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行X线复查,评估骨融合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估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5)个月,骨融合时间为(6.3±2.3)个月,融合率为100%。ASIA分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术后恢复至D级;术前D级14例,术后12例恢复至E级,2例仍为D级;术前E级13例,术后仍为E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40.1°±8.1°,术后即刻为12.0°±7.0°,末次随访时为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3%。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得到确切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的肾源性脊柱转移癌的外科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35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脊髓减压并内固定重建术。对所有患者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重建策略、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所有患者术后接受放化疗以及双膦酸盐治疗。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96±35)min,术中出血量为(2 160±240)m L,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2±8.7)个月。术后1例ASIA A级患者恢复至B级;3例ASIA B级患者恢复至C级、D级各1例,1例因压迫时间过长无恢复;2例ASIA 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1例仍然为C级;11例ASIA D级患者9例恢复至E级,2例仍然为D级;18例ASIA E级患者无变化。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1例患者术后18个月因肿瘤复发压迫颈髓致瘫痪,并肺部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2例患者复发,1例行手术治疗,1例放弃治疗;3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能够安全有效地解决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术后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下腰椎结核并椎旁/椎管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0(47.3±8.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术前ASIA分级C级8例恢复至D级、E级各4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8(13.2±2.1)个月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单纯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5-09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的18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前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18例均获得4~64(38.5±6.4)个月随访。术后4.5~8.9(5.1±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为(19.5±5.4)°,术后矫正至(4.2±2.5)°,末次随访时为(6.1±1.5)°,矫正丢失(1.5±0.8)°。术前ODI指数为(38.5±3.6)%,末次随访时为(9.8±2.3)%,改善率为71.3%。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4例D级恢复至E级。结论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病椎内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术后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矫正,末次随访时脊柱保持稳定,矫正度无明显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9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23(15.7±2.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2.2分±1.7分,术后3个月为22.7分±3.1分,末次随访为24.0分±2.8分。VAS评分:术前为8.4分±0.5分,术后3个月为1.9分±0.8分,末次随访为1.8分±0.6分。Cobb角:术前为23.9°±4.2°,术后3个月为3.1°±1.4°,末次随访为3.3°±1.1°。LL:术前为31.6°±5.9°,术后3个月为42.5°±6.6°,末次随访为44.3°±6.0°。PT:术前为21.5°±7.3°,术后3个月为18.9°±9.4°,末次随访为18.5°±7.8°。以上各项指标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可充分减压,缓解症状,重建腰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序列并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恢复情况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伤椎次全切除、钛网植骨支撑、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2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X线和CT检查评估术后Cobb角、椎管占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80~310(211.82±36.09)min;术中出血量:1 500 ml 5例,1 000~1 500 ml 15例,1 000 ml 2例。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并发症:脑脊液漏2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2例,钛网倾斜6例。末次随访ASIA分级:A级9例无恢复;B级10例恢复至C级7例、D级2例,1例无恢复;C级3例恢复至D级2例、E级1例。Cobb角:术前为23.95°±3.86°,术后1周为6.41°±1.22°,矫正度为17.76°±5.7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7.23°±1.78°,角度丢失为0.91°±1.36°,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lter指数:术前为1~3(1.91±0.70),术后为0。患者植骨均顺利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一期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技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减压彻底、可即刻建立三柱稳定等优点,并可减少晚期胸腰椎后凸畸形发生,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评价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5年1月,12例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颈椎CT及MRI检查提示寰椎单侧或双侧侧块骨质破坏及枢椎齿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寰枢椎稳定性丢失,结核病灶突入椎管内,导致相应节段脊髓受压。术前神经功能评估ASIA分级为:C级4例,D级8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使用四联敏感抗结核药物规律治疗。通过对患者NDI评分和JOA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临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28±65.32)min;出血量平均(460±116.38)ml。平均随访(5.77±3.62)(2~12)年,在随访期内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等情况出现。患者N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由术前(39.67±4.32)分和(7.63±2.3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0.82±4.63)分和(15.58±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对于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治疗,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够完成结核病灶的彻底清除、脊髓的彻底减压及上颈椎稳定性的重建,通过中长期随访观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辅以纳米仿生骨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25~71岁,平均41.2±5.6岁;胸椎(T4~T10)结核9例,胸腰段(T11~L2)结核7例,下腰椎(L3~L5)结核1例;单节段病变12例,两节段病变5例;脊髓神经损伤情况按照ASIA损伤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6例。