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 对286株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揭示其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VITEK-32和ATB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2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菌株,用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三种酶表型的确证。结果 2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17.8%(511286),其中,金属酶的检出率为8.7%(25/286),ESBLs的检出率为5.2%(151286),AmpC酶的检出率为3.8%(111286),金属酶+AmpC酶的检出率为0.7%。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比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严重,产酶菌对第3、第4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50%,结论 产生AmpC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加强对3种β-内酰胺酶的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播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探索其耐药机制。方法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MIC,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药物的MIC值均较高,最高的是特治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MIC90达到256μg/ml,其次为舒谱深(头孢哌酮/舒巴坦)达128μg/ml,泰能即亚胺培南达32μg/ml,最低的是美罗培南和帕珠沙星,分别达16μg/ml。PCR检测67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有21株产酶,产酶率为27·3%。产酶株与不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产ESBL酶并不是其主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3.
SHV、TEM基因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及基因型别,并寻求一种适合临床使用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方法。方法 使用PCR法和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检测20株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ESBLs。结果 PCR法共检测出15株TEM型ESBLs,其中1株同时携带有SHV基因组。用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未检出ESBLs。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株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多为TEM型,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不适用于铜绿假单胞菌ESBLs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为临床上常见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中最主要病原菌之一,也是造成肺部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常引起伤口感染、烧伤后感染、化脓性中耳炎、菌血症、褥疮、脓肿等的感染。由于该菌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对本院临床分离的114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ESBLs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以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流行情况,以及产酶菌的耐药谱,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筛选出来自广州4家三甲医院2005~2007年耐亚胺培南和(或)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糖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MIC值,PCR技术检测编码金属酶的IMP、VIM、GIM-1和SPM-1共4种基因型.结果 144株受试菌中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26株,其中扩增IMP型阳性25株,VIM型阳性1株.未检测出GIM-1和SPM-1型金属酶.产金属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且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P<0.001).结论 本地区中分离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以IMP型为主,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且呈水平传播趋势,应加强对产酶株的临床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6.
董方 《北京医学》2006,28(12):745-747
铜绿假单胞菌(PA)具有天然的和后天获得的耐药性,常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1],耐药机制复杂.新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PA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迄今已发现340多种β内酰胺酶[2].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不仅是通过水解反应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且染色体介导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可以垂直传播给子代;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耐药性能通过转化、传导、结合、传递等不同方式,在同种或不同种属间水平传播.这是院内感染耐药PA菌株逐渐增多、耐药程度逐渐增强并难以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PA可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主要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和金属酶β内酰胺酶(MBL)三大类.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外膜通透性降低,外膜蛋白D2缺失,外膜存在独特的药物主动泵出系统、β-内酰胺酶的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以及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本文就其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方面的国内外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检测临床分离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的基因型及基因的转移机制,为监控产酶菌株的流行及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E-test筛选对亚胺培南或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PCR扩增耐药基因imp、vim、spm和gim。接合试验检测质粒型耐药基因。结果:75株耐亚胺培南和/或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中21株E-test阳性,PCR检测imp基因阳性菌株11株,vim基因阳性菌株3株,spm基因可疑阳性菌株4株,3株经E-test试验阳性而用特异引物PCR扩增金属酶基因为阴性。接合试验未获得接合子。结论:我院和新疆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所产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IMP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用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对两年中分离的238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用K-B法对13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共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71株,检出率2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强,耐药谱扩大,全部为多重耐药菌.结论细菌一旦获得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能力,不但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而且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合理、谨慎使用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可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流行现状及其编码基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增效法对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进行确证并用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结果 38例表型确证实验阳性,36例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占23.1%.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多携带有产金属酶的编码基因,且携带有产金属酶编码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1.
