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 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2例.于术前、术后7d,术后1、3、6、12、24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的活动度.[结果]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30个月,平均26.3个月.与术前相比,24个月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有改善(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FSU活动度、置换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术前水平.置换节段椎间高度均有恢复,上下临近节段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水平.[结论]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因素。方法对2008-02-2013-04在我院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颈椎正侧位和功能位X线检查,分析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1)术前拟置换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11.4°,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6°的患者平均为11.2°,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8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26°,0.08的患者平均增加1.69°,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前FSU后凸组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无后凸组术后活动度平均为11.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的患者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差,且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置换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2-5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31~59岁,平均46岁.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19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26例.单节段置换39例,双节段置换6例,共置人51个Bryan椎间盘假体.术后定期随访,摄颈椎动态X线片,部分患者完成MRI检查.观察置入假体位移、假体周围骨吸收、异位骨化、假体活动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依照JOA评分(17分)和Odom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采用NDI(颈椎残障功能量表)评定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日常功能状态.结果 本组45例共置换51个节段.术后随访无一例假体前后位移大于2 mm,假体与椎体上、下终板无X线透光线存在,3例在置换节段上位椎体前下缘有轻微骨吸收,1例该处吸收接近2.5mm,1例随访出现自发性融合,1例置换节段发生Ⅲ度异位骨化,2例置换节段发生Ⅱ度异位骨化.术后置换假体活动度平均为9.1°,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以神经根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上肢根性痛全部缓解.JOA评分由术前10.1分增加到终末随访时的15.2分.NDI评分从术前的42.5分降低到终末随访的29.5分,Odom评分临床成功率达到88.9%.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但应设计更加完善的假体型号,以更好地适应国人的解剖参数.  相似文献   

4.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早中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1月使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变患者共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27~68岁,平均49.4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疼痛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17分法)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行颈椎正侧及动力位X线片检查测定并比较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高度(disc height,DH)、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及C_(2~7)Cobb角的变化情况。总结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其原因。[结果]92例患者中89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47)个月,平均26.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手术节段DH为(4.41±0.76)cm,术后为(6.29±0.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SU Cobb角为(11.00±4.36)°,术后为(11.67±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术前C2~7Cobb角为(42.89±14.81)°,术后为(46.56±1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9例(10.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术后出现假体轻度前移,5例出现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2例出现假体轻度前移位合并HO,但均无相应临床症状,未行处理。[结论]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早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肯定,但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远期效果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1例,于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整体、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的曲度及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2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8个月。NDI评分自术前(40±8.4)分下降到末次随访的(12±7.3)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9±3.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6±3.0)分(P0.05),上肢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6±1.6)分下降至末次随访(1.8±0.4)分(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置换功能节段曲度、颈椎活动度及置换功能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改变。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改善颈椎整体及置换节段曲度和活动度,保留临近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换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6.2±10.3岁)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椎间融合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44.8±11.4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防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以及C2~C7的Cobb角(C2-C7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为149.3±5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3.5±42.6ml;人工椎间盘组手术时间为132.5±44.1min,术中出血量为173.2±56.4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2±3.2个月和25.6±2.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或植骨松动及移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恢复,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组VAS及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5.1%和63.7%,人工椎间盘组分别下降了67.1%和63.6%,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组C2-C7角和FSU角较术前分别下降了28.1%和68.8%,手术相邻上节段和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21.3%和28.4%,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工椎间盘组C2-C7角、FSU角较术前分别上升了7.7%和11.2%,手术相邻上节段及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5.5%及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2-C7角、FSU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术后改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1.3%和87.