝硬化结节10例(15个病灶),局灶性脂肪分布不均9例(10个病灶),肝腺瘤2例(2个病灶),肝炎性假瘤4例(4个病灶)。超声造影诊断准确性89.6%,增强CT准确性87.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相比,有着很好的诊断一致性。超声造影简便易行,可作为诊断肝小占位病变首选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应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患有肝血管瘤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手术后证实为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常规CT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病情检查;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强技术对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病情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肝血管瘤疾病检查操作时间、病情术前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肝血管瘤疾病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血管瘤疾病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情术前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