本组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笼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从术前2周~术后18个月规范应用抗结核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定时随访,观察植骨区融合情况并比较术前及术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脊柱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64~366min,平均294±88min;术中出血量457~1350ml,平均731±78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7个月,平均23±6个月,随访期间无结核症状加重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1例患者术中出现胸膜破裂,予以修补并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后正常出院。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88.2%,术后12个月时植骨区均可见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术前VAS评分为8.1±0.6分,术后2周时为2.1±0.3分,末次随访时为1.1±0.2分;术前Cobb角为28.3°±9.8°,术后2周时为8.1°±1.5°,末次随访时为9.8°±2.1°,终末矫正率为65.3%。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D级4例,E级13例。手术前后VAS评分、Cobb角、ASIA分级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合纳米仿生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较局限的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胸腰段(T11~L2)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手术治疗。采用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疼痛VAS评分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47. 0±7. 6)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为18°~41°(31. 2°±6. 6°),末次随访为12°~26°(18. 2°±4.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疼痛VAS评分术前为6~9 (7. 6±0. 9)分,末次随访为0~2(0. 7±0. 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患者在术后9~15(11. 6±2. 2)个月显示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1例由术前B级恢复至D级,4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D级,5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E级,8例由术前D级恢复至E级,2例术前E级仍为E级。结论应用一期后路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51~76岁,平均62.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0个月~7年,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5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术前Cobb角为24.0°±10.2°,腰椎前凸角22.6°±11.2°,C_7铅垂线(C_7PL)与S_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7.8±6.6)cm,C_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6.9±5.8)cm.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VAS、SF-36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115~164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450~870 ml,平均62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年,平均2.4年.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0.6°±8.5°、8.9°±5.3°,腰椎前凸角25.6°±14.3°、31.8°±13.4°,SVA(0.5±3.4)cm、(-1.2±2.7)cm,CSVL(2.9±1.4)cm、(1.7±1.2)cm,较术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一例发生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价术后畸形矫正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改善:术前A级4例,B级6例,C级10例,D级22例,E级18例;术后A级1例,B级3例,C级8例,D级18例,E级30例。患者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32.5°±13.2°改善至17.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假关节、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下腰椎(L4、L5)转移性肿瘤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23例行手术治疗的下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57.9±10.8)岁(范围37~74岁)。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钛网植入、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统计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况评分,患者术前、术后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围手术期并发症,局部复发情况及患者生存期。结果本组2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6~56个月),至末次随访仍有3例存活,其平均随访时间为(37.3±11.7)个月,其中1例出现局部复发,但仍带瘤生存。手术时间(258±96)min(范围155~510 min);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环形减压钛网植骨短节段重建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重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腰椎爆裂骨折19例,其中L1 6例,L3 4例,L4 9例,患者平均年龄65(42~78)岁。均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或严重腰背痛,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9例,C级7例,D级3例。腰背痛或腿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脊柱节段性不稳采用LSS标准评估。采用侧位X线片测量损伤节段的后凸角。随访中还对患者的螺钉松动、钛网移位,重建角度丢失等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16~408 min,平均(277.8±124.2)min,失血量220~701 ml,平均(471.8±238.6)ml,无一例患者术中或术后输血。围手术期未见脑脊液漏、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0个月,平均(39.2±10.9)个月。术后3个月1例患者发生钛网移位,但未出现明显重建角度丢失,亦未发生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等情况,术后1年随访椎间融合良好。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5±1.5)分、(1.1±0.9)分和(1.0±0.8)分,后凸角分别为15.7°±6.9°,-5.0°±11.6°和-4.7°±12.9°,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后凸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 d与末次随访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其Frankel分级均获得1~2级恢复。结论一期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重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明确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8年2月年—2013年6月,本院采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患者2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对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寰枢椎的稳定性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67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3.48±1.04)分,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52±0.60)分;NDI术前5.83±1.40,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78±0.80。