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Tau蛋白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mTOR、Tau蛋白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TOR[(31.35±7.54)%vs.(31.30±7.42)%]、Tau蛋白[(10.28±1.57)%vs.(10.25±1.6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 TOR水平[(25.36±6.44)%vs.(15.47±6.6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Tau蛋白水平[(10.14±1.11)%]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3.32±0.43)%]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18.32±4.53)分vs.(18.36±4.6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13.25±2.67)分vs.(5.72±0.94)分]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血清mTOR和Tau蛋白水平,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蛋白C(PC)、蛋白S(PS)活性与进展性脑梗死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该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分组,进展性脑梗死组38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72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研究对象的血浆PC、PS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PC、PS活性明显低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机体的PC系统被激活,血浆PC、PS被消耗是血栓形成和加重损伤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监测PC、PS活性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Protein C,PC)、活化蛋白S(Protein S,PS)、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临床确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管壁正常组、增厚期组、斑块期组。另选取同期4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C、PS、AT-Ⅲ活性,并分析PC、PS、AT-Ⅲ的表达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C、PS、AT-Ⅲ表达活性明显偏低(P0.05);急性期组PC、PS、AT-Ⅲ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恢复期组,对照组PS、AT-Ⅲ的表达活性最高(P0.05);小梗死组PC、PS、AT-Ⅲ表达活性高于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P0.05);斑块组PC、PS、AT-Ⅲ活性低于正常组和增厚组(P0.05);增厚组和正常组上述因子表达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蛋白C(PC)、蛋白S(PS)用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荆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19年9-12月糖尿病住院患者63例,其中单纯糖尿病组3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0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浆中PC、PS活性。结果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PC活性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两组PS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PC活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70.0%。结论 PC活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和抗凝血酶-Ⅲ(AT-Ⅲ)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治疗的DM患者9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记录各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糖、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TpP浓度和AT-Ⅲ活性。结果研究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HbA1c、甘油三酰(TG)、总胆固醇(TC)、Tp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93±0.94 mmol/L)vs.(5.27±0.44 mmol/L)、(9.11±1.09 mmol/L)vs.(6.09±0.55 mmol/L)、(7.79%±1.04%)vs.(5.49%±0.33%)、(1.89±1.07 mmol/L)vs(1.48±0.77 mmol/L)、(4.49±1.28 mmol/L)vs.(4.09±0.91 mmol/L)、(5.48±2.92μg/ml)vs.(3.78±1.21μg/ml)],AT-Ⅲ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91.58±12.54)vs.(102.84±1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M患者TpP浓度升高,AT-Ⅲ浓度下降,存在血栓形成风险,对DM患者进行血浆TpP浓度和AT-Ⅲ活性联合检测,对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C、PS活性的变化在糖尿病足形成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以及APCR与糖尿病足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Dahlback法对5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及60例糖尿病足患者(DF1、DF2组)进行APCR阳性率测定,同时测定受检者蛋白C(PC,)和蛋白S(PS)。结果糖尿病足(DF)患者血浆PC/PS活性下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PC/PS活性检测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诊断、估计预后和疗效观察有参考价值,且APCR阳性者有动脉血栓发生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血站标准存储血小板条件下,探讨花生四烯乙醇胺(N-Arachidonoylethanolamine,ANA)对血小板细胞相关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从无偿献血志愿者采集血小板,向其中一组加入终浓度为0.5μmol/L的ANA为ANA组,未加入ANA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置于(22±2)℃水平振荡的振荡仪保存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PS)膜外表达;ELISA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的释放,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以及免疫共沉淀分析BCL-XL和Bak蛋白相互作用。结果 ANA组PS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29±1.44)%vs.