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改善帕金森病(PD)核心症状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PD患者2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在基线和随访结束时(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运动症状、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术前、术后日左旋多巴等效计量。结果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评分及各亚相评分均明显低于未服药状态(P0.05);术后12个月时,未服药及服药状态下的UPDRSⅢ评分及各亚相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服药后各个评分项目的改善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VFT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CDT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日左旋多巴等效计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未见颅内出血、电极位置不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有效减少药物用量,手术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3.2),(23.5±5.3)分;(37.8±3.4),(45.2±5.4)分;(30.5±3.1),(42.1±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2.8),(35.3±4.8)分;(42.6±4.9),(78.4±7.7)分;(35.2±4.7),(70.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82.8)mg/d,(880.6±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发生机制。方法 :40例PD患者中,20例PD接受双侧STN-DBS治疗(DBS组);另20例因拒绝手术,采用最佳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组),设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神经心理学方法对STN-DBS前1周、术后1年及药物治疗患者随访1年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与20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STN-DBS术后患者运动症状明显改善,但执行错误率明显升高(P<0.05),言语流畅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STN-DBS可引起PD患者执行功能及言语流畅性的下降,但对于术前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STN-DBS术后短期内引起的认知改变并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研究靶点的选择、影像学定位、电生理刺激,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通过GT或MR导向,辅以电生理刺激矫正靶点,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Vim)或苍白球腹后部(PVP)进行射频术;或对底丘脑核(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根据术前、术后Webster和UPDRS评分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的手术治疗中,包括2例进行了对侧:二次PVP手术,5例进行了DBS。结果:显示有效率100%,术后1个月Webster评分下降了30%,UPDRS评分下降了37%;术后3个月Webster评分下降了31%,UPDRS评分下降了39%。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从治疗效果来看,PD的手术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通过MR导向,术中运用电生理刺激和微电极定位使靶点更加准确;对于PD的主要症状的控制,选择Vim或PVP是最佳的靶点;DBS对PD症状的控制较毁损疗效持久,且并发症少;PD患者第二次手术靶点应首选PVP。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9例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联合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周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和临床疗效、用WHO-QOL-2评分量表评定的生活质量及血尿酸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34/44)(P0.05);观察组UPDR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生理、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和心理评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血尿酸水平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8.
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05例帕金森患者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后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05例帕金森患者为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999—06/2004—05收治,震颤型14例。僵直型10例,震颤僵直型81(震颤为主63例,僵直为主18例)。Hoehn&;amp;Yahr分级,Ⅱ级6例,Ⅲ级30例。Ⅳ级67例,Ⅴ级2例。采用MRI影像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的神经生理定位,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内苍白球(Gpi)核团毁损。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ore,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53.0&;#177;7.0,“关”状态是62.0&;#177;6.6;术后7d 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21.6&;#177;7.2,“关”状态是23.6&;#177;7.3。所得分数经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关”状态下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2,P&;lt;0.01)。结论:目前国情下,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仍不失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深部脑电刺激(DBS)后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改善与黑质纹状体不同亚区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丘脑底核(STN)-DBS后运动症状改善的PD患者,分别于STN-DBS前及后7个月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及Hoehn-Yahr(H-Y)分级进行评估,计算运动症状改善值;同时行多巴胺转运蛋白(DAT)PET脑显像,以SPM12软件于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及黑质勾画ROI,获得各ROI内平均放射性计数,并以小脑为参考,计算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及黑质的DAT摄取及DAT摄取改善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运动症状改善值与STN-DBS后7个月DAT摄取显著增高脑区治疗前DAT摄取及DAT摄取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 STN-DBS前UPDRS-Ⅲ评分及H-Y分级与其后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N-DBS后7个月双侧壳核后部部分区域及起病侧黑质致密部DAT摄取显著高于STN-DBS前(P均<0.01),而双侧尾状核及壳核前部部分区域DAT摄取显著低于STN-DBS前(P均<0.01)。S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严谨的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防范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2例共植入22根电极(单侧2例,双侧10例),刺激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STN),全部术后无颅内血肿出现,无感染及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结论 周到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良好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177;3.2),(23.5&;#177;5.3)分;(37.8&;#177;3.4),(45.2&;#177;5.4)分;(30.5&;#177;3.1),(42.1&;#177;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177;2.8),(35.3&;#177;4.8)分;(42.6&;#177;4.9),(78.4&;#177;7.7)分;(35.2&;#177;4.7),(70.7&;#17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77;182.8)mg/d,(880.6&;#177;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急性阶梯式左旋多巴试验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65例帕金森病患者在筛选过程中进行了急性阶梯式左旋多巴负荷试验(左旋多巴/苄丝肼剂量依次为100/25 mg、150/37.5 mg、200/50 mg和300/75mg),然后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器(STN-DBS)植入术,随访24个月.