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WB-DWI)、常规磁共振成像(MRI)/CT扫描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MRI/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对60例病理学确诊的NSCLC患者行WB-DWI、胸部CT扫描,并对可疑骨转移部位行常规MRI扫描,应用ROC曲线评价WB-DWI、常规MRI/CT及WB-DWI+MRI/CT在NSCLC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弥散系数(ADC)值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WB-DWI、MRI/CT、WB-DWI+MRI/CT诊断NSCLC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z)分别是0.935,0.961,0.977,二者联合应用特异度及正确诊断指数最高,有助于提高NSCLC转移病灶的检出。②NSCLC骨转移瘤平均ADC值高于良性骨病变[(0.89±0.12)×10-3与(1.51±0.15)×10-3mm2/s],取临界值1.12×10-3mm2/s,其诊断NSCLC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诊断指数均达100%。结论 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二者联合应用在NSCLC骨转移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健康志愿者10名及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83例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并于同一时间对可疑部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必要时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两者所显示的病例数。结果 83例患者中34例经临床综合评价为骨转移瘤。常规MRI共检出33例骨转移瘤患者,漏诊1例胸骨转移瘤患者;WB-DWI共检出38例骨转移瘤患者,漏诊1例前列腺癌骨盆成骨性移瘤患者,误诊5例。结论 WB-DW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结合常规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李书院  尹志坚  杨苑 《江西医药》2013,48(2):158-160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WB-DWI)在肿瘤性病变的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将8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和27例肿瘤患者(其中25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全身弥散成像(WB-DWI),并对发现高信号病灶部位常规MRI扫描并结合其它检查进行诊断,统计阳性率。结果全身弥散成像,对弥散受限肿瘤性病变具有明确诊断意义,肿瘤性病灶特别是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在弥散加权上表现为异常高信号,8例健康志愿者发现良性病灶3例,27例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25例,其中恶性肿瘤并转移12例。结论MRI全身弥散成像对肿瘤性病变的检出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肿瘤患者WB-DWI影像表现特征,均采用1.5T MR体部线圈进行扫描,利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及黑白翻转技术重建出类PET图像,测量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对比。结果 59例肿瘤病灶在WB-DWI呈高信号,且均经常规MRI证实,恶性肿瘤平均ADC值(1.15±0.32)×10-3mm2/s,良性肿瘤平均ADC值(2.48±0.36)×10-3mm2/s,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WB-DWI对肿瘤病变的检出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平勇  宋振虎  程豪 《河北医药》2013,(20):3045-3048
目的评估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类对比分析50例肿瘤患者WB-DWI和CT图像中的异常信号和异常密度病灶。结果在呼吸系统中,WB-DWI发现51处肺门周围转移瘤,未能发现57处肺内体积较小的瘤灶,而CT均能发现,说明对于肺内转移病灶的检出敏感性差。在腹部实质器官中,WB-DWI发现的88.9%的转移灶CT能够清晰显示,而11.1%的转移灶CT却未能显示;在骨骼系统中,WB-DWI发现474处异常信号,CT仅发现307处骨组织异常改变,其中9例患者有56处骨组织呈WB-DWI异常信号而CT显示正常,数月后CT复查,相应部位均出现骨质破坏;说明在腹部实质脏器和骨骼系统中WB-DWI比CT更多更早发现肿瘤病灶,并且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在淋巴系统中,CT图像上25处大于1 cm的淋巴结在DWI图像上未显示,而CT图像上74处小淋巴结在WB-DWI图像上却呈高信号,部分经病理证实为淋巴转移。结论WB-DWI技术适用于健康查体及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筛查,对于淋巴结定性诊断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杨开  刘军  刘洁 《中国医药指南》2014,(32):239-239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在转移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为转移性病变患者23例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并对扫描过程中可疑部位行常规MRI检查,必要时加做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全身弥散表现进行对照。结果常规检查对发现病变与全身弥散加权相一致,但常规检查加增强的方式对病变的定性更符合临床的要求,但全身弥散加权能更快发现病变。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转移性病变检查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海涛 《淮海医药》2012,30(5):382-384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抑制全身弥散成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健康志愿者10名及24位经临床确诊为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身弥散成像,结合病变部位常规MRI扫描。对所有WB-DWI影像与常规MRI扫描影像表现比较分析。结果 WB-DWI阳性病例为16例,共检出病灶数为81处;常规MRI扫描阳性病例为15例,共检出病灶数为80处。结论磁共振背景抑制全身弥散成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结合常规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发展,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ing,WBDWI)技术出现并逐步成熟,临床中WBDWI对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灶的诊断逐渐表现出其优势。笔者通过对8名健康志愿者和63例恶性肿瘤患者行WBDWI、CT和MRI检查并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逐渐被引入临床应用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MRI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对较为成熟的临床诊断成像方法,目前在临床多种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MRI技术的各种硬件以及临床应用软件实现了新的突破与发展,解决了很多临床诊断技术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MRI技术在磁体、射频、计算机及图像重建三个方面的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技术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均接受18F-FDGPET/CT、MRI检查.以手术切除组织病理或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18F-FDGPET/CT、MRI诊断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肿瘤行多层螺旋CT与MRI扩散加权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8例原发性四肢软组织肿瘤,所有患者均予以多层螺旋CT与MRI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行CT检查时主要对各类型肿瘤的CT值进行比较。MRI检查时,扩散敏感因子选取0、500 s/m~2,比较肌肉组织和良、恶性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的差异。结果 CT检查有90例与病理相符,MRI有174例相符;MRI检测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CT。