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87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式.其中39例患者行椎板间开窗、椎管及侧隐窝潜形扩大术.48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进行评估,运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87例患者平均随访3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行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术前10A评分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4分(P<0.05).术前ODI评分平均61.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48.8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各项分值术后较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手术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主要目的,术前存在脊柱不稳、预计手术可能破坏脊柱稳定性等情况下,实施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张培基,陈大钧,温宪斌,柳枫,姜德昕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目前多采用广泛的全椎板切除,虽然减压效果很好,但术后影响腰椎的稳定性,特别是老年人,使不稳定的腰椎更加不稳定。为了避免术后腰椎不稳,我们从1989年10月到1992...  相似文献   

3.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65岁以上且获得2~6年随访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1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62例;年龄65~82岁,平均74.3岁.保留椎板上1/3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共58例;多节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术45例;采用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13例.结果 随访2~6年,平均3年11个月.JOA评分从术前(7.5±1.8)分改善至(14.0±1.3)分.94.2%的患者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腰腿痛明显缓解,行走距离明显增加.结论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积极控制并存内科疾病的基础上,依据个体情况采取有限化减压手术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术式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共收治9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后,根据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判定其腰椎退行性变发展的时期并并选择手术方式。其中椎板间开窗术(A组)11例,半椎板切除术(B组)44例,全椎板切除术(C组)29例,减压固定融合(D组)14例。结果随访6个月~8年,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四种手术方式的优良率分别为100%,97.8%,89.6%和85.6%。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的好坏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以腰椎退行性变的自然发展史为基础选择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减压手术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70岁以上且获得2~6年随访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6例,男49例,女57例;年龄70~82岁,平均76.3岁;病史4~10年,平均6.7年。42例并存1种内科疾病,55例并存两种或以上的内科疾病。均经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联合内科诊治并存的内科疾病。95例行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11例采用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22例次,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后好转。单纯减压组术后3周配戴腰围下床活动;内固定组术后3~5d下床活动。平均随访3年10个月,Oswestry评分从术前59.64±11.07分改善至16.81±7.36分。所有患者连续行走从术前不足15min改善到至少30min。95.2%患者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积极控制并存内科疾病的基础上,手术减压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95-1997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本组自2010年11月2012年2月手术治疗的62例65岁以上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42例采用单纯椎管扩大减压,20例采用减压植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652012年2月手术治疗的62例65岁以上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42例采用单纯椎管扩大减压,20例采用减压植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6585岁。临床症状有下腰痛(89%),间歇性跛行(100%)及神经症状(87%)等。[结果]平均随访17个月(1085岁。临床症状有下腰痛(89%),间歇性跛行(100%)及神经症状(87%)等。[结果]平均随访17个月(1024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平均VAS[1]评分8.64分,术后平均VAS评分3.34分(P<0.001)。采用Nakai评定标准,优38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无围术期死亡,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是解除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痛苦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本组采用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32例。术中无神经根、脊髓及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从临床疗效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标准,本组优19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为84.4%。结论腰椎滑脱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横突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满意,腰椎管减压、横突间融合和脊柱固定可以改善腰椎管狭窄临床症状,彻底减压以及获得术后植骨部位的骨性融合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4~72个月,术前与终末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优良率为81.3%,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结论复杂性腰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60~75岁,平均68.2岁。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5个月,平均12.9个月。结果患者术后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前、术后椎间隙前高无明显变化(P〉0.05),椎间隙后高较术前增加(P〈0.05)。固定节段上一椎体间活动度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短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属于后天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的一种类型 ,也是腰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而随着现在人均寿命的延长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越来越多。我国目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也逐渐趋向于以小开窗来达到减压的目的 ,以免术后出现不稳情况 ,但对于已经伴有退变性不稳的也开始进行融合手术 ,对伴有退变性脊柱畸形 (如侧凸 )的矫形则争论较多。1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一直采用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 ,长期随访观察 ,一些术后并发症如…  相似文献   

1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侧凸的手术治疗(附18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经推弓根螺钉系统及脊柱后外侧融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年-4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骨性融合率1年94.4%,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100%。结论 以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脊柱后外侧融合,可使脊柱侧凸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椎板有限切除椎管减压加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随访2年。13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消失(其中10例可承担家务劳动),3例明显减轻(其中1例长时间步行或劳动后感下肢麻木)。结论经肌间隙入路椎板有限切除椎管减压加椎体成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经彻底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彻底减压、经惟弓根内固定及椎体间融合治疗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所有患者腰痛伴臀部或下肢疼痛消失,跛行改善,下肢感觉16例恢复,7例部分恢复;鞍区麻木伴大小便失禁的患者3例,鞍区麻木恢复2例,不恢复1例,大小便失禁术后1年3例均逐步恢复。结论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彻底减压是手术关键,行椎弓根内固定术,可以稳定脊柱,同时作椎体间植骨融合,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4.
