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究长期生存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对在我院治疗过的94例乳腺癌复发转移长期生存患者进行为期6年以上的随访,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检测患者病理特征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关联系。结果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大小、疾病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对复发转移后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疾病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复发转移部位;其中淋巴结转移数目是患者生存期和疾病复发转移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乳腺癌患者治疗后淋巴结转移数目是独立预后因素,对于预测患者的生存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及其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乳腺癌的发病率正以每年1%~2%的速度持续增长,但由于收治的早期病例和有效治疗药物日趋增多,其病死率已开始下降,其中术后辅助化疗加内分泌治疗者病死率下降20%,50岁以上患者病死率下降30%,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复发(local recurrence after masleclomy,LRM)和转移(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因此,加强术后监测,提高LRM和MBC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化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长春瑞滨对经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多西紫杉醇第1天用药,长春瑞滨第1、8d用药;每3周为1个周期,3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完全缓解13例(43.3%)、部分缓解10例(33.3%),总有效率23例(76.7%)。稳定7例,没有出现加重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其次为肝功能损伤,对症治疗后均获得缓解。结论长春瑞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轻、能耐受。在对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患者的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菊藻丸抗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验方菊藻丸对预防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均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实验组同时口服菊灌丸12mon,随访5年,观察生存率,复发转移情况,结果:实验组5年生存率及术后复发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有显性意义。结论:菊藻丸临床用于防治乳腺 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一定疗效,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1998年9月~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449例乳腺癌患者,其中41例在术后3~48个月复发,占同期患者总数的9.13%。现将复发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复发转移伴并发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例乳腺癌复发转移伴并发症患者采取专科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更好地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优质护理。结果:患者较住院前心理承受度都提高,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并发症均得到很好的控制。结论:全方位、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对乳腺癌复发转移伴并发症患者的生理、心理护理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9.
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方法219例乳腺癌患者随访,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辅助化疗、放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的不同分组间复发转移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辅助化疗、放疗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从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13-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纤维粘连蛋白、S-CD105、HER2及VEGF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2月的乳腺癌术后无复发转移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同期的42例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为观察组,后将两组患者的血清纤维粘连蛋白、S-CD105、HER2及VEGF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纤维粘连蛋白、S-CD105、HER2及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患者,(P〈0.05或P〈0.01)。结论乳腺癌术后纤维粘连蛋白、S-CD105、HER2及VEGF水平的检测对于判断有无复发转移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和生存素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膀胱组织和4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105标记的MVD和生存素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膀胱癌病理分级、TNM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0例正常膀胱组织和43例膀胱癌组织中CD105标记MVD值分别为1.80±1.33和13.00±11.03。生存素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总阳性率为67.4%(29/43),CD105及生存素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膀胱癌WHO病理分级、TNM分期及预后相关。结论CD105可作为膀胱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物。生存素在膀胱癌中高表达,是检测膀胱癌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指标,联合检测MVD和生存素蛋白表达强度可作为观察膀胱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D105在胃癌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外周血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生长、转移和判断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外周血中ICAM-1的水平。结果 MVD和ICAM-1在胃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胃癌组中MVD和ICAM-1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或〈0.01),和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以CD105标记的MVD和ICAM-1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判断胃癌的生长、转移、分期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外周血CD105阳性细胞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表达水平,探讨HCC患者与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CD105阳性细胞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HCC患者40例为HCC组,肝硬化患者60例为肝硬化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105的阳性细胞比率,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AFP。结果 HCC组外周血CD105阳性细胞水平高于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外周血CD105阳性细胞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CC患者的血清AFP的表达水平较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AFP>400ng/ml的HCC患者外周血CD105阳性细胞水平显著高于AFP<400ng/ml(P<0.01)。结论 HCC患者外周血CD105阳性细胞水平较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群升高,AFP水平越高、肿瘤越大,CD105阳性细胞亦越多;外周血CD105阳性细胞的水平可作为临床HCC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105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D105的表达。结果CD105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表达率[(30.39±8.69)%]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61)%](P〈0.05);且急性淋巴白血病表达CD。阳性率[(49.92±16.71)%]高于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达率[(22.21±9.95)%](P〈0.05);化疗缓解后CD。表达率[(3.99±1.45)%]比化疗前[(48.74±16.45)%]显著减低(P〈0.05);浸润组CD105表达率[(41.39±14.05)%]高于非浸润组[(21.06±9.14)%](P〈0.05)。结论CD105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白血病发病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CD105、上皮性钙黏素(E-cadheri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6例乳腺癌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CD105、E-cadherin。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105、E-cadherin阳性率为63.2%(43/68)、45.6%(31/68),纤维腺瘤组织中分别为26.7%(8/30)、86.7%(26/30),两组比较,P均<0.05;CD105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转移、组织分级、pTNM分期有关(P均<0.05),E-cadherin表达与淋巴转移、组织分级、pTNM分期、C-erbB-2有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CD105、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343,P=0.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CD105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二者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与CD34比较,研究CD105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25例(子宫内膜癌组)、非典型增生13例(非典型增生组)、正常内膜8例(对照组)中CD州、CD34、VEGF、ki-67的表达,CD105-MVD与临床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和非典型增生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典型增生组与子宫内膜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5-MVD与FIGO手术一病理分期、浸润肌层深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CD105优于CD34,可用来预测非典型增生的恶变倾向,反映子宫内膜癌增殖生长状态,并可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CD105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M-EliVisionTM法,检测60例结直肠腺癌标本中CD105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05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多为新生薄壁、管径小的血管,而在正常组织的血管无表达。CD105检测的平均微血管计数为(34±7)条,MVD值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05表达的MVD值可以被认为是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的一项重要指征,且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D105在乳腺癌和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70例乳腺癌、64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18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D105及三种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PDGF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变区周围MVD明显高于病变区内的MVD,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分化程度低、临床TNM分期高、淋巴结转移阳性以及VEGF、bFGF和PDGF表达阳性的患者中,CD105表达明显升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105主要在处于增殖状态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在标记肿瘤组织新生血管方面的特异性优于泛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