卢亚林  万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365-3366
目的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对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从临床不同感染部位标本中分离到的9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敏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的11种抗生素耐5种以上的有36株,占38.7%,其中β-内酰胺酶阳性的30株,占32.4%.β-内酰胺酶阴性的有6株,占6.2%。结论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加严重,目前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可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所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 用改良三相水解实验检测药敏试验筛选出的3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然后对产酶菌株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判断产酶情况. 结果 30株细菌均未检测到金属酶;26株细菌产β内酰胺酶,其中2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同时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酶率为86.7%. 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持续高产AmpC酶为主;改良三相水解实验能消除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过度表达和产酶等因素干扰,从而准确、有效地检测出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携带的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基因类型及其耐药情况。方法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43株临床分离的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BLs相关基因(IMP-1、VIM、SIM、SPM)。结果 43株PA中检测出MBLs基因阳性30株,阳性率达69.8%。其中VIM阳性14株,占32.6%;IMP-1阳性2株,占4.7%;SPM阳性4株,占9.3%;SIM阳性20株,占46.5%。结论 PA多携带MBLs基因,以VIM、SIM为主。  相似文献   

14.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所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用改良三相水解实验检测药敏试验筛选出的3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然后对产酶菌株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判断产酶情况。结果30株细菌均未检测到金属酶;26株细菌产β内酰胺酶,其中2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同时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酶率为86.7%。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持续高产AmpC酶为主;改良三相水解实验能消除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过度表达和产酶等因素干扰,从而准确、有效地检测出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以及产金属酶情况。方法 采用K-B法检测3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采用IPM+EDTA与CAZ+EDTA抑菌环直径之差大于或等于5mm,判断是否产金属酶。结果 356株铜绿假单胞菌有86株对IPM耐药,有155株对CAZ耐药,有82株同时对CAZ与IPM耐药,从中共检测出16株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对大多数抗生素形成耐药。结论 金属酶对氨曲南和多粘菌素B稳定,可作为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治疗的首选,并密切监视产金属酶菌株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杰  周建英  俞云松 《浙江医学》2005,27(11):818-821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27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的类型.方法采用K-B法测定美罗培南等15种抗菌药物对2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三维试验、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为66.7%,其它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55.6%)、头孢吡肟(51.9%),美罗培南敏感率为29.6%.三维试验结果表明,12株产碳青霉烯酶中金属酶2株;单产AmpC酶3株.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筛选金属酶2株阳性,与三维试验结果相符.根据参考文献设计VIM-2特异性引物,PCR反应结果阳性,经克隆测序证实VIM-2型金属酶.结论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产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郑州市2家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特征及其与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郑州市2家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51株非克隆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筛选出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PCR)对51株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的危险因素。结果5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产ESBLs菌株22株,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43. 1%。51株铜绿假单胞菌ERICPCR同源性分析显示I型29株,Ⅱ型17株,Ⅲ型5株。单因素分析显示,内科来源的菌株中产ESBLs阳性菌株所占比例(59. 2%)显著高于ICU来源的菌株(20. 0%)(P <0. 05),ERIC-PCR分型I型菌株产ESBLs阳性率(55. 2%)显著高于Ⅱ型菌株(23. 5%)及Ⅱ、Ⅲ型菌株之和(27. 3%)(P <0. 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ERIC-PCR分型I型、内科来源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郑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内科多见,性别分布上以男性患者为主,同源性分析以Ⅰ型和Ⅱ型为主,内科来源及ERIC-PCR分型Ⅰ型菌株是郑州地区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产生ESBL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功株的耐药性与产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对分离出的细菌采用API 20NE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用内汤稀释法检测高突变菌株,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高突变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筛选金属酶.结果:在1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5株突变频率超过参考菌株20倍以上,占37.5%.高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接近或超过60.0%.45株高突变菌株中有18株(40.0%)产ESBLs,25株(55.6%)产AmpC酶,6株(13.3%)产金属酶.结论:高突变性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产ESBLs,AmpC酶和金属酶是其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iofilm,BF)中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产生率,并观察其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在硅胶膜上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体外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BF进行鉴定.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等电聚焦电泳测定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结果50株铜绿假单胞菌BF中AmpC酶的产生率为82.o%(41/50),ESBL的产生率为16.0%(8/50),AmpC酶和ESBLs均阳性的占10.0%(5/50),AmpC酶和ESBL均阴性的占12.0%(6/50).浮游组中AmpC酶的产生率为60.0%(30/50),ESBLs的产生率为14.0%(7/50),AmpC酶和ESBL均阳性的占8.0%(4/50),AmpC酶和ESBLs均阴性的占34.0%(17/50).结论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其中β-内酰胺酶的产生,尤其是AmpC酶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β-内酰胺酶基因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两家医院2012-2013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设计合成β-内酰胺酶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 2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亚胺培南32.17%,美罗培南34.78%,头孢他啶24.35%、头孢吡肟35.65%、庆大霉素51.30%、阿米卡星35.65%、环丙沙星32.17%、左旋氧氟沙星37.39%、氨曲南48.70%、哌拉西林35.65%、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2.17%,多重耐药菌占34.78%(80/230);8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PER-1引物扩增阳性25株(31.25%),PSE-1阳性24株(30%),TEM-1阳性12株(15%),OXA-10阳性8株(10%),OXA-1阳性2株(2.5%),另各有2株分别扩出VIM-2和IMP-9基因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严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PER-1、PSE-1、TEM-1和OXA-10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