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小板相关参数在新生儿菌血症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菌血症患者血液分析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统计调查,分析PLT、MPV、PDW与新生儿菌血症的关系,并为临床诊治新生儿菌血症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用SF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50例新生儿菌血症患者的PLT、MPV、PDW三项参数,同等条件下作正常新生儿对照,并进行χ2检验。结果50例新生儿菌血症患者其PLT、MPV、PDW三项参数的x±s值分别为(137.1±15.251)×109/L、(16.97±2.677)fL、(19.68±1.956)%;25例正常新生儿其PLT、MPV、PDW三项参数的x±s值分别为(115.2±14.193)×109/L、(11.736±1.535)fL、(13.622±0.762)%。结论新生儿菌血症患者其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P<0.05)。通过进行血常规检验,特别是血小板相关参数的综合分析,可给临床诊治新生儿菌血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肝硬化患者118例和正常对照者60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较健康对照组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降低(P<0.01),MPV、PDW显著升高(P<0.01).肝硬化出血组较非出血组PLT、PCT降低而MPV 、PDW升高(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参数在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鉴别骨髓性和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Cell-Dyn37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减少症(TP)76例、特发性(免疫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6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8例、获得性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8例、造血干细胞疾病(HSCD)(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0例、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HSCD患者的MPV显著减少,PDW明显增加;STP患者MPV、PDW显著增大.②AATP患者MPV正常,PDW增大.③ITP组和TP组与对照组的MPV、PCT、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④HSCD组与对照组、ITP组和TP组比较,MPV、PCT和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⑤骨髓性TP组与非骨髓性TP组比较,其MPV和PDW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⑥当ITP患者治疗有效时,PLT升高,其MPV和PDW下降.结论 通过观察MPV和PDW数值的升降,特别是MPV的变化可初步判断血小板减少是由骨髓病变(MPV<参考值)还是由骨髓外病症(MPV>参考值)所引起.另外,当ITP患者治疗有效时,可用PDW和MPV较早地(比PLT提前5 d)观察到疗效.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尿毒症患者血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尿毒症患者有关并发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探讨其外周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住院的56例尿毒症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4例尿毒症非透析治疗者为A组;32例尿毒症行透析治疗者为B组,透析时间(9±2.1)个月;2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三组均测定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大细胞比率及血肌酐、尿素氮。结果尿毒症患者A、B两组血小板参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A、B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监测尿毒症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防治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网织血小板(RP)是由骨髓巨核细胞释放入外周血的新生血小板,含有少量的核糖核酸(RNA)和粗面内质网,保留着合成少量蛋白质的能力,是血液循环中最年轻的血小板,其在外周血中水平的高低可反应骨髓对血小板的代偿能力。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常规血细胞的同时,也可以检测。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硬化诊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57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并与12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相比较。结果 (1)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小板(PLT)、血小板比容(PCT)显著下降,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增高;肝功能B、C级组与A级组比较,C级PLT、PCT下降显著,MPV、PDW显著升高。(2)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下降。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以反映肝病患者的肝损伤程度,为临床对病情判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在肝硬化患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分析血小板(PLT)、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硬化C级组患者PLT、PCT水平[(64.22±4.21)×109、(0.08±0.02)%]明显低于正常组[(203.31±2.34)×109、(0.19±0.04)%]、肝硬化A级组患者[(143.47±4.72)×109、(0.15±0.02)%]、肝硬化B级组[(102.28±3.22)×109、(0.11±0.03)%]水平,PDW、MPV水平[20.36±7.42(%)、14.52±3.52(fL)]明显高于正常组[0.19±0.04(%)、9.64±5.41(fL)]、肝硬化A级组[13.02±3.62(%)、9.75±4.27(fL)]、肝硬化B级组[16.62±4.63(%)、12.38±4.62(fL)]水平;肝硬化B级组PLT、PC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肝硬化A级组水平,PDW、MPV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肝硬化A级组;肝硬化A级组PLT、PC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DW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级组患者PT、APTT、TT水平[(14.62±4.211)S、(44.74±7.721)S、(18.80±6.321)S]明显高于正常组[(12.11±2.34)S、(30.28±9.42)S、(15.41±4.72)S]、肝硬化A级组[(13.38±4.72)S、(33.21±6.22)S、(17.32±9.32)S]、肝硬化B级组[(14.19±3.22)S、(39.88±8.83)S、(18.44±11.23)S]水平,FIB水平[(1.21±0.411)g/S]明显低于正常组[(3.21±0.17)g/S]、肝硬化A级组水平[(2.92±0.63)g/S]、肝硬化B级组水平[(2.33±0.16)g/S];肝硬化B级组PT、APTT、T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肝硬化A级组,FI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肝硬化A级组水平;肝硬化A级组PT、APTT、T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FI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袁嫒 《临床荟萃》2000,15(9):414-414
多年来已发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是减少的。近年来 ,我们观察发现了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的其他参数亦明显降低。现将我们已检测的 6 4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分析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6 0例各型肝病患者均系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 114例 ,女 46例。平均年龄 36 .4岁。急性黄疸型肝炎 5 0例 ,慢性肝炎 46例 ,肝硬化 6 4例 (其中有消化道出血者 2 8例 ;无消化道出血者 36例 )。全部病例符合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 98例 ,为同期健康体检者 ,均无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1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54例,无消化道出血组60例,另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将两组血小板参数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比容(PCT)分别为(71.95±55.35)×109/L、0.08%±0.0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别为(12.06±1.23)fL、15.92%±3.33%,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PLT、PCT、MPV、PDW均比无消化道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关雪  李先平 《检验医学》2010,25(11):849-853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新型参数—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MPC)、平均血小板内容物含量(MPM)和大血小板(L-PLT)的变化对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意义,以及他们与其他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6名健康成人,测定其PLT新型参数,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PLT新型参数正常参考区间。