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鼠创伤组织中CGRP,VEGF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创伤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损伤时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图像分析技术动态检测大鼠创伤组织中CGRP,VEGF的表达。结果:生前创伤组(1,2,4,8,12,24 h)大鼠皮肤组织内CGRP在神经纤维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亡组大鼠皮肤组织中CGRP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生前损伤组中CGRP表达在损伤后1 h明显增多,4 h达到高峰,8 h开始下降,以后逐渐恢复到正常。VEGF在损伤后8 h皮肤组织中开始表达,72 h表达最强(P<0.01),96 h开始下降。结论:损伤组织中CGRP表达明显早于VEGF,而且具有时间的规律性,可作为早期创口损伤时间推断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VEGF、TGF-β1能否在法医学判断损伤时间方面作为一个指标.方法:用大鼠建立皮肤切创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正常对照组和死后损伤组,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 stochemistry,IHC)方法对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VEGF、TGF- β1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VEGF、TGF-β1在创伤周围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及死后伤组(P<0.05);VEGF在创伤后3~24 h主要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阳性表达的强度与创伤后时间正相关;2 d出现在新生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于伤后4 d达到峰值;以后各组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呈弱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的生前伤后变化规律与VEGF基本相似.结论:VEGF、TGF-β1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呈现时序性规律,可以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损伤机制中的表达规律,探讨二者在RIR损伤机制中有无相关性。方法运用提高眼内压的方法建立大鼠RIR模型,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术后6、12、24、48、72h,7d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平均光密度分析和Pearson法观察二者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结果AQP4在RIR损伤6h后出现表达上调,24h后达高峰,除7d组外,其余实验组AQP4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fP〈0.01)。VEGF表达在RIR损伤后12h开始增加,48h达高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QP4和VEGF在12-72h呈正相关,且24、48h的相关性更佳。结论AQP4和VEGF在RIR损伤中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影响视网膜的水代谢。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研究胸腺素β4(Tβ4)联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深II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 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40只深II度烫伤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涂生理盐水)、Tβ4组(外涂6 μg Tβ4)、bFGF 组(外涂4μg bFGF)及Tβ4 + bFGF组(外涂6 μg Tβ4 + 4μg bFGF),每组各10只。给药第3、7、10、14 d对创面进行拍 照并取创面皮肤标本,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利用RT-PCR检测TGF-βl mRNA及VEGF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Caspase-3及NF-kB蛋白表达。给药后第1、3、6、12、24及48 h,取各组大鼠创面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 织化学法检测IL-10及TNF-a阳性表达。结果 给药后各时间点,Tβ4 + bFGF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他各组(P< 0. 05) ,TGF-β1 mRNA表达量低于其他各组(PV0. 05),而VEGF mRNA表达量及VEGF、Caspase-3及NF-kB蛋白表 达量高于其他各组(P<0. 05)。Tβ4 + bFGF组IL-10及TNF-a阳性细胞数先增加后降低,12 h到达峰值,12 h前高于 Tβ4组及bFGF组,12 h后低于Tβ4组及bFGF组(P<0.05)。结论 Tβ4联合外源bFGF治疗深II度烫伤能通过改善 炎症反应,加速坏死组织细胞凋亡,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加速创面愈合,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FGF在异位内膜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异位内膜中的表达 ,探讨两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EM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 35例和正常子宫内膜 37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bF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VEGF在异位内膜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②bFGF在EM患者异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 ,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③VEGF和bFGF在EM患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均有表达 ,而二者均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从而表明血管生成是EM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及VEGF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VEGF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为缺血2h再灌注6h、12h、24h、48h、72h及假手术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VEGF 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6h,缺血侧脑组织梗死灶周边VEGF免疫阳性反应已出现,24h明显增多,48h达高峰;VEGF mRNA在6h开始上升,12h达高峰,24h开始下降,48~72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VEGF表达增强,提示VEGF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处理组(盐酸丁咯地尔组),预处理14天后制作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分别在造模后6 h1、2 h2、4 h4、8 h、72 h、96 h、7天各组提取L1~5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观察VEGF阳性细胞表达数,考察盐酸丁咯地尔预处理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VEGF的影响。