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能够取得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相近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得到了保留,手术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并无增加,可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行ACDR的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y index,N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摄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motion,ROM)。结果所有患者经6~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术后随访各时间点的JOA评分、NDI评分、手术节段ROM以及颈痛、上肢痛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X线片示椎间高度、椎间稳定性均维持良好,未发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假体下沉等并发症。其中1例在术后42 d摄X线片时发现人工椎间盘假体前移1 mm,至末次随访时假体前移距离未明显增加;余7例未发现假体位移、松动。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ACDR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操作要点并分析有关并发症.方法 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常规予以非甾体类药物预防异位骨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行JOA评分;摄术前和术后正侧、屈伸、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置换颈椎节段的活动度.随访12~28个月,术后治疗效果Odom评级: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2%;JOA评分:术前平均7.9分(6~12分),术后第1个月平均14.1分(9~16分),第12个月平均15.7分(10~17分).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活动范围分别平均是:术前7.7°(5.8°~9.1°),术后1个月5.5°(3.9°~7.8°),术后12个月5.5°(4.0°~7.8°).末次随访未发现异位骨化、假体松动、脱落、下沉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维持颈椎近期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但远期疗效还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假体松动、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3个月,平均24.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1.9)分增至术后平均(14.4±1.9)分以及末次随访平均(16.1±0.7)分,术前与术后(t=-12.215,P=0.000)、术后与末次随访(t=-4.273,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12例患者随访时行颈椎屈伸位x线片检查,随访时间13—53月,平均24.2月,测量屈伸位X线片计算置换节段颈椎屈伸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术前平均7.1°±2.6°、术后平均6.9°±1.9°、末次随访平均6.5°±1.8°,术前与术后(t=0.700,P=0.395)、术后与末次随访(t=2.132,P=0.054)均无统计学差异。无一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随访时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早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缓解颈椎病神经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方法]对19例23个椎间盘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了随访.随诊时间8~76个月,平均29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其他4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5~52岁,平均40.5岁.单节段置换16例,双节段2例,3节段1例.[结果]术中或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JOA评分从平均8.6分增加到15.8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是4.68°(3.6°~6.1°);左右侧屈的活动范围是3.51°(2.5°~4.6°)、3.42°(2.6°~4.3°).CT和MRI随访表明2/23节段的假体偏移<1.5 mm.颈椎的生理弧度没有明显的丢失.置换节段假体周围没有骨化.[结论]19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最大的不同点是患者恢复快,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缺陷.但至少需要5年的长期随访来评价假体的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1~52岁,平均43岁。C3、4例,C4、5,2例,C5、68例,C4、61例,C3-61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2例,共置换16个椎间盘假体。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结果]术后随访最长28个月,平均10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和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6.4。。[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具有确切的稳定性和相应的活动度,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选择方式之一。早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含两个)置换6例,共28个节段;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影像学随访消失的生理弯曲、后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纠正.置换间隙高度与上下相邻间隙高度相等,颈椎过伸过屈位时置换间隙前高后高变化与相邻椎间隙一致,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人工间盘活动度良好,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非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同症合江腰椎间盘同症的疗效。方法:核计从1990.2至1998.2,住院患者中颈椎间估出症合交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同期颈椎间突出症3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89例,分别占15.41%和9.34%,优良率为80%。而且作者描述了该疾病的症状、体征、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同时介绍了牵引、推拿的注意事项。结论:非手术治疗(包括干扰素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17.
<正>2007年1月~2012年8月,我们对7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2~59岁。病程3个月~7年。临床表现:上肢麻木疼痛、肌力下降、精细活动障碍、Hoffmann征阳性、躯干束带感、行走时踩棉花感等。X线片示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变,过伸、过屈位  相似文献   

18.
新型钛合金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评估新型钛合金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特殊绕丝机制作新型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电镜观察假体表面结构并对假体力学性能、疲劳特性进行测试;将24个新鲜羊颈椎依次按C4/5完整标本、髓核摘除、假体置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处理后,给予2.5Nm载荷,分别测量其在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的位移,通过计算得出角度变化值,观察置换节段和相邻上下节段的运动范围(ROM)。结果:假体孔隙率为60%~80%,孔径大小90~500μm,弹性模量7MPa,疲劳试验(循环极限次数500×104次,极限载荷设置为200N)后未见假体断裂、高度降低。手术节段ROM测定显示,髓核摘除组各向ROM均显著大于完整组(P<0.05),ACDF组的各向ROM均显著小于完整组(P<0.05),而假体置换组各向ROM均与完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相邻上位节段,假体置换组各向ROM与完整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ACDF组ROM则大于完整组(P<0.05)。相邻下位节段,假体置换组前屈ROM与完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后伸ROM小于完整组(P<0.05),侧屈、扭转时ROM较完整组增加(P<0.05),但变化幅度小于ACDF组(P<0.05)。结论:钛合金金属橡胶人工颈椎间盘假体保留了手术节段活动度,置入后对相邻椎间节段活动度及力学影响小,理论上可以成为较好的颈椎间盘置换假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初期疗效。方法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1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置换,术后随访平均15.6个月。术后JOA评分由(10.3±2.1)分提高到(15.2±4.4)分,NDI评分由(42.30±10.15)%改善到(16.54±8.16)%,颈部疼痛VAS评分由(5.2±1.4)分改善到(1.6±0.7)分,上肢疼痛由(5.3±1.7)分改善到(1.7±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SF-36中物理评分从(34.2±5.1)%改善至(52.3±6.5)%,心理评分从(39.2±3.7)%改善至(55.3±4.6)%(P<0.05)。术后手术节段颈椎曲度由(7.1±2.4)°改善至(12.8±3.1)°(P<0.05),颈椎的整体曲度由前(15.7±5.3)°改善至(17.1±6.0)°(P>0.05);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初期临床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