选取37例PLT新型参数增高者及60例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和100名正常健康成人测定其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MPC、MPM、L-PLT,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PLT新型参数正常参考区间:MPC:21.67~28.51 g/L,MPM:1.85~3.25 Pg,L-PLT≤15×109/L;AS患者MPC、MPM、L-PLT、血清TG、CHO、LDL-C、hs-CR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血清IMA、H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对AS组结果分析得出:L-PLT与TG、CHO、LDL-C、hs-CRP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42、0.628、0.610、0.760;L-PLT与IMA、HDL-C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5和-0.857;PLT新型参数增高者的检测血脂结果利用分层切点标准和hs-CRP分层标准进行统计,其中TG、CHO、HDL-C、LDL-C、hs-CRP各项指标均在合适范围内的有6名,均表现明显异常的有3例;血小板新型参数增高组中有6例出现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大;2例出现ST段下移;2例有U波倒置,Q-T间期延长表现,3例有电轴右偏,2例有左前支阻滞P波,有3例窦性心动过缓。结论 PLT新型参数MPC、MPM、L-PLT在辅助诊断以AS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以本院住院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仪、Coulter STKS血球仪同时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血小板比容(PCT)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PLT、MPV、PDW、CD62P、CD63、PCT分别是(155.73±54.73)× 109/L,(9.56±0.27)fl,(16.24±0.35)%,(6.24±3.79)%,(6.23±3.54)%,(0.15±0.07)%;治疗后分别是(175.45±62.49)×109/L,(9.16±0.64)fl,(17.03±0.67)%,(0.98±0.57)%,(2.25±1.50)%,(0.16±0.02)%.MPV、PDW、CD62P、C1363、PCT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与脑梗死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容积(PCT),探讨常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共12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44例)、肝衰竭组(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除TT、Fg和D-D在健康对照组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T、APTT和TT逐渐延长,PTA和Fg下降,D-D值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LT值逐渐下降,而MPV、PDW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的PCT值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肝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发生规律性改变,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等肝纤维化指标,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206例(汉族110例,维吾尔族96例),以诊断为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87例、重型肝炎41例、肝炎肝硬化46例为试验组.以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50例(汉族25例,维吾尔族25例)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分析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PLT、MPV、PDW的检测.结果 各试验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HA、LN、PCⅢ、Ⅳ.C平均值较急性肝炎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试验组患者PL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PLT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急性肝炎组外各试验组患者MPV、PDW平均值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且肝炎肝硬化组的MPV、PDW平均值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分析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病进展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和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取明确诊断的肝硬化患者48例为肝硬化组,健康体检人员5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血脂水平与血小板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较健康者血清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清载脂蛋白 A1和 B(ApoA1和 ApoB)均有明显的下降(P <0.05)。肝硬化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肝硬化患者伴有血小板参数变化及血脂合成障碍、代谢紊乱,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对于了解肝脏的损害程度,及时掌握患者的病程进程,为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水平观察和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血小板各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ABXPentrol-12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对66例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以及6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测定。结果脑梗死患者MPV、PDW、PCT、P-LC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MPV、PDW、P-LCR比脑出血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PV空腹血糖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5,P〈0.01)。结论观察脑梗死患者的MPV、PDW、P—LCR值,可以为脑梗死的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闫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151-153,157
目的探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应用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肝硬化患者3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者3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浆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研究组血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17、17.019、-16.855、33.226,P<0.05);研究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381、-16.888、-11.697,P<0.05);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凝血因子Ⅷ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29、28.396、25.136、24.927、19.633、19.567、-21.131,P<0.05)。结论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在重症肝硬化患者中变化明显,可作为重要检测指标用于重症肝病的辅助诊断中,及早发现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并有效评估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4(19):1153-1154
目的研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含量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AbbottCD-3200血细胞分析仪、BE Compact血凝仪分别测定7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MPV及Fg含量。健康对照组为5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MPV、Fg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恢复期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MPV、Fg含量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以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11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Hcy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患者Hcy、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压积(P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cy、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对脑梗死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