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应用注射用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1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应用纤溶酶静滴,对照组应用脉络宁静滴,通过比较评价纤溶酶的临床疗效。结果: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症状、体征和超声检查再通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 ,探讨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以 74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 74例L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BPC)、血小板聚集率 (PAgT)、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分子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 ;抗凝血酶III活性 (AT -IIIA)、蛋白C活性 (PC)、总蛋白S含量 (PS) ;纤溶酶原 (PI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 -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LDVT患者的PAgT、GMP - 14 0分子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PT、TT、APTT、AT -IIIA、PC、PS、PIg活性、tPA -A水平均明显降低 ;而Fg、VWF及PAI- 1含量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均P <0 .0 0 1)。结论 :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联合指导LD VT的防治 ,以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4.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探索应用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 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23条患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经患肢静脉给予rt—PA,总量100mg。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结果 20例患者23条患肢症状、体征全部缓解,出现出血并发症3例(15%)。结论 通过20例共23条患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观察,rt—PA对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纤溶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纤溶酶组给予纤溶酶300 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 d。尿激酶组给予尿激酶25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用7 d。两组的其他常规治疗(包括口服迈之灵、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均相同。治疗期间测定纤维蛋白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评判安全性,作下肢静脉造影或多普勒检查疗效。结果:纤溶酶组与尿激酶组疗效分别为86.7%,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无严重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纤溶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是治疗D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了30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TAFI的活性及抗原。结果:DVT组TAFI的活性及抗原[TFAIAct(58.69±15.24)μg/ml,TAFI Ag(123.45±25.64)%]均较对照组[TAFI Act(30.15±9.36)μg/ml,TAFI Ag(69.35±24.13)%]显著增高(P〈0.01)。结论:TAFI具有抑制纤溶的作用,可能与DVT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创伤性深静脉血栓(TDVT)形成过程中纤溶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TDVT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两组:高峰期血栓形成组(B组)、高峰期血栓不形成组(C组),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各组大鼠总RNA,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的表达,并分析纤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演化过程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多个基因呈差异表达.共找到与促纤-抗纤相关基因65个,其中已知功能基因42个(促纤13个,抗纤29个);未知基因23个,包括可能与促纤相关基因8个,可能与抗纤相关基因15个.serpine1、plat、plau、plaur等关键基因在该过程中呈差异表达.结论 在TDVT形成中,纤溶相关基因与血栓生物学状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DVT)对病人是一种威胁,如果栓子很大,造成慢性静脉机能不全。如果栓子从静脉壁脱落游走到肺部,将发生致命的肺栓塞。如何预防DVT,必须熟悉其病因、症状和体征,诊断性试验,抗凝治疗以及合理的护理措施。 (一)栓子游走的危险性静脉血栓大多数在下肢形成,通常发生在小腿部,约15%向上游走,当越过腘窝平面后有肺栓塞的危险。一旦股静脉或髂静脉形成血栓,危险性更大。不游走的栓子逐渐消退,静脉再次通畅,但是该处的静脉瓣被损坏,导致静脉功能不全,表现腿痛,肿胀、皮肤色泽改变, 相似文献
9.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介绍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2周后阻塞血管均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护理措施是:用药前心理护理,包括患者病情的安慰解释工作、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配合治疗;用药时,注意担液局部温水湿敷,扭液针头要粗,前50mgrt-PA滴速要快;用药后主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以及全身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密切观察呼吸系统症状;治疗中,抬高患肢20~30°,患肢不可过热、过冷。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纤溶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纤溶系统的异常。方法 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测定93例患者血浆一系列纤溶指标。结果 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活性(PLG)、a2抗纤溶酶活性(a2-PI)、纤溶酶原派激活抑制物活性(PAI)水平降低;缓解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AL患者存在纤溶系统的激活,部分指标与AL分型、出血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探讨其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法国STAGO公司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0例LDVT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蛋白C、蛋白S、AT-Ⅲ、D-D值。结果LDVT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组AT-Ⅲ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VT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D-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DVT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显著低于治疗后组(P<0.05)。LDVT患者治疗后组蛋白C、蛋白S、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VT患者血浆蛋白C、蛋白S呈消耗性降低,经治疗可逐渐恢复正常。AT-Ⅲ与LDVT患者血栓形成无关。蛋白C、蛋白S、D-D是LDVT患者诊断与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作者对42例股骨粗隆间、股骨颈骨折病人加压超声检测股、腘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了前瞻性研究。40例完成了此项研究。平均年龄81.6岁。共做112次超声检查,并经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12.5%,诊断精确率为97%,敏感性100%,特异性97%。加压超声诊断的依据:当对静脉表面皮肤加压使局部形成一定凹陷时,足以使 相似文献
16.
17.
对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给予预防性护理及心理、饮食、溶栓护理,同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治愈18例,好转16例,1例因并发肺栓塞死亡。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临床应用玄参、麦冬、当归、红花等组成的活血Ⅰ号方能预防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活血Ⅰ号作用机制,观察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纤溶系统功能和静脉内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下腔静脉的方法制备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活血Ⅰ号,阳性对照药为脉络舒通颗粒,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并设立不结扎静脉的假手术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深静脉血栓湿质量、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和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水平的变化;电镜下观察大鼠结扎后下腔静脉内皮细胞形态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对照组相比,活血Ⅰ号各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栓湿质量(P<0