结果正常组VEGF阳性细胞见少量表达;模型组在造模48 h表达到高峰,持续至72 h;而丁咯地尔造模24 h即有明显表达,48 h~72 h表达到高峰,持续至7天时与模型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丁咯地尔可通过上调VEGF来保护周围神经损害后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IL-1及VEGF在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以期为法医病理学皮肤损伤时间判定提供有效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17组(每组3只),随机选取13组大鼠背部皮肤行切割创,在伤后不同时间(5、10、30 min及1、3、5、7、9和12 h以及1、3、5和7 d)处死大鼠作为生前损伤组;另取3组大鼠,脱颈处死后5、10及30 min在背部行切割创,作为死后伤对照组;取余下1组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生前损伤组、死后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死后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IL-1及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在生前损伤组,IL-1于伤后30 min,即在上皮组织和肉芽组织(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并持续至伤后5 d,IL-1阳性细胞率在损伤后3 h内较低,伤后5 h达到峰值(49.87%±3.42%),随后有所下降,但伤后3 d达第2次峰值(47.56%±7.52%),而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VEGF于损伤后3 h在表皮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持续至伤后10 d。死后伤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IL-1及VEGF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VEGF和IL-1随损伤时间变化呈规律性表达,VEGF和IL-1可作为法医学皮肤损伤时间判定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脑冲击损伤后不同时间段内大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抗体表达的规律性。方法:试用改良的大鼠冲击脑损伤方法,制备成物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大脑进行VEGF标记。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段处死标本中VEGF阳性标记细胞数、阳性细胞面积和阳性细胞灰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损伤后1h VEGF即开始表达,24h达到高峰,48h后开始下降,7天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脑损伤后脑中VEGF的表达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脑损伤后组织修复有一定相关性,为脑损伤后存活时间的判断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FG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中的表达 ,探讨两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EM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 35例 ,在位内膜组织38例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 37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bF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 ,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 :①VEGF在三组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 ,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异位内膜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位内膜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异位内膜组同在位内膜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EM患者的VEGF在异位内膜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无周期性变化 ,而在EM患者的在位内膜中VEGF的表达强度分泌期比增生期明显增强 ,在月经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 ;③bFGF在正常子宫内膜及EM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增生期和分泌期中均有表达 ,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无周期性变化 ;④VEGF和bFGF在EM患者增生期和分泌期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bFGF均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均有表达 ,从  相似文献   

11.
在创伤愈合中VEGF和Ang-1表达的生物动力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动态变化,阐明其在组织修复血管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在大鼠背侧切开皮肤全层建立大鼠创伤模型,不同时问后活体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Ang-1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口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毛细血管在伤后第3d即见增多,伤后第7d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胞浆VEGF蛋白表达在伤后第1d呈阳性。伤后第3d呈强阳性,伤后第5d呈阳性,而于伤后第7d阳性程度逐渐减弱。伤后第1~14d VEGF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血管内皮细胞胞浆Ang-1蛋白表达在伤后第1d部分呈阳性表达,部分呈弱阳性表达,在伤后第3d呈阳性表达。伤后第5、7d呈强阳性、阳性表达。随后阳性程度逐渐减弱。伤后第3~21d Ang-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VEGF和Ang—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与组织损伤愈合程度密切相关,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互相协调、促进并调节血管肉芽组织的生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大鼠尾壳核注射自体尾动脉血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动态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动态观察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脑出血后VEGF在脑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于24h开始明显升高。48h达高峰并持续到72h,与病灶对侧及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脑出血后脑内VEGF阳性细胞数随时间逐渐增多。以24h,48h,72h最为显著,7d时呈现血管样结构。结论 脑出血后脑内VEGF的表达与脑水肿相关,且VEGF可促进血肿周围组织的血管增生,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组织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重型脑损伤后损伤部位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重型脑损伤模型组、川芎嗪治疗组,每组各40只大鼠,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Feeney模型造成脑部自由落体打击伤(重型),治疗组予以川芎嗪注射液腹膜注射干预。3组动物分别于造模后7 h、24 h、72 h、168 h处死,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于各时间窗取受伤部位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bFGF的表达,尼氏染色观察尼氏体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在24 h、72 h、168 h处死动物前取血2 mL,放射免疫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川芎嗪治疗重型脑损伤后,损伤区脑组织BDNF、bFGF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多(P<0.05)。血清SOD水平上升,MDA减少(P<0.05)。对神经元尼氏体和神经功能保护良好。