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氧气雾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36例,采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两性霉素B氧气雾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痊愈时间、并发症或不适。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痊愈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配合两性霉素B氧气雾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确切,疗程大大缩短,但必须提醒雾化治疗时护理得当,预防感冒及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氧气雾化配合细心的护理干预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加氟康唑注射液结膜下注射,观察组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加两性霉素B氧气雾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痊愈时间、并发症或不适。结果两组治愈率没有明显差异,治愈时间、并发症及不适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应用两性霉素B氧气雾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配合疾病护理及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副作用较少。而充分做好雾化吸入和眼部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有效,减少副作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效果,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36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滴眼液治疗,回顾性调查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36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为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滴眼液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7.2%、对照组为88.9%,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角膜溃疡、前房积脓、畏光流泪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效果,优于仅应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且可缩短治疗所需时间,治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认识水平。方法 分析30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转归等。同时选取78例早产儿细菌性败血症患儿,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所有病例中早产儿25例(83.3%),低出生体重儿28例(93.3%)。发病危险因素有:广谱抗生素应用29例(96.7%)、气管插管18例(60.0%)、中心静脉置管14例(46.7%)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呼吸暂停、呼吸浅促等。与早产儿细菌性败血症病例对比,真菌性败血症组降钙素原升高者少,血小板下降者更多(P<0.01)。9例行G试验,8例(88.9%)阳性。病原菌均为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19株(63.3%),非白色念珠菌11株(36.7%)。药敏结果: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均保持敏感,但对氟康唑14例敏感,2例中介,3例耐药。非白色念珠菌对所测试药物均敏感。治疗转归:共25例患儿治愈,治愈率83.3%。结论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G试验及降钙素原、血小板计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部分菌株存在耐药。治疗需按照药敏选择合适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肺部真菌治疗的护理技术。方法对15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置管以累增输液滴速的方法输注两性霉素B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15例患者除1例死亡,另14例不良反应减轻,治疗的耐受性增强,能顺利完成疗程。结论严格遵守两性霉素B的配置及使用方法,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维持中心静脉置管通畅,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患者应用甲氨喋呤保守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方法对2011年1~12月我科收治早期异位妊娠患者98例,采用小剂量甲氨喋呤药物治疗,进行各项护理干预。结果 98例异位妊娠患者经保守治疗及护理干预,达到预期目的安全出院。结论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各项专科护理,使患者积极应对甲氨喋呤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使用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的104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DPsM)患者进行分析,于两性霉素B治疗结束时进行总体疗效评价及药物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临床总显效率82.69%(86/104).真菌清除率75.00%(63/84).61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能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低钾血症39.42% (41/104)、肾功能损害26.92%(28/104)、寒颤25.00%(26/104)、肝功能损害22.10%(23/104).结论 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DPsM有效、可行,但须合理用药,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CU的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药敏情况及防治策略.方法 收集2001-2006年我院ICU的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患者血培养共分离出58株真菌菌株,非白色念珠菌比例高达74.54%.药敏分析显示:两性霉素B敏感率最高,其次为5-氟胞嘧啶,氟康唑对非白色念珠菌敏感率低.92.72%的患者有3种或以上的易患因素,总病死率50.91%.结论 ICU的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致病菌株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增加,病死率高.消除易患因素,加强真菌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治疗药物选择及疗效。结果7例真菌性败血症全部是念珠菌感染,均有多种高危因素,主要是广谱抗生素长期、联合使用(100.0%),恶性肿瘤(85.7%)及中心静脉置管(100.0%)等。病原菌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7例患者死亡2例。结论真菌性败血症目前能确诊的主要是念珠菌感染,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尽可能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近年来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念珠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念珠菌感染患者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的疗效、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相应防治措施.结果 除1例因不良反应明显而中途停药外,其余39例患者病原学监测真菌均已清除.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过程中,低钾血症的发生率最高(80.0%),肾功能损害、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下降、寒战、心电图改变、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32.5%、20.0%、5.0%、17.5%、17.5%、10.0%.结论 两性霉素B疗效显著,虽然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只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采取相关措施,仍可用于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Cutaneous aspergillosis is very rare and occurs predominantly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including transplant recipients. We report a 26-year-old male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ho developed cutaneous aspergillosis after undergoing combined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including corticosteroid, cyclosporine A, mychophenolate mofetil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steroid refractory skin 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after myeloablative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oral voriconazole therapy and recovered partiall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氟达拉滨+白舒非+噻替哌作为预处理方案(FBT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以FBT方案作为预处理方案,以环孢素A+骁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对7例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HLA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例复发,5例患者无病存活。