(14.24±2.47)%,P<0.05];ANA组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75.08±6.35)ng/ml vs.(90.37±8.91)ng/ml,P<0.05];ANA组BCL-XL和Bak蛋白的结合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约为对照组的2.6倍(P<0.05);ANA组caspase-9活性形式的量占总量(包括caspase-9酶原形式和活性形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9.63±1.47)%vs.(23.24±2.47)%];ANA组caspase-3活性形式的量占总量(包括caspase-3酶原形式和活性形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6.3±1.4)%vs.(13.2±2.5)%],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A促进BCL-XL和Bak蛋白的结合,抑制了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小板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卿  门剑龙  吴琦 《临床荟萃》2010,25(1):19-21
目的 观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内皮功能障碍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内皮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凝血-抗凝血制约关系的失衡在VT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20例确诊的VTE患者和50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84例,DVT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36例,采用SYSMEX CA-7000型血液凝固仪免疫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AT)、蛋白C活性(protein C,P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l-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V活性(factorV,FV)和凝血因子Ⅷ活性(factorⅧ,FⅧ).结果 VTE患者VWF、PAI-1、D-dimer水平高于对照组,vWF(184.64±27.21)%vs(97.95±15.89)%(P<0.01),PAI-1(2.61±0.79)AU/ml vs(0.55±0.28)AU/ml(P<0.01),D-dimer(2 501.95±942.91)μg/L vs(204.43±51.24)μg/L(P<0.01);AT、PC、t-PA水平低于对照组,AT(70.03±13.76)%vs(99.57±12.36)%(P<0.01),PC(72.76±18.51)%vs(17.64±24.38)%(P<0.01),t-PA(0.23±0.04)U/ml vs(0.41±0.07)U/ml(P<0.01);FV(97.28±17.13)%vs(96.45±16.04)%(P>0.05),FVl(101.00±17.57)%vs(100.48±17.38)%(P>0.05).DVT组与DVT合并PTE组比较VWF、FⅧ、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WF(173.90±25.03)%vs(189.23±26.94)%(P<0.01),FⅧ(95.12±16.02)%vs(102.78±17.53)%(P<0.05),AT(72.65±13.55)%vs(63.92±12.39)%(P<0.01);而F V、PC、PAI-1、t-PA、D-dim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V(94.73±18.89)%vs(98.37±16.32)%(P>0.05),PC(74.03±18.83)%vs(69.79±17.61)%(P>0.05);PAI-1(2.56±0.28)AU/ml vs(2.62±0.78)AU/ml(P>0.05),t-PA(0.23±0.04)U/ml vs(0.23±0.03)U/ml(P>0.05),D-dimer(2 458.5±809.31)μg/L vs(2 603.2±1 206.04)μg/L(P 2>0.05).结论 内皮系统的损伤是VTE的临床特征之一,内皮功能障碍在VTE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水平与跟骨骨折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50例,统计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的VTE的发生情况,分析血浆PC、PS水平与跟骨骨折后VTE发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PC、PS水平预测跟骨骨折后发生VTE的价值。结果 150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VTE,占比12.00%。发生VTE患者的血浆PC、PS水平低于未发生VT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PC、PS水平较低是跟骨骨折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浆PC、PS水平预测跟骨骨折后发生VT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1、0.806,预测价值较理想。结论血浆PC、PS水平较低是跟骨骨折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监测患者血浆PC、PS水平对预测跟骨骨折后VTE的发生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凝蛋白缺陷与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RS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血液凝固法、发色底物法检测102例RSA患者和36例经产健康体检妇女血浆中蛋白S(PS)、蛋白C(PC)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水平.结果 RSA组PS、PC及AT-Ⅲ缺陷的发生率分别为28.4%、1.9%及21.2%,PS缺陷及AT-Ⅲ缺陷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缺陷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A晚期流产组(孕周大于或等于12周)的PS和AT-Ⅲ缺陷发生率分别为48.9%和35.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RSA早期流产组(孕周小于12周)的PS和AT-Ⅲ缺陷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蛋白缺陷可能与RSA的发生,特别是晚期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血浆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水平,探讨它们对DVT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凝固法在Coulter Acl-Futura-plus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30例DVT患者及24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C、PS活性。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较PC、PS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PC、PS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PS活性测定对DVT病人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来曲唑片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GP)在中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的影响。