结论川芎嗪对脑神经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EBT/MEBO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损伤创面模型,观察MEBT/MEBO对模型创面组织VEGF、bFGF、EG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大体情况:造模后第8天,MEBT/MEBO组、贝复济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MEBT/MEBO组和贝复济组大鼠创面较红润,可见散在的肉芽颗粒生长,模型组大鼠创面较苍白,生长缓慢。②愈合时间:MEBT/MEBO组大鼠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50±0.83)天,短于贝复济组(13.15±0.88)天,明显短于模型组(14.20±1.28)天,MEBT/MEBO组与贝复济组、模型组在愈合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③VEGF、bFGF、EGF mRNA表达:模型组大鼠的表达量在造模后8天时相点显著低于MEBT/MEBO组、贝复济组(P<0.01),MEBT/MEBO组在造模后8天时相点比贝复济组的表达量稍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MEBT/MEBO可以提高大鼠肉芽组织中VEGF、bFGF、EGFmRNA的表达水平,推测MEBO可能通过对VEGF、bFGF、EGF的调控,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及新生毛细血管的增殖,从而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加速创面愈合。②MEBT/MEBO能明显缩短实验性SD雄性大鼠体表创伤创面修复愈合时间,具有促进大鼠体表创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紫草油剂促进兔创面修复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修复过程中创面的组织学变化、创面愈合率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探讨紫草油剂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制作皮肤创面模型,分为紫草油剂组和凡士林组,分别用紫草油剂和凡士林进行创面治疗。观察创面修复不同时期创面愈合率、组织形态学、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bFGF的表达。结果:紫草油剂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凡士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草油剂组创面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和毛细血管数较凡士林组明显增多。bFGF的表达在创面修复的各个时期均明显高于凡士林组。两组创面组织的灰度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创面愈合率与创面组织中bFGF的表达呈平行关系。在创面修复的不同阶段,作为内参的β-actin都有表达且无明显变化。结论:紫草油剂可能是通过提高创面组织bFGF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血清V EG F水平与创伤组织愈合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夹心法测定62例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33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和25例外科手术患者血清V EG F的水平,分析其与创伤组织愈合时间的关系。结果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普外科手术患者和创伤性骨折患者三组血清VEGF的水平之间在外伤后1周时差异不明显,2周时前两组骨折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三组患者血清 VEGF水平与创伤组织临床愈合进程相一致。结论 VEGF是组织创伤愈合的重要作用因子,创伤患者血清VEGF水平反映了创伤组织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水流动力学注射所致肝组织损伤的形态学特点,探讨肝脏修复的过程和机制。方法:25只雌性Balb/c小鼠在3 s内经尾静脉注射大体积(1.8~2.0 mL)生理盐水。根据注射后时间将小鼠分为30 min组、8 h组、1 d组、3 d组和7 d组,每组5只鼠。6只未注射雌性Balb/c小鼠作为对照组。小鼠内眦静脉取血,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肝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Cyclin D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Bax和Bcl-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8 h组小鼠肝质量/初始体质量比值明显下降(P<0.05),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 d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明显升高(P<0.01),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与对照组比较,30 min组小鼠出现肝细胞肿胀及少量出血,每高倍视野下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q=4.760,P<0.05)。与30 min组比较,8 h组小鼠肿胀的肝细胞数量减少,出血坏死灶扩大,每高倍视野下的肝细胞数和双核细胞数均明显增多(q=7.310,P<0.01;q=7.200,P<0.01)。与8 h组比较,1 d组小鼠出血坏死灶减少,肝细胞数和双核细胞数均减少(q=4.966,P<0.05;q=6.596,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d组小鼠坏死灶基本消失,7 d组小鼠肝脏结构与对照组相似。与对照组比较,8 h组和1 d组小鼠肝细胞PCNA指数均明显升高(t=4.458,P<0.01;t=15.557,P<0.01),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30 min组小鼠胆管细胞PCNA指数明显升高(t=3.985,P<0.01),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组TNF-α、IL-6、EGF和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8 h组(q=4.952,P<0.05;q=14.750,P<0.01;q=14.750,P<0.01;q=13.551,P<0.01)。3 d组小鼠肝组织中H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0 min组和8 h组(q=5.031,P<0.05;q=4.631,P<0.05),8 h组和3 d组小鼠肝组织中TGF-α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30 min组(q=4.592,P<0.05;q=8.137,P<0.01)。8 h组和1 d组小鼠肝组织中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7 d组(q=4.736,P<0.05;q=5.213,P<0.05)。1 d组小鼠肝组织中Bax和Bcl-2 mRNA表达水平比值明显高于30 min组(q=5.731,P<0.01)。结论:水流动力学注射可引起急性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肿胀并形成出血坏死灶。肝损伤在1周左右可自然修复,与肝再生有关的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手术创伤动员荷瘤裸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入血与实体瘤生长的关系。方法 将4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非手术1 d组、单纯麻醉组、手术创伤组(术后24 h、48 h、72 h、30 d组)及非手术30 d组,每组6只。单纯麻醉组24 h后取血及获取移植瘤组织,手术创伤组分别在术后24 h、48 h、72 h、30 d取血及获取移植瘤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EPC百分比;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术后24 h、48 h、72 h组EPC百分比与非手术1 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组、48 h组、72 h组、单纯麻醉组VEGF水平与非手术1 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EPC百分比呈正相关(r=0.695 6,P<0.01),外周血EPC百分比与MVD无相关性(r=0.221 4,P>0.05),血清VEGF水平与MVD也无相关性(r=0.224 9,P>0.05)。结论 手术创伤对移植瘤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