将急性左旋多巴负荷试验的结果与24个月后的脑深部电刺激术疗效进行对照和一致性检验.结果 给予左旋多巴/苄丝肼150/37.5 mg,200/50 mg和300/75 mg的试验结果与STN-DBS疗效的一致性高,Kappa值依次为0.373、0.642和0.849(P<0.01).给予左旋多巴/苄丝肼100/25 mg进行试验结果与STN-DBS疗效的一致性低,Kappa值为0.221(P>0.05).结论 急性阶梯式左旋多巴负荷试验可以准确预测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远期疗效,可以用于筛选适合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电针治疗(scalp electro-acupuncture)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运动、生活质量及术后用药剂量的影响。方法:22例接受头电针治疗的PD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周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和Hoehn-Yahr(H-Y)分级评价运动功能,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价生活质量,同时记录治疗前后多巴胺类药物剂量及其变化,并对相关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头电针治疗5周后"关"状态下UPDRSⅢ评分及H-Y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P<0.05);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多巴胺类药物减少24.4%(P<0.05)。结论:头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05例帕金森患者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后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05例帕金森患者为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999-06/2004-05收治,震颤型14例,僵直型10例,震颤僵直型81(震颤为主63例,僵直为主18例)。Hoehn&Yahr分级,II级6例,III级30例,IV级67例,V级2例。采用MRI影像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的神经生理定位,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内苍白球(Gpi)核团毁损。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diseaseratingscore,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53.0±7.0,“关”状态是62.0±6.6;术后7d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21.6±7.2,“关”状态是23.6±7.3。所得分数经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关”状态下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2,P<0.01)。结论:目前国情下,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仍不失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楠楠  袁强  彭蓉 《华西医学》2011,(1):129-132
帕金森病(Parl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可以改善中晚期或药物难治性PD患者的运动症状、生活质量,并且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224-4225
研究原发性帕金森病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药物治疗的效果。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双盲法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取其中40例帕金森病患者仅应用药物治疗设作对照组,另外4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设作观察组,根据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与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UALIF)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后,两组UPDRS评分、PDQUALIF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UPDRS评分、PDQUALIF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有效率更为理想(P<0.05)。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PD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听觉刺激组(21例),2组均采用常规抗PD药物进行治疗,听觉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节律性听觉刺激训练,要求患者行走时按照节拍进行行走训练,连续训练3周。2组患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3周后采用美国Motion Analysis公司研发的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测试,并进行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Ⅱ部分和第Ⅲ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6min步行测试(6MWD)。 结果治疗3周后,听觉刺激组步长和步频分别为(49.5±3.4)cm和(88.7±8.1)步/min,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听觉刺激组的UPDRS Ⅱ评分、UPDRS Ⅲ评分、6MWD及BB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节律性听觉刺激训练可辅助改善PD患者的步态,促进PD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患者脑功能与脑血流量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90例PD患者和60例正常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血流量(CBF,133Xe吸入法),并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结果PD患者BAEP和CBF异常率分别为43.3%和46.7%,高于对照组17.5%和27.5%,UPDRS评分愈高则异常率愈高,BAEP异常PD患者平均CBF明显低于BAEP正常患者.(P<0.05~0.01).结论BAEP是初步评价PD患者脑功能和脑血流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患者脑功能与脑血流量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90例PD患者和60例正常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血流量(CBF,133Xe吸入法),并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结果PD患者BAEP和CBF异常率分别为43.3%和46.7%,高于对照组17.5%和27.5%,UPDRS评分愈高则异常率愈高,BAEP异常PD患者平均CBF明显低于BAEP正常患者。(P<0.05~0.01)。结论BAEP是初步评价PD患者脑功能和脑血流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震止痉胶囊单用治疗Hoehn-Yahr分期为I~II期的早期帕金森病疗效。方法:将5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抗震止痉胶囊(治疗组)和苯海索(对照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UPDRS评分第Ⅱ部分日常生活活动、第Ⅲ部分运动检查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UPDRS第Ⅱ部分、第Ⅲ部分运动检查的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中药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抗震止痉胶囊可单用于早期的PD患者,可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疗效与抗胆碱能药物苯海索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