结论FBT预处理方案复发率低,毒副作用轻,相关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对于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1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8例发生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发生率为5.7%,检出的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2株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选用敏感抗真菌药物治疗后5例获得治愈,3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死亡率较高,应二级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减少真菌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发生、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患儿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氏希菌。亚胺培南(泰能)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敏感抗菌素,万古霉素为革兰氏阳性菌最敏感抗菌素。化疗时中性粒细胞总数持续减低的败血症患儿的病死率高。并发败血症时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菌。中性粒细胞减低的持续时间与败血症的发生与预后有密切关系。临床上遇到可疑的败血症患儿应尽早查血培养和CRP,同时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亚胺培南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并发严重感染时十分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并发症防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提出造血细胞移植感染防治的策略。方法 对我院1984年9月-1998年3月收治的150例次各种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根据移植类型、感染发生与否、预防用药、病原学及感染部位等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150例次病感染的发生率为89.3%,共3例患者死于感染,感染死亡率为2%,这3例均为真菌感染,80例预防或治疗中用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或头孢他啶的病例,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2.5%,而未用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或头孢他啶的病例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仅15.7%,P<0.02。结论 预防性应用广谱强力的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感染发生率,反而可能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癫痫病例的临床特点,加强对移植后癫痫的认识。[方法]观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针对并发癫痫的病例,描述性分析其临床规律和特点。[结果]在104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中,有8例病人并发癫痫,发病率为7.69%。移植后癫痫的发生诱发因素为:药物、颅内出血、系统性真菌感染以及代谢性脑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也常常与癫痫相伴。癫痫患者中患病后存活率低,仅有3例病人存活,死亡率高达75.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并发癫痫预后差,积极处理诱发因素是最重要的癫痫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000-2006年中华骨髓库中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白血病的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Microsoft SQL 2005数据库操作平台对3708例中国籍汉族白血病患者数据,分组计算患者年龄、性别、地区等分布曲线,并采用X2 检验方法 比较其分布差异.结果 2000-2006年间,中华骨髓库中3708例白血病患者,年龄范围7个月至69岁,中位年龄为24.5岁,标准差为±6.7岁;男女患者总体比值1.95:1(2451/125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14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120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自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106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e leukemia,CLL)患者5例,以CML最为多见;自血病患者的分布高峰值在15~岁至30~岁年龄组,15~岁年龄组542例,20~岁年龄组559例,25~岁年龄组514例,30~岁年龄组522例;20~岁以下年龄组(儿童组),其中ALL占49.36%(613/1242),AML占27.78%(245/1242),CML占22.78%(283/1242),CLL占0.08%(1/1242),以ALL患者构成比居多;白血病患者在我国30个地区的分布构成不均一,最低0例,最高494例,中位数101例.结论 2000-2006年间,中华骨髓库中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构成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儿童白血病分类以ALL为主,应加强这一群体的健康教育和白血病防治工作.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在各地区分布不均一,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地区患者有较高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儿童急性白血病(AL)复发的根源和治疗的难点,CNSL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儿童AL治疗的关键之一。CNSL可发生在AL的任何时期,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最多见。其高危发病因素有初发病时高白细胞、有明显的髓外浸润表现、T细胞型、成熟B细胞型、有t(4,11)或Ph+遗传学特征等。脑脊液涂片发现白血病细胞最具诊断意义。CNSL的治疗重点在于预防,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鞘注化疗、全身系统化疗、及头颅放疗。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以有效、系统的个体化化疗及理想的鞘内治疗为基础,而不再强调放射治疗,不会影响AL患儿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has been improved continuously by chemotherapy an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Ph(+)) ALL still remains poor. Since further intensification of chemotherapy is limited by toxic side effects and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 are not eligible fo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new treatment strategies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Ph(+) ALL relapse.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the immune system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for the eradication or immunologic control of remaining leukemia cells. We developed several DNA-based vaccines encoding a BCR-ABL(p185) specific peptide and GM-CSF, and CD40-L, IL-27 or IL-12 and evaluated th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against a lethal challenge of syngeneic Ph(+) ALL in Balb/c mice. In vivo cell depletion assays and cytokine expression studies were performed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DNA vaccine was compared with 6-mercaptopurine (6-MP) alon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NA vaccine and 6-MP. Preventive immunization with the vaccine BCR-ABL/GM-CSF/IL-12 and the TLR-9 agonist dSLIM induced an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NK-cells, CD4(+) T-cells and CD8(+) T-cells leading to a survival rate of 80%.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ly longer leukemia-free survival (40.7 days vs. 20.4 days) and a higher survival rate (56% vs. 10%) compared to chemotherapy with 6-MP. Remarkab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vaccine 6-MP acted synergistically and led to 100% survival.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of Ph(+) ALL can b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ntrolled by a combined treatment approach of immun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his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improving maintenance therap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elapse rate in patients with Ph(+) ALL.  相似文献   

20.
吴小建 《现代保健》2014,(16):66-68
目的:探讨并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甲氨蝶呤结合四氢叶酸钙联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较好,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氨蝶呤结合四氢叶酸钙联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疗效,降低药物治疗的风险,保证患者在治疗中的安全;且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能够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