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万军 《中国医药》2007,2(7):415-41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的治疗措施。方法对15例确诊APL合并DIC的患者在积极治疗白血病及消除诱因的基础上,运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及浓缩血小板,有纤溶亢进表现者给予抗纤溶治疗。结果治愈12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结论APL合并DIC的治疗措施以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诱导缓解及适时化疗,消除诱因,早期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并积极补充血小板及新鲜冰冻血浆,有纤溶亢进时适当抗纤溶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毛沫波 《安徽医药》2008,12(7):666-66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率很高,据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早期即有凝血功能异常,DIC为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的应用,APL已成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最有可能治愈的一种亚型,约70%~80%的患者获得长期缓解甚而可能治愈。因此,对初发的APL合并DIC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L并发DIC18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抗凝、小剂量肝素及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1-2d死亡7例,3-7d死亡3例,治愈8例。结论:DIC是AL(特别是APL)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且常为AL(APL)致死的直接原因。及DIC多发于病情危重,严重感染及疾病晚期,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是抢救DE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快速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自1973年3月-2002年5月经住院确诊为M3患者124例,合并DIC33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M3并发DIC其出血症状最为突出,若并发脑出血病死率高达100%(15例均死亡)。简便,快捷,实用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异常率97.0%),3P试验(异常率91.1%),D-二聚体检测(异常率93.3%)。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率78.8%),纤维蛋白原定量(异常率87.9%)。对M3的治疗以维甲酸联合DA(或HA)方案治疗缓解率较高,达68.8%。且较合理,治疗DIC的方案以抗血小板药联合抗凝药或抗凝药联合抗纤溶药或仅用抗凝药均补充血制品的疗效较高(治愈 显效率可达57.1-62.5%)。结论:M3患者若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就应作DIC方面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早作出诊断,选择高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对比。方法56例APL合并DIC患者,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28例)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28例),分别给予肝素8mg,每8h1次,iH和低分子肝素0.4mL,1次/d,iH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补充凝血因子。结果肝素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使用抗凝剂的时间分别为(11.4±3.6)d和(10.1±3.0)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2.9%和96.4%,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APL合并DIC同样有效,治愈率高,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对30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及补充凝血因子的同时每日使用低分子肝素,另外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DIC纠正时间明显缩短,冷沉淀及血小板输注数目明显减少,而且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产科领域中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发病急剧 ,病势凶险 ,易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但若能及时诊治 ,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我院 5年来发生 7例DIC病人 ,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诊治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年龄 2 9~ 31岁 ,初产妇 5例 ,经产妇 2例 ;其中双胎妊娠 1例 ,巨大胎 2例 ;中期妊娠 1例 ,晚期妊娠 6例 ;剖宫产分娩 3例 ,顺产 3例 (其中 1例在家分娩后大出血转入产科抢救 ,在晚期妊娠时 ,B超检查曾提示边缘性前置胎盘 ) ,在私人诊所非法引产产后大出血 1例。1 2 发病诱因 …  相似文献   

8.
9.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1990-2001年收治的21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获早期诊断,经改善微循环。应用肝素,去除病因等综合治疗,抢救成功;未及时诊断死亡2例。结论 早期诊断,积极改善微循环,合理应用肝素,去除病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一个亚型,又称AML-M3型,其发病率占急性髓性白血病的3.8%~34%[1],其临床表现,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及预后与其他类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本病极易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常有严重出血,相当多的患者确诊时已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收治的28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孕妇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妇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8例孕妇均抢救成功,无产妇死亡病例;子宫全切除的患者有3例,次全子宫切除患者1例,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患者6例。胎儿情况,新生儿存活27例,宫内死亡1例,死胎4例,新生儿死亡率为15.62%。患者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有明显区别。在治疗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有着明显改善。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主要是及时并且有效地将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去除,同时进行有效的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相关的对症治疗。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及再次开腹探查时加行B-Lynch子宫缝扎术,对保留子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原因、表现、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1998-2010年我院收治的20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产科DIC的发生原因依次为胎盘因素、宫缩乏力、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症及羊水栓塞.表现以阴道流血为主.治疗以去除病因及成分输血补充血容量为关键.结论 加强产前宣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我科2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17例抢救成功,3例死亡。结论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是主要诱因,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胎盘早剥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处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胎盘早剥并发DIC 28例的诊断及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5例)为主要诱因,持续性下腹痛、阴道流血为最常见的主诉.6例经阴道分娩,22例剖宫产结束分娩.并发失血性休克9例,占32.1%.并发死胎20例,占71.4%.28例中活产儿8例,分娩后并发新生儿重度窒息6例中2例死亡,4例存活.子宫次全切除或子宫全切共6例,占21.4%.并发肾功能衰竭2例,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胎盘早剥并发DIC严重威胁母婴生命,临床诊断后应立即终止妊娠.DIC不是切除子宫的指征,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障碍,可以保留子宫,维护产妇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DIC产妇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产妇DIC的早期诊断指标,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DIC产妇和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产妇,对两组受试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多种指标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产妇比较,DIC组的PLT计数和FIB水平显著降低,而PT、TT及APTT显著增加,D-D升高,两组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产妇DI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PT、TT及APTT显著性增加表明凝血功能亢进,而D-D升高表明继发性纤溶的发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免疫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和药学监护,为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收集1例纳武利尤单抗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诊疗资料,通过评价药物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用药因素,并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结论 纳武利尤单抗可能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临床中较为罕见,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积极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IC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在DIC诊断和病情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正常对照和67例DIC患者样本,并将患者样本根据DIC病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定量ELISA方法检测DIC分子标志物TM、TAT和D-D在血浆中的含量。结果在早、中、晚期DIC患者血浆中,TM、TAT和D-D检泐结果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M和D—D在DIC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P〈0.01),而TAT含量在DIC发展过程中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不同的DIC分子标志物定量检测,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并且可以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素在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1C)中的剂量、给药方法及时机。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我院发生DIC的4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儿均行综合治疗,实验组早期静脉注射微剂量肝素治疗,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愈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愈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存活患儿均无出血倾向。结论早期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治疗各期新生儿DIC,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血病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的急救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34例白血病并发急性DIC出血的患者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扩充血容量,正确按医嘱给予化疗、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抗凝等治疗,做好病情观察和基础护理,预防严重出血和多器官功能损伤.结果:34例急性白血病并DIC患者,痊愈27例(79.4%),死亡7例(20.6%),其中4例为脑出血,3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早诊断、早治疗和细致的护理是改善急性白血病并发DIC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