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面积小脑梗死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3年1月该科对18例大面积小脑梗死采取外科治疗,对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室外引流保持7~10 d后拔除。无颅内感染发生。恢复良好12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及死亡4例。结论大面积小脑梗死外科手术方案应采取个体化选择。继发脑干梗死及患者年龄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脑大面积梗死病死率极高,内科治疗很难奏效。解除脑积水及扩大后颅窝空间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本院从2004-2005年共收治小脑大面积梗死病例6例(梗死范围均超过半球的50%),采用侧脑室前角引流+后颅窝开窗减压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者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史者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脑干梗死患者中,显著进步14例,进步9例,无变化1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8.4%,无效3.9%,病死率7.7%。结论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化,预后与梗死面积大小有关,MRI是诊断该病的最佳方法,早期治疗可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40例大面积梗死者中死亡10例,其余好转或不治出院。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对2006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死部位多位于桥脑,其次为延髓和中脑;CT诊断阳性率明显低于MRI;本组死亡率为6.0%。结论: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7.
胡迎娣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86-3787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20例脑干梗死患者资料的分析与总结后,得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20例患者中病情基本治愈3例,病情显著好转7例,病情好转9例,死亡1例;19例存活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逐渐增强或恢复正常。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40例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心瓣膜病(56%),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5%。多数患者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75%),特别是大面积的脑梗死患者(55%)。82%的患者表现为点状和线状的出血性梗死(HI)或不伴有占位征象的片状血肿;10%的患者表现为脑实质出血(PH)并伴有占位征象。病前应用过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占55%,总病死率达15%。结论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房颤是心源性脑梗死最主要的风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的大面积梗死更容易发生梗死后出血转换。病前应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活血化淤中药等是否与出血转换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浅析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4例)根据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并将各组不同的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面积梗死组发生HI为37.29%,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I仅1.17%(P<0.001);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18.52%,轻型组发HI仅2.14%(P<0.05)。结论梗死面积越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开展了CT定位、YL-Ⅰ型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抽吸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40~78岁,≥70岁9例,平均62.6岁。所有患者经脑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为大面积梗死,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9例,颈内动脉主干梗死14例。全组病例均神经内科积极治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是抢救濒临坏死的缺血心肌,限制和缩小梗死范围的急救措施,使AMI的病死率由30%降至8%[1]。从2000年5月至2006年8月,我科对16例AMI首次行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在24h内再次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扫描在急性脑干梗死诊断以及预后分析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收诊治的3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急性脑干梗死的MRI扫描影像特征及病理特点,以及MRI扫描在急性脑干梗死预后分析中的应用.结果 3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梗死单发患者29例,梗死多发患者7例.一共发现梗死灶43个,梗死灶直径在4~90(52±31)mm,形态主要为圆形27个.MRI扫描显示22例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特征;11例为T1WI等信号特征,T2WI高信号特征;3例在T1WI及T2WI均为混杂不均匀信号.结论 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梗死的个数、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同时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大面积脑梗死致脑疝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32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疝患者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同期35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疝患者行翼点减压颞肌贴敷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男性33例,女性34例,年龄34~71岁,平均54岁。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组32例,包括大脑半球梗死3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面积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2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组(对照组)患者在危险因素、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死亡例数等的差异。结果 280例脑梗死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42例(15%);大面积梗死组女性比例、房颤(fibrillation atrial,AF)比例、出院NIHSS评分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及早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经颅脑CT检查确诊收治的6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3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5例,其中有1例患者因脑分水岭合并多器官功能表竭而死亡。结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主要病因是颈动脉狭窄、体循环低血压以及心脏疾病,经系统治疗后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急性期脑干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65例脑干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在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下,通过一般情况护理、预防吸入性肺炎、气管切开护理、营养支持、康复锻炼等护理方法,及时对出现的护理并发症进行护理及经验总结。结果65例患者中病情基本治愈4例,30例病情显著好转,21例病情好转,恶化10例。其中院内1例死亡,发生呕吐后误吸2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并发脑出血1例。结论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可降低急性期脑干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诊断-5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重2010年12月收治的5例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患者早期可以表现为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以后逐渐表现出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典型症状,早期颅脑CT无特异性表现,颅脑MRI可以确诊。结论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脑梗死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颅脑MRI检查可以确诊,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POCI)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经过MRI证实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及预后.结果 POCI常见临床表现偏身运动障碍(43.6%)、言语不清(39.7%)、颅神经麻痹(38.1%)、偏身感觉障碍(33.3%)等.特征性表现的脑干综合征仅有13例(10.3%).影像学表现上,脑桥(47.6%)最多见,其次是小脑(27.0%)、枕叶(23.8%)、中脑(16.7%)等.126例患者,单病灶的临床表现79例,多病灶的临床表现47例,不能准确定位的临床表现55例.126例患者预后不良者包括27例,占全部病例的21.4%;预后良好99例,占全部病例的78.6%.结论 POCI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偏身运动障碍、言语不清、颅神经麻痹及偏身感觉障碍.眩晕、意识障碍不再认为是后循环常见临床表现.具有定位价值的脑干综合征发生率低.影像学表现上脑桥最多见.POCI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脑梗死发生率不高,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可以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结论 小脑梗死的表现各异,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收集了2002—2005年我院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观察其血清T3、T4、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及皮质醇(COR)与梗死面积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6~78岁,平均(53±13)岁。全部病例均经心电图、临床症状及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