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航天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严重影响航天员返回地面的适应能力。中医的整体理论适合航天医学问题研究。准确认识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病因病机,能做到辨证论治,做好针对性干预。综合分析了航天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总结得出航天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重力变化、节律变化、性别差异、航天器特殊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等6个方面,中医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调整适应能力下降,以及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和血供动力不足。同时综述了中医对抗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措施的研究进展,对中医药及针灸在防治航天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航天后立位耐力降低普遍存在,其机理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血容量减少是航天后立位耐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对抗航天后一耐力降低的措施均与血容量有关。微重力(μG)和模拟μG时研究表明:μG与现有模拟μG模型时人体生理学变化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低压区循环和体液、电解质代谢。细胞外体液主要受心肺反射和适当的模拟μG模型研究低压区循环、心肺反射变化的时间过程,对认为立位耐力降低机理和制定更有效的对抗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空间站驻留期间,人体生理机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机体最终会适应这种失重环境。但是流体静压消失使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并且心血管系统处于一种低动力状态,重力消失导致的骨丢失和肌肉萎缩将持续进行。在航天任务结束后返回地面的过程中,航天员会再次受到着陆冲击过载的作用,此时机体尚未完成对重力的再适应过程,因此其耐受性会比航天飞行前有所降低。但到目前为止,其降低的程度还不完全清楚。本文在总结飞船着陆冲击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人体着陆冲击耐力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长期空间站驻留机体的变化对着陆冲击耐力的影响,并借鉴NASA3001标准,分析了长期空间站驻留后航天员着陆冲击耐力下降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人体正常动脉血压的维持依赖于心功能正常。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心脏动力学参数是检测的重点之一。虽然航天中有关心脏动力学参数的报道不尽一致,但一般都观察到航天后立位应激时心脏动力学参数有较大变化,立位耐力降低的机理尚不清楚,心脏动力学变化对立位耐力的影响也有待探讨。本文对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有关心脏动力学的变化及变化机理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失重或模拟失重对人体交感肾上腺活动的影响杨玉华高淳航天时航天员的体液头向转移,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心血管功能失调是航天员返回地面时超重耐力和立位耐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失重时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一直是航天...  相似文献   

6.
航天飞行引起的航天员有氧运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了在轨及返回后航天员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有氧运动能力降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利用功率车或跑台进行耐力性锻炼。现有的锻炼方案还不能完全防止长期飞行导致的有氧运动能力下降,迫切需要对现有防护方案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对有氧运动能力的防护。本文回顾了耐力性锻炼方案在航天中的应用,对高强度间歇性锻炼方案在航天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前庭系统适应性变化对心血管调节和立位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空间飞行初期人体感受到的空间适应综合征,主要由前庭传入的改变和体液头向分布引起,这种适应性的逆向变化同样发生在人体由微重力返回正常1G重力时,造成航天员返回后出现步态不稳及立位耐力下降。动物模型的证据和人体实验的部分数据表明,前庭系统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心血管调节,其中耳石感受器的传入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心血管调节异常引起的立位耐力下降是载人航天的重要医学问题。在心血管功能和立位耐力下降过程中前庭系统功能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航天医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预测航天员在长期飞行最后阶段时的加速度耐力。一些资料证明,短期飞行后人的加速度耐力下降1~2G,并引起明显的窦性心动过速和呼吸加快。但是,未见报导长期飞行后的结果,也不知它和模拟失重后加速度耐力之间的关系。该实验观察了参加125、237、241、366天飞行  相似文献   

9.