结论 MRI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测四肢软组织肿瘤的水平明显高于CT,其结果与病理相符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接收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周围型肺癌患者94例,均在治疗前先后接受磁共振成像及CT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肿瘤直径≤5 cm时,CT肿瘤内部结构、周围特征性表现检出率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时,CT与MRI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肿瘤转移检出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磁共振成像可弥补CT检查中存在的不足,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WI)全身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疑似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给予DWI全身扫描、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比较两者检查特异度、灵敏度、漏诊率、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情况;比较良恶性肿瘤在DWI全身扫描中的平均ADC值,探讨其临床指导价值。结果 病理检查118例确诊为恶性肿瘤,2例良性肿瘤;DWI检查116例确诊为恶性肿瘤,MRI检查105例确诊为恶性肿瘤;DWI检查、MRI检查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WI检查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明显高于MRI检查,漏诊率明显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WI确诊116例患者中,25例未转移只看见单纯原发病灶;91例转移灶;良性肿瘤平均ADC值为(2.56±0.41)×10-3mm2/s,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1.12±0.2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WI全身扫描检查能提高恶性肿瘤临床诊断符合率,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数据,更有利于患者化疗后的疗效评估,诊断效果理想,且治疗指导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评估乳腺癌术前实施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化疗前、化疗一个疗程结束时及化疗结束时分别行DWI成像检查,测量病灶变化及表观系数(ADC)值的变化。结果新辅助化疗64例,其中有效48例(75%),无效16例(25%)。化疗前ADC值和肿瘤最大径线值均与化疗结束时的数值差异显著(P0.05)。化疗有效患者的ADC值升高情况显著高于化疗无效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术前实施WB-DWI具有可行性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MRI对颅骨转移性病变的诊断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颅骨转移性病变的临床患者病例32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CT或ECT检查进行诊断,观察组在CT和ECT基础上给予患者MRI检查进行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对颅骨转移性病变患者展开诊断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脑部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部肿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依次从磁共振成像、CT诊断,鉴别脑部肿瘤性质,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 MRI诊断符合38例,诊断符合率95.0%(38/40);CT诊断符合32例,诊断符合率80.0%(32/40),明显低于MRI诊断符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部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磁共振成像符合率更高,可作为首选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分析彩超、MRI、CT联合诊断乳腺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乳腺颈淋巴结转移患者100例,采用彩超、MRI以及CT进行检查,病理进行证实,观察不同诊断方法对乳腺颈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结果通过病理证实与彩超、MRI、CT检查,可见,彩超对于诊断术前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45/50)和94%(47/50);MRI检查对于诊断术前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46/50)和94%(47/50);CT检查对于诊断术前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43/50)和96%(48/50)。经χ2检验,彩超、MRI、CT检查对于有无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诊断乳腺颈淋巴结转移需要联合应用诊断技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MRI与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间在萍乡市中医院检查出为鼻咽癌的55例患者进行MRI和CT检测,然后分析对比其临床诊断资料。结果鼻咽部扫描诊断显示,MRI与CT在对鼻癌检测时,MRI检出率为92.7%(51/55),CT检出率为81.8%(45/55),MRI与CT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颅底扫描诊断显示,MRI与CT在对鼻癌检测时,MRI检出率为43.6%(24/55),CT检出率为23.6%(13/55),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淋巴转移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等方面对比时,CT诊断要明显由于MRI诊断,两种方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诊断相比,鼻咽部扫描以及颅底部扫描检更具有优势。同时,利用CT诊断鼻癌,可以得到淋巴转移和鼻癌的详细情况,而利用MRI诊断鼻癌,更容易发现鼻癌的病症原发灶,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研究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8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采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进行检查,同时利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和黑白翻转技术重建出类PET图像,对患者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进行测量,并对患者肿瘤良恶性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比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经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得出48例患者当中共涉及132个病灶,其中淋巴转移和其他转移分别增多了27%和19%,检查后存在41.27%的患者,其肿瘤分期出现了变化。结论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检验,能够更好的确定患者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可以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丑凯平 《中国医药科学》2014,(13):107-109,111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脊柱转移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51例脊柱转移肿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CT与MRI检查,对两种检查的诊断敏感性与对病情判定情况进行统计并做对比分析。结果MRI检查确诊脊柱转移肿瘤有49例患者,其诊断敏感性为96.1%;而经CT 检查为脊柱转移肿瘤有23例患者,其临床诊断敏感性为45.1%;对脊柱转移肿瘤检查MRI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7,P<0.05)。本研究中经MRI与CT检查发现各种病变共269例次,MRI检出总例数261例次,均明显高于CT检查137例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1,P<0.05)。结论 MRI检查可有效检查出早期脊柱转移肿瘤,并且在评价脊柱受累的范围和程度有着重要意义,它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