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乔  刘卫华  阮安培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836-1838
目的:探讨一期产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对33例脊柱结核患者,男12例,女21例;年龄29-51岁,平均39岁。经2-4周正规抗痨治疗后,行一期产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术后获随访8个月-3年,平均20个月。结核感染治愈无复发,无1例植骨失败、假关节形成。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脊柱后凸畸形较术前平均矫正68.5%(术前Cobb角42.8°±3.5°,术后13.5°±5.5°),随访丢失2.8°±1.5°。12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前Frankel A级1例、B级3例、C级6例、D级2例;术后Frankel A级0例、B级0例、C级3例、D级3例、E级6便。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彻底进行减压,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防止术后后凸矫正角度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短程化疗及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3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短程化疗、病灶清除、一期大块髂骨植骨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5年(1—5年),患者神经症状得到改善,植骨骨性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较满意(平均矫正25.4°)。结论 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一期大块髂骨植骨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病椎的融合,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小刚 《中原医刊》2009,(13):40-4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中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和脊柱后凸角度变化,同时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切口一期愈合。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31例患者椎间植骨获Ⅰ级骨性融合,愈合时间4~9个月,5例患者获Ⅱ级骨性愈合(Bridwell标准)。27例截瘫者完全恢复25例,术前2例严重痉挛性截瘫患者B级,术后恢复为D级;其余全部为E级。所有病例后凸角平均矫正25.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重建脊柱稳定性,植骨愈合快,预防或矫正后凸畸形,降低致残率,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收治43例脊柱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X线摄片、CT及MRI检查显示椎体前中柱破坏塌陷,脊柱后凹畸形,椎旁有脓肿形成.术前后凸平均(23±7)°.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8例,C级23例,D级12例.手术方式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或钛笼植骨融合术,随诊观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愈合情况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0.6)h,平均出血量(350±150)mL.手术后治愈,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5年(平均14.3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1~2个月后血沉均恢复至正常,术后复查X线片示后凸平均(9.7±2.5)°,植骨融合良好.所有患者至随访时内固定均未见出现的松动断裂,矫正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短、术中干扰小及重建脊柱稳定性好,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不同节段脊柱结核前路内固定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6例患者平均年龄45.58岁,测量术前、术后及最终的后凸畸形的角度及病椎的融合率.在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中,随访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所有患者最少随访2年,平均随访39个月.结果 前路内固定能有效地纠正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角度(18.58°±4.37°),有利于脊柱融合,平均丢失角度(1.72°±1.56°).有神经症状的44例患者中27例(61.3%)全部恢复,17例(38.7%)部分恢复.所有病例没有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失败.所有患者都临床愈合,无未愈及复发病例.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由于手术方法相对简单,融合节段短,能够为脊柱融合提供可靠的稳定性,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脊柱结核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对胸腰椎骨结核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5例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判断该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25例病人的脊柱骨结核均治愈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对胸腰椎骨结核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腰椎骨盆重建内固定术在腰骶骨结核切除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an JW  Wang L  Yuan W  Jia LS  C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7):461-463
目的探讨骶骨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3d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28例腰骶段骨结核患者,其中,L5—S1 17例,L5-S2 4例,L5-S3 4例,S1-3 2例;结核病灶清除后给予相应放疗化疗。结果随访8~48个月,近期效果满意,2例出现排尿困难,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术后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无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X线检查未见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结论腰骶骨结核清除与重建术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稳定性,减轻疼痛,保留患者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4年5月-2009年5月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67例脊柱胸腰段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结核累及单节段55例,双节段12例.后凸畸形Cobb角5°~100°,平均54.6°,其中Ⅰ型24例,Ⅱ型39例,Ⅲ型4例.根据不同后凸畸形程度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治疗.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后凸畸形Cobb角-5°~37°,平均13.7 °.5例出现胸膜损伤,术中缝合胸膜.术后5例患者出现引流管窦道形成,经换药2个月后愈合;2例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拔管后未出现血气胸并发症.Frankel分级中,B级1例恢复到D级,C级5例和D级10例患者均恢复到正常肌力.4例植骨愈合时间超过12个月.结论 根据不同后凸畸形程度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结合规范综合治疗,一期治疗胸腰段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不愈合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较棘手。