航天飞行中体液头向分布引起的血浆容量减少是航天员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重要诱因,在返回地球前进行口服补液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航天飞行任务中的一项标准执行程序。通过回顾国外航天飞行后航天员体液与血浆容量变化情况,综述了美俄在轨飞行返回前口服补液方案及研究进展,比较了美俄方案的异同。美俄均采用等渗或接近等渗盐溶液,按乘员体重计算口服补液量。俄罗斯方案主要针对长期任务,航天员乘联盟飞船返回,用于对抗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美国方案主要针对短期任务,航天员乘航天飞机返回,除用于对抗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外,同时防止再入期间+Gz加速度导致航天员意识丧失进而影响操作。针对国内外长期航天飞行任务返回阶段特点,对在轨口服补液饮品配置和执行方案进行分析,并利用地面试用实验初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人体动脉血压(BP)是4大生命体征之一,动脉血压某种程度上可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动脉血压总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血管参数。虽然航天中有关血压的报道不尽一致,航天后立位应激时低血压普遍存在,航天后立位耐力降低的机理实质上是航天后立位低血压的机理。本文对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有关动脉血压的报道和航天后立位低血压的机理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许玉军  赵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688-1691
目的 研究结肠憩室在塞舌尔的发病特点,并与中国结肠憩室发病特点进行比较.方法 对69例塞舌尔结肠憩室患者,19例中国结肠憩室患者从发病年龄、发病部位、临床症状、性别、体重、憩室数目、憩室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塞舌尔69例患者中,憩室位于右半结肠6例,左半结肠47例,全结肠16例;单发憩室0例,多发憩室69例.中国19例患者中,憩室位于右半结肠12例,左半结肠4例,全结肠3例;单发憩室16例,多发憩室3例.结论 结肠憩室在发病部位、憩室数目及性别方面于两个国家有很大差异性,在年龄、临床症状及憩室大小方面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囊状膨胀型骨转移瘤X线诊断(附3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囊状膨胀型骨转移瘤临床X线特点。方法报告35例囊状膨胀型骨转移瘤,从临床X线上作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男21例,女14例。年龄35~70岁,平均52岁。结果发现原发瘤后1~10年发现骨转移29例,先发现骨转移瘤5例,始终未找到原发瘤1例。原发瘤为鼻咽癌10例,肺癌9例,肾癌5例,乳腺癌4例,甲状腺癌3例,肝癌、前列腺癌、食管癌及原发瘤不明各1例。病灶在四肢长管骨20例,肋骨4例,骨盆4例,椎体2例,肩胛骨2例,颅骨、锁骨及掌骨各1例。骨质呈囊状破坏16例,膨胀性破坏9例,囊状伴膨胀性改变10例。病灶边缘清楚27例,边缘不清楚8例。骨皮质突破,并形成软组织肿块7例,边缘有硬化11例,病灶内有网格状骨嵴影及散在小斑点状钙化影6例。结论囊状膨胀型骨转移瘤的原发瘤发生骨转移时间取决于原发瘤细胞分化程度与发展快慢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胫骨端不同固定方法采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骨道增宽情况。材料和方法:我所2005年3月到12月的64名患者(65例膝关节)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为移植物,根据胫骨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门形钉组(36例),联合固定组(可吸收挤压螺钉+门形钉,14例),Intrafix组(Intrafix固定螺钉,15例),术后平均15.8个月(11~20个月)随访时拍X线片进行骨道测量,股骨端测量骨道关节入口处直径,胫骨端分别测量胫骨骨道关节线水平(T1)、骨道中点部位(T2),及骨道胫骨皮质出口处(T3),取胫骨骨道最宽处作为衡量骨道增宽的标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形钉组、联合固定组和Intrafix组三组股骨骨道增宽发生率,正位分别为97.22%、92.86%、93.33%,侧位为94.44%、85.71%、93.33%,胫骨骨道增宽发生率,正位为91.67%、92.86%、93.33%,侧位为91.67%、92.86%、100%。各组股骨、胫骨骨道增宽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别。门形钉组、联合固定组和Intrafix组三组骨道增宽程度,股骨正位分别为55.71%、47.60%、56.40,侧位为55.52%、53.00%、51.30%;胫骨正位为47.14%、52.60%、66.20%,侧位为51.85%、63.50%、72.50%。胫骨骨道形状以O型(正位片)及V型(侧位片)最常见。Intrafix组术后随访时胫骨骨道关节入口处骨道扩大不明显,和术后即刻相比此处直径正位片上无明显差别,侧位片上仅1例骨道扩大超过2mm。结论:术后随访时门形钉组、联合固定组和Intrafix组三组骨道增宽发生率无明显差别。Intrafix组胫骨骨道关节入口处增宽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冷应激游泳和冷适应游泳对大鼠心肌和脑自由基代谢、ATP酶活性和钙离子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运动。冷应激游泳组前5周不运动,第6周末进行3天适应性游泳,每天1次,水温30℃,时间15 min。第7周在8℃水温中游泳1次,时间8 min,运动后即刻处死。冷适应游泳组适应性游泳3天,每天1次,水温30℃,时间15 min。之后进入正式训练:每天1次,起始水温30℃,时间40 min,从第2天起每天水温下降2℃,时间缩短3 min,每周训练6天,持续2周;从第3周起水温和时间保持在10℃、5 min,持续4周;第7周在8℃水温中游泳1次,时间8 min,运动后即刻处死。取材检测心肌和脑组织MDA含量、SOD活性、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和Ca2+含量。各组大鼠每周称重1次。结果:冷适应游泳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和冷应激组显著降低。冷应激游泳组大鼠心肌和脑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SOD、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心肌组织Ca2+含量升高,脑组织Ca2+含量显著升高。冷适应游泳组大鼠心肌和脑组织MDA含量较冷应激游泳组显著下降,SOD、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显著升高,心肌、脑组织Ca2+含量下降。结论:冷适应游泳有减重效果,能明显降低心肌和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其抗氧化系统能力,改善ATP酶活性,维持心肌和脑的正常钙含量。  相似文献   

15.