方法 8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GP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来曲唑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CA15-3、CA125、CE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5.00%vs.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A15-3、CA125、CEA水平低于对照组[(35.26±7.05)U/mL vs.(44.72±5.59)U/mL、(38.20±4.79)U/mL vs.(55.73±6.96)U/mL、(4.93±0.62)g/L vs.(8.60±1.0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MP-2、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41.6±5.20)mg/L vs.(51.95±6.47)mg/L、(31.74±3.96)mg/L vs.(52.11±6.5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曲唑片联合GP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效果确切,可降低血清CA15-3、CA125、CEA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切口腹腔镜下联合宫腔镜对宫角妊娠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进行治疗的60例宫角妊娠患者,依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单切口腹腔镜下联合宫腔镜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B超引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清HCG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54.26±3.72)vs.(76.18±4.01)min,(60.54±5.61)vs.(84.93±6.20)mL,(1.02±0.15)vs.(1.10±0.13)d,(4.12±0.53)vs.(5.25±0.57)d,(23.10±2.45)vs.(24.76±2.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10.00%(3/30)]低于对照组[46.67%(14/30)],且治疗的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月经正常率、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100.00%vs.86.67%、83.33%vs.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切口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治疗宫角妊娠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预存式自体输血,评估其在成分式预存自体输血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以普外科、骨科的择期手术患者中符合预存式自体输血指证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术前采集自体全血、成分单采自体红细胞及未进行自体血预存的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 Hb、Hct、Plt变化,及术后异体血输注率、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评价预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的有效性。结果自体成分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17.66±18.02)g/L vs.(118.4±16.79)g/L vs.(143.6±10.96)g/L,P0.05;Hct(36.26±4.63)%vs.(36.24±4.85)%vs.(43.17±3.15)%,P0.05;Plt(201.29±58.09)×109/L vs.(202.28±48.06)×109/L vs.(240.11±72.29)×109/L,P0.05均较术前下降;与术前比较自体全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39.43±12.11)g/L vs.(114.93±15.87)g/L vs.(112.72±17.9)g/L,P0.05;Hct(42.45±3.08)%vs.(35.73±4.3)%vs.(34.08±5.44)%,P0.05;Plt(242.36±56.25)×109/L vs.(205.84±65.73)×109/L vs.(197.89±54.71)×109/L,P0.05均降低;对照组术后1 d、3 d较术前Hb(117.7±18.42)g/L vs.(112.62±18.2)g/L vs.(139.97±11.12)g/L,P0.05;Hct(35.33±5.26)%vs.(33.73±5.42)%vs.(42.33±3.86)%,P0.05;Plt(166.27±57.74)×109/L vs.(154.08±55.75)×109/L vs.(216.13±82.21)×109/L,P0.05均降低,但3组患者术后Hb110 g/L,Hct≥33%。3组患者术后1 d、3 d Hb、Hc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成分血组及自体全血组术后1 d、3 d Plt高于对照组(P0.05)。自体成分血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缩短了术后平均住院日(17.93±7.13)d,(13.09±5.58)d,P0.05,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9±5.58)d,(14.39±5.13)d,P0.05。自体成分血组患者的异体血输注率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22.7%,P0.05)。结论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血输注,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异体血输注率,此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输血具有可行性,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总tau(T-tau)蛋白和磷酸化tau(P-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诊断意义。方法以天津市北辰区某社区服务中心≥60岁的22 352例体检者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先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ADL)进行认知功能和日常能力的评分,评分低于标准者再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和Hachinski缺血量表进行诊断性评分,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系统和物质原因等所致的痴呆患者,最终由神经内科医师确诊AD患者105例,将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痴呆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共42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浆T-tau蛋白和P-tau蛋白水平。结果 AD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T-tau和P-tau蛋白水平比较,AD组血浆T-tau水平(15.93±6.59)ng/L高于健康对照组(14.10±6.32)n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血浆P-tau蛋白水平(1.26±0.75)ng/L高于健康对照组(0.69±0.2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磷酸化tau蛋白水平可能对AD患者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和脂血对血浆中抗凝蛋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用真空采血管抽取50例住院患者空腹静脉血各两管,无黄疸、脂血、溶血,即刻以3 000r/min离心10min,立即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作为对照组。然后每管分装3份,同时制备不同水平溶血和脂血标本,分别测定上述抗凝和纤溶指标,与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程度溶血标本与对照组相比,轻、中度溶血患者5种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溶血组ATⅢ活性显著升高(P0.05),PC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PS活性、D-Dimer、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脂血标本与对照组相比,轻、中度脂血患者5种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血组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5),PC和PS活性、D-Dimer、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为保证抗凝蛋白活性和纤溶系统水平,应严格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水平、活化蛋白C抵抗 (APCR)和狼疮样抗凝物质 (LA)阳性率 ,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用凝固法在SysmexCA 15 0 0、CA 6 0 0 0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4 4例SLE患者和 4 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PC、PS活性、活化蛋白C反应性和LA。结果 SLE组血浆PC、PS活性分别为 (10 6 5± 14 3) %、(98 8± 19 6 )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5 )。SLE组APCR阳性率为 36 4 %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5 % (P <0 0 1) ,SLE组LA阳性率为 18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 (P <0 0 5 )。相关性分析表明LA、APCR阳性均与SLE患者血栓形成有关 (均P <0 0 5 ) ,LA和APCR之间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血栓形成与血浆PC、PS活性无关 ,与APCR、LA有关 ,且APCR与LA密切相关 ,APCR、LA是SLE患者血栓形成危险性增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Spc25蛋白表达在肝癌诊断中价值。方法 34例肝癌(小肝癌15例,非小肝癌19例)患者为肝癌组,28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2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血浆Spc25蛋白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分析血浆Spc25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Pearson法分析肝癌患者血浆Spc25与AFP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Spc25蛋白诊断肝癌的效能。结果肝癌组血浆Spc25蛋白表达水平[(106.66±64.38)μg/L]高于肝硬化组[(36.97±34.21)μg/L]和对照组[(26.40±25.60)μg/L](P0.05),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阴性(AFP20μg/L)肝癌患者血浆Spc25蛋白表达水平[(106.58±59.03)μg/L)]与AFP阳性(AFP≥20μg/L)肝癌患者[(106.86±81.50)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Spc25蛋白表达水平在肝癌有远处转移[(143.80±66.37)μg/L]及TNM分期Ⅲ期[(103.97±62.10)μg/L]、Ⅳ期者[(143.80±66.37)μg/L]高于无远处转移[(86.40±54.66)μg/L]、TNM分期Ⅰ+Ⅱ期者[(74.23±47.59)μg/L](P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有无门静脉血管侵犯肝癌患者血浆Spc2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c25蛋白诊断肝癌和小肝癌的AUC分别为0.830、0.818,与AFP诊断肝癌和小肝癌的AUC(0.836、0.7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c25蛋白诊断肝癌的灵敏度(82.4%)、特异度(75.7%)与AFP(73.5%、73.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c25蛋白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80.0%)、特异度(57.1%)与AFP(66.7%、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c25蛋白诊断AFP阴性肝癌的AUC为0.816,灵敏度为77.8%,特异度43.8%;Spc25蛋白联合AFP诊断肝癌的AUC(0.947)与AFP单独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小肝癌的AUC(0.962)大于AFP单独诊断(P0.05)。结论肝癌患者血浆Spc25蛋白表达增高,且其表达与肝癌远处转移、TNM分期有关;Spc25蛋白在AFP阴性肝癌诊断中有一定价值,与AFP联合可提高小肝癌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行骨科手术的46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0例。对照组应用利伐沙班口服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抗血栓压力泵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2、3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与治疗后3周凝血标志物[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2.6%vs. 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3周,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7%vs. 18.3%、4.3%vs. 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D-D[(6.19±1.18) mg/L vs.(6.16±1.32) mg/L]、TM[(39.30±5.32) ng/L vs.(39.26±6.48) ng/L]、t-PA[(10.97±2.46)μg/L vs.(10.81±2.51)μg/L]以及PAP[(2.75±0.74)μg/L vs.(2.73±0.61)μg/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D-D[(3.35±0.46) mg/L vs.(4.72±0.54) mg/L]、TM[(27.07±4.25) ng/L vs.(33.45±5.10) ng/L]、t-PA[(5.83±1.02)μg/L vs.(7.38±1.27)μg/L]以及PAP[(1.02±0.14)μg/L vs.(1.71±0.20)μg/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vs. 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科术后应用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能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