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9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B组(16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A、B两组术前1周内、术后1周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Cobb角及取内固定前1周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量、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前1周与术后1周内差值)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后3个月与术后1周内差值)A组与B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远期效果A组优于B组。B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10、12个月复查时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率12.5%。A组未发生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伤椎内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促进椎体骨折的愈合,减少伤椎椎体高度、角度的丢失,降低了断钉、断棒的发生率,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辅助椎体内植骨对预防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及伤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伤椎内是否植骨分为伤椎内植骨组及未植骨组(各20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术后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观测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时间植骨组为15~30个月,平均22.3个月;未植骨组为12~30个月,平均19.6个月。两组术后均能有效纠正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4.1°±4.0°,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丢失(5.0±3.7)%,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丢失(1.29±1.9)mm;未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5.6°±3.2°,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丢失(5.7±4.5)%,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丢失(1.87±1.1)mm;两组矫正度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其椎骨缺损程度为(7.1±4.7)%,与未植骨组的(14.7±7.3)%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矫正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并能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内复位和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根伤惟体内撬拔复位和自体骨植骨结合骨折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9~65岁.半均41.2岁。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摄片检查。了解伤椎前缘向懂比手和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8~1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商度比分别为(47.76±13.47)%、(92.62±4.01)%和(88.62±4.38)%,矢状面Cobb角为(19.33±6.51)°、(5.23±1.61)°和(5.81±1.40)°。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伤占脊髓功能何所恢复.尤内固定断裂和冲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经骨折椎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体内复位植骨治疗胸腰维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疗效满意,能有效重建骨折的前中柱,弥补单纯后路复位和稳定性不足的缺点.预胁后期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对照组Cobb角、各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但不能有效地防止相邻节段的退变和后凸畸形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2):2027-2030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21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前CT检查测量椎管占位比,术前、术后、去除内固定前或末次随访时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并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4.7 d(1~13 d),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示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术前前柱平均压缩39.3%(19%~64%),术后即刻8.3%(1%~17%),手术矫正31%;末次随访前柱压缩14.6%(4%~20%),平均丢失6.3%。Cobb角术前平均18.7°(10°~29°),术后平均1.7°(-9°~6°),平均矫正17°,术后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4.6°(-8°~10°),丢失2.9°。平均随访18个月(10~34个月),椎体骨折愈合,无内固定失败,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后路短节段固定可恢复并有效维持矢状位序列,减少椎体矫正度的丢失及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疗效及伤椎融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1月~2012年3月,采用后路一侧椎弓根通道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骨折部位在T11~L3节段,其中T111例,T122例,L112例,L211例,L34例,均为单节段骨折;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评估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Cobb角、邻近椎间隙高度、术后矫正角及Frankel评级.[结果]随访15 ~23个月,平均18.6个月,2例患者术中减压时出现硬脊膜囊撕裂,术前19例患者有神经功能减退,术后16例完全恢复,无加重的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时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分别为(38.90±12.12)%、(11.73±8.08)%、(9.70±6.56)%,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及神经功能评级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1年的伤椎邻近椎间高度较术前变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伤椎Cobb角得到明显矫正,但术后1年较3个月伤椎Cobb角开始丢失,且与伤椎邻近椎间高度的丢失有关联(r=0.872,P<0.05).[结论]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损伤的神经功能,但术后伤椎Cobb角及邻近椎间高度却难以维持,融合治疗可增加伤椎的稳定性,减少伤椎Cobb角的丢失及邻近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伤椎植骨组30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单纯固定组26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变化。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0月,平均(15.8±3.7)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组内比较,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植骨组明显优于单纯固定组。两组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能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以及后凸畸形的复发加重,降低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自体骨椎体成形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后经伤椎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自体骨植入椎体成形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9例.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45例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级或1级以上恢复.术后末次随访测得椎体前、后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Cobb角有显著改善.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后经伤椎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自体骨植入椎体成形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可重建并维持脊柱稳定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6例采取椎管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12~32个月,平均20.5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患者.术后12个月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后路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既可重建脊柱稳定性,又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高度丢失,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后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和3D成像对经椎弓根伤椎植骨骨愈合的评估价值。