椎弓根螺钉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充分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结果随访10~23个月,平均14个月。JOA计算手术改善率为75%~91%(平均87%),X线复查34例全部达到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彻底减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360°植骨融合术确保了术后腰椎节段的稳定,两者结合为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手术方式治疗9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患者均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且治疗无效.应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标准和影像学指标变化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7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12~24个月).术前椎间隙高度(4.5 ±2.8) mm,术后(12.3 ±2.5)mm(P<0.05).术前腰椎前凸角(-31±11).,术后(-47±7).(P<0.05).术前JOA评分为(14.5±3.92)分,术后(24 ±2.65)分(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65%~100%,平均76%.结论 只要适应证得当,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和改善腰椎生理前凸,不需另外取骨,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后路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颗粒骨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4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行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颗粒状骨植骨治疗。结果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4~6个月后可见植骨灶骨融合征象,无复位丢失和螺钉断裂。患者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及功能评定结果:优22例,良24例,可2例,优良率96%。结论脊柱后路颗粒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科接受后路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41例)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共75例,采用Weishaup的分级标准评估小关节退变程度,记录术前腰腿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收集术中切除的一侧腰椎小关节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nent assay,ELISA)测定腰椎小关节退变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TNF-α各组测量均为阴性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IL-1β阳性率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组。IL-1β含量与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呈正比,随退变程度增加而升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中IL-1β阳性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IL-1β阴性患者,而腰椎间盘突出组内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软骨产生IL-1β增加;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68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个月。Cobb角术前12°~28°(15.9°±4.6°),末次随访3.6°~9.8°(5.2°±3.1°);腰椎前凸角术前1.2°~3.3°(1.9°±2.9°),末次随访-28.1°~4.6°(-23.6°±3.7°);冠状面躯干偏移术前8.2~13.7(10.8±5.2)mm,末次随访2.8~5.6(4.3±1.8)mm;矢状面躯干偏移术前10.2~15.6(12.6±3.7)mm,末次随访3.1~6(4.6±2.2)mm;ODI评分术前25.2~29.8(27.6±2.1)分,末次随访2.1~4.2(3.6±1.3)分。以上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末次随访时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冠状面Cobb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lumbarspinestenosisDLSS)的特点、椎弓根钉辅助下的后外侧融合手术要点及其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间5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椎管减压和椎弓根钉辅助下的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手术结果通过问卷式调查由患者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分为:腰痛、腿痛、日常活动水平、是否服用止痛药物四个方面进行。结果59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22.5个月,8例患者1年后失访。其中治疗效果优21例(35.6%),良32例(54.2%),可4例(6.8%),差2例(3.4%)。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FBSS(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ASD(AdjacentSegmentDisease)、椎弓根钉断裂等。结论DLSS包括多部位狭窄性病理改变,术中减压应当按照一定的步骤全面减压。椎弓根钉辅助后外侧融合可以提供腰椎即刻稳定,提高了远期融合率,使得滑脱椎体复位并保持椎间高度,减少椎管狭窄的进展和再发,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