本文通过对41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不愈合原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一般资料41例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24~63岁。41例中:开放性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32例。其中股骨骨折包括多发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包括多发骨折25例。伤因:撞击伤27例,碾压伤8例,坠落伤4例,火器伤2例。内固定情况:既有钢板又有髓内外固定者2例,单独钢板固定26例,单独髓内针固定13例。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6个月,平均17个月。41例患者均经临床及X线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骨折不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前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对胸腰椎椎体骨结核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26例早期行前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的胸腰椎椎体骨结核患者恢复情况,以判断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经8个月至5年4个月的随访发现,26例病人的脊椎骨结核均治愈无复发,内固定牢固,植骨融合良好,神经功能恢复及保持良好。其中6例伴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全部恢复。【结论】早期前路病灶清除、彻底减压、有效内固定及植骨融合能及时解除或预防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防止病灶扩散,有利于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僵硬是膝关节及其周围骨折或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多因伸膝装置粘连和挛缩引起.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屈曲受限、伸直位僵硬,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皮肤弹性及关节活动度减少或消失,严重者致残,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手术松解是重塑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1].但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出现切口不愈合、皮肤坏死、骨化性肌炎、术后膝关节再次僵硬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膈疝在新生儿的发生率约为1/1 700~1/5 [1],是新生儿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手术修补是治疗本病的惟一手段.新生儿产后即进行手术较为罕见,本文所谓1例在做了周密安排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手术.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要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31年Smith[1]用内固定方法治疗第1例股骨颈骨折以来,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已成为经典方法.但是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4.2%和33%[2].虽然手术方法不断改进,但这两种并发症发病率未见明显降低,股骨颈骨折仍然是骨科医师面对的难题,被称为"尚未解决的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近年来假体材料不断改进,手术技巧不断提高,但是与内固定手术相比,置换手术创伤较大,高龄患者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仍有较大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胆囊结石总攻排石治疗主要是通过中草药、高脂饮食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囊收缩,扩张奥迪括约肌,从而达到驱动结石排出胆囊和胆道的目的.但是,排石治疗的并发症相当严重,有时可能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查阅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现将胆囊结石总攻排石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26岁.于2006年8月28日20∶ 40以"淹溺后0.5h" 急诊入院.0.5h前在露天泳池游泳时淹溺,被救生员救出时发现其神志不清,口角有血性液体流出,立即给于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求救.4个复苏周期后患者循环恢复,送到我院.平素身体健康.入院查体,体温35.7℃,血压23.6/12.3kPa,脉搏134次/min,呼吸40次/min.神志不清,全身剧烈抽搐,呈阵挛性.口唇及指端发绀,口鼻有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体涌出.双侧瞳孔直径为0.45cm,光反射灵敏,双肺布满湿性啰音,心率整齐,无杂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分型的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于术前30min、术后第1、3、5天测定血清IL-6.术后按有无并发症分为2组,2组按病理类型再分亚组,各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无并发症组的坏疽性阑尾炎亚组、化脓性阑尾炎亚组与单纯性阑尾炎亚组,术前IL-6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有并发症组2个病理类型阑尾炎术前IL-6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病理类型的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术前及术后第1天IL-6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5天IL-6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血清IL-6有助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及术后发生感染并发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癌大小和转移超声征象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对32例乳腺癌患者的高频彩色超声、手术病理和预后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局部转移的患者术前肿块≥2 cm者13例,而未发生局部转移的患者中肿块>2 cm者6例.局部转移患者的乳腺癌大小明显大于没有局部转移的患者(P<0.05).乳腺癌大小和转移超声征象与预后存在很大相关性,乳腺癌越大,淋巴结发生转移所导致的患者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 乳腺癌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应加强超声的检查与诊断.  相似文献   

18.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3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断、疾病构成及急诊救治措施等,以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326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院内跟踪观察.结果 326例内科昏迷患者中,脑血管疾病98例(30.06%),各类急性中毒76例(23.31%),为昏迷原因前2位.14例患者于入院抢救中死亡,20例患者于住院治疗时死亡,总病死率为10.43%(34/326).结论 脑血管疾病、中毒等是急诊内科昏迷的主要原因.快速明确患者昏迷的病因、进行有效的病因分析,加强对患者的急救治疗,是确诊与治疗的关键依据,有助于提高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并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1].据国外文献报道[2,3],全球人群中10%~20%的成人和青少年有IBS症状,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在1∶1~1∶2之间.IBS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西方国家IBS患病率为5%~24%,大洋洲国家l1%~l7%,非洲国家10%左右,亚洲国家5%~10%.最近日本一个调查表明,医院门诊人群中IBS患病率高达31%[4],很有必要对IBS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