方法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基础上经椎弓根伤椎成形椎体内植骨62例68椎,术后1—3年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做冠状面、矢状面等多平面和3D重建成像,以骨愈合、部分骨愈合、骨不愈合3种标准评估伤椎植骨后的骨愈合情况,与X线片的评估结果相比较。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末次随访CT扫描重建的62例68椎中57椎骨愈合,11椎部分骨愈合,无一椎发生骨不愈合,3D成像示伤椎形态恢复满意,皮质骨均骨性愈合,骨愈合率为89.7%。同期的x线片评估结果示伤椎均骨愈合,骨愈合率为100%。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和多平面及3D成像技术是评估脊柱骨折伤椎骨性愈合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The olecranon bone graft offer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ranial bone when autogenous material is preferred in the repair of moderate deficiencies of the nasal dorsum. The predictably thick cortex of the olecranon allow the crafting of a customized implant, and minimal donor site morbidity makes it a safe alternative to the cranial graf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内植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SVCF)的初步疗效.方法 对非植骨组(30例)和植骨组(19例)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病变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以及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无肺栓塞及神经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伤椎高度和Cobb角矫正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5年,平均3年2个月,骨水泥渗漏非植骨组5例,植骨组1例,邻近椎体再骨折非植骨组4例,植骨组1例.2组在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内植骨联合骨水泥强化在降低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上具有优势,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Since the nature of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he harvesting of bone from the tibia in children is not well documented in the literature, we undertook this stud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and nature of donor sit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he harvesting of large cortical strut grafts from the tibial diaphysi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价不同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的植骨融合方式。方法 2000年6月-2009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为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损伤节段T11~L2;均合并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在D级以下。将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分别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A组)、后外侧植骨(B组)及360°环形植骨(C组)3种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术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Frankel分级情况等的变化,评价不同植骨融合方式的疗效。结果 1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8个月。C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A、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Cobb角及矫正丢失度均显著大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骨性融合率及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00%、0,B组分别为78.6%、21.4%,C组分别为97.5%、0,B组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ODI及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能获得最佳的节段性骨性融合,是一种较优的骨性融合方式;后外侧植骨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内固定失效率高,不是一种适宜的植骨融合方式;360°环形植骨并未表现出最佳的骨性融合率,而且性价比低,可能并不是一种必需的植骨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Replacement of extensive local bone loss i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challeng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available to the surgeon to manage this problem, each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re is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harvesting of autogenous bone graft and limitations in the quantity of bone available. Alternatively allograf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d fracture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risk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a variety of synthetic bone graft substitutes has been developed with the aim to minimize these complications. The benefits of synthetic grafts include availability, sterility and reduced morbidity. The present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synthetic bone graft substitutes,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8.
骨粒植骨在胸腰椎CD系统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胸腰椎CD系统手术中切除骨可否代替其他方式获得的自体骨进行移植融合。方法 在86例胸腰椎CD系统手术中,利用切除骨对融合节段进行骨粒状植骨,通过放射学检查判定融合效果。结果 平均随访31个月(14-51个月),X线检查证实,86例中仅1例融合不良,融合率为98.8%。优49例,良27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为88%。结论 胸腰椎CD系统的手术中切除骨可替代其他方式获得的自体骨进行植骨融合,且操作简便,融合率高,避免因二次取骨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3~2007年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治疗进行回顾,总共随访到96例病例。28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68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结合单侧伤椎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其中38例植骨材料为人工骨,30例为自体髂骨植骨。按照美国脊柱创伤研究组提出的胸腰椎损伤严重性评分标准(thoraco lumbar injury severityscore,TLISS)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评分,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间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胸腰段后凸Cobb′s角,前后椎体高度比,应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8个月(12~20个月),所有骨折复位效果满意。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比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组高度丢失多,术后Cobb′s角的矫正能力差,应用人工骨与自体骨植骨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加伤椎固定重建了椎体的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稳定性,可有效的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可行性。方法对28例60岁以上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例L1骨折脱位患者和1例T12硬脊膜瘤患者行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观察手术前后症状、体征、X线片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以及手术后CT检查椎体间植骨面积。结果随访6~26个月。术前症状及体征均缓解,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均有明显恢复,脊柱融合率达96.1%。未发生植入骨的吸收、移位和沉陷。主要有手术中硬脊膜撕裂、神经根牵拉以及手术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是一种可行的椎体间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