胸部支气管囊肿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囊肿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肺内25例,纵隔内11例,心包腔内1例,胸壁皮下1例。单发囊肿28例,多发囊肿10例。软组织密度囊肿16例,含气囊肿5例,含液囊肿11例,含气液面囊肿6例。囊肿合并出血5例,合并感染8例,合并肺大泡3例,合并支气管扩张3例,囊肿周围伴发局限性肺气肿4例,伴发炎症3例,伴发结核1例。多发囊肿以含气囊肿多见,且多发囊肿及软组织密度囊肿病程症状较长。结论CT增强对支气管囊肿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正确认识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对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异位支气管囊肿缺乏临床CT特征性,依赖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大鼠模拟晕船适应过程中血浆、脑、肾和肝中铁锌的变化。方法 动物通过模拟晕船刺激,利用异食癖观察动物晕船表现,筛选出晕船易感大鼠36只,再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与模拟晕船组(n=24),模拟晕船组大鼠用模拟晕船装置变速刺激3 h/d,分别于模拟晕船刺激后第1、3、7、21天断头处死,取血浆和内脏,采用原子吸收火焰法检测铁锌的含量。结果 血浆和脑中铁含量晕船发生后均下降,尤其是晕船刺激第1天显著低于对照组,脑中锌含量在晕船刺激第1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晕船刚开始时大鼠血浆中铁及脑中铁锌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与眩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眩晕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联系。方法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10例,反复发作性眩晕7例,其中4例眩晕为惟一或主要临床症状,手术解除狭窄后症状消失或减轻。17例均首先行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DUS),然后行颈部血管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头部CT或MRI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头部血管MRA,5例行DSA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价颅内动脉及Willis环。结果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3例,同侧多发性脑梗死2例,两侧多发梗死灶3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狭窄侧后交通动脉(PCOA)未见显示5例,显示细小1例。反复发作性眩晕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2例,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4例。狭窄侧PCOA显示2例,PCOA粗大1例;狭窄侧未显示PCOA,而大脑后动脉增粗1例。结论对以眩晕为惟一或主要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者,应重视同时行头部血管MRA以评价Willis环及颅内动脉,并测量流速,适时解除颈动脉狭窄有利于消除或减轻此类病人的眩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中补充褪黑激素 (Melatonin ,MT)对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为选用MT作为抗氧化剂或体能恢复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雄性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 ,采用递增负荷耐力训练及一次性力竭运动建立模型。分别测定肾脏还原型谷胱甘肽 (ReducedGlutathione ,GSH)含量 ,肝脏、骨骼肌与肾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 (Peroxi dase ,POD)、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 (TotalAnti -oxidationCapability ,T -AOC)与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结果 :安静状态下 ,服用MT可显著提高肾脏GSH含量与SOD活性、肾与肝T -AOC及肝POD与CAT活性 (P <0 . 0 5~ 0 . 0 1 ) ,显著降低骨骼肌、肝与肾MDA含量 (P <0. 0 1 ) ,但明显抑制骨骼肌CAT活性 (P <0 . 0 1 ) ,对其余指标无显著影响。力竭运动后即刻 ,补充MT组大鼠骨骼肌、肾与肝T -AOC、肾与肝POD活性、骨骼肌MDA含量与肾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 0 5~ 0 . 0 1 ) ,而肾与肝SOD活性、肾CAT活性与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 0 5~ 0 . 0 1 ) ,两组间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2 4h恢复后 ,服用MT组大鼠骨骼肌、肾与肝SOD与POD活性、骨骼肌与肾CAT活性、肾T -AOC活性与GSH含量均显  相似文献   

19.
高频超声对诊断婴幼儿早期佝偻病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婴幼儿早期佝偻病的声像图特征,评估高频超声对婴幼儿早期佝偻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临床检查确诊为佝偻病的婴幼儿123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修订标准),同时选取30例经临床诊断为正常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探头检查右侧尺、桡骨远主右侧第4前肋干骺端。结果 高频探头可清晰显示尺、桡骨远端及肋骨干骺端各部位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骨膜与软骨膜衔接处分别可见断裂、骨皮延伸及骨皮翘起等征像。骨皮延伸的发生率在尺骨为4.9%(6例),在桡骨为2.4%(3例),在肋骨为18.7%(23例)。x^2检验结果示,骨皮延伸和骨皮翘起在肋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尺、桡骨(P值均<0.01)。临时钙化带边缘钙化不全者,尺骨119例(96.75%),桡骨84例(68.29%);临时钙化带内部钙化不全者,桡骨74例(60.16%),尺骨52例(42.28%);发生率经Ridit分析,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值均<0.01)。结论 高频超声可显示婴幼儿早期佝偻病的各种征象,有助于评估婴幼儿缺钙的状态及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200例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其被临床或者手术判定为输尿管结石,所有入选的患者行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并采用不同图像后处理:多平面重组法、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表面成像。 结果在入选的200例患者中,结石最小的直径为1.5mm,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的有70例,位于下段的有83例,位于中段的有35例,位于输尿管上中下段的有12例。同时还发现合并输尿管畸形的患者。其中,合并肾囊肿的有100例,输尿管囊肿的有5例,膀胱憩室的4例,合并肾结石的有30例,合并膀胱结石的有10例,合并输尿管及肾积脓的2例,肾盂及输尿管畸形的有20例。 结论64排容积CT对于输尿管结石的定位、大小、形态、数量及其周围情况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可显示泌尿系统是否合并畸形及肾结石、膀胱结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