ASIA分级术前E级15例,D级9例,C级1例;术后1例C级患者改善至D级;9例D级患者,8例改善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仍为D级。21例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2例延迟融合,2例不融合改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论 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安全、有效,但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松解复位后采取后路固定融合时须慎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进行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疼痛改善情况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24±3.52)个月。颈椎曲度:术前2.1°~9.0°(5.41°±3.81°),末次随访6.2°~11.2°(8.40°±2.41°);椎管矢状径:术前5.2~11.8(8.82±3.13)mm,末次随访11.4~16.8(13.81±2.32)mm;JOA评分:术前8.4~11.3(9.45±0.96)分,末次随访13~16(15.56±0.64)分;颈部VAS评分:术前3.6~6.6(4.96±1.50)分,末次随访1.0~2.6(1.77±0.80)分;上肢VAS评分:术前5.2~7.6(6.66±0.80)分,末次随访1.3~2.8(1.86±0.83)分;以上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C5神经根麻痹、内固定塌陷、松动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对症处理后2个月明显缓解;1例出现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1周后好转。结论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秀山分院骨科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闸北分院骨科收治的76例重度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完全性瘫痪,48例)或B级(不完全性瘫痪,28例),其中3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前路组),42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后路组)。记录所有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前、术后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0±0.7)个月。后路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少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2周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ASIA分级A级(12 vs.19)、B级(15 vs.16)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发生血肿1例,感染1例,脑脊液漏3例;后路组出现脑脊液漏1例,深静脉血栓1例。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同样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后路全椎板切除可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03—2014-06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骨折脱位23例,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JOA评分、ASIA分级了解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12(9.0±2.5)个月,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后,损伤节段稳定,四肢感觉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关键肌肌力平均增加1或2级。术后ASIA分级均达到D级以上,JOA评分由术前(6.4±0.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3.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髓功能术后得到改善。结论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严重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术,T11~128例,T12~L112例,L1~216例。术前后凸 Cobb 角12°~20°,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 分级:C 级12例,D 级24例。术前、术后常规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脊髓、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损伤。手术时间140~19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住院时间13~16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5~8个月植骨均愈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及脱落,均无结核复发。术后 Cobb 角0°~11°。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6例术前 C 级患者恢复至 D 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 E 级。结论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很好地完成脊髓及神经根减压、植骨融合稳定,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椎管减压方式(270°和360°)并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采用270°和360°椎管减压并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和脊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病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2例,B级5例,C级17例,D级12例。接受270°椎管减压组(A组)17例,360°椎管减压组(B组)19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4~48个月,平均28.5个月。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中和术后输异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两组病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和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椎管占位的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两组病例的钛网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中除ASIA分级A级患者外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一期后路固定、椎管减压和脊椎前中柱重建术,270°和360°椎管减压各有优缺点,采用360°椎管减压需慎重,而270°椎管减压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 2009年1月至6月对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49.3岁;骨折部位均为L2.术前神经功能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 结果 术后1周X线片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20.0±2.7)mm恢复至(37.0±0.5)mm,占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平均54.0%±0.5%提高至98.5%±0.5%;Cobb角由术前平均32.0°±2.0°矫正至2.5°±0.6°.2例钛网位置良好,1例钛网位置少许偏斜.随访4~7个月,平均6个月.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有1级的恢复,双下肢、腰部活动及外观良好.未次随访时X线片示复位效果满意,脊柱序列恢复正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钛网未见移位,钛网周围见大量骨痂形成.结论 对于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应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置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次完成固定、减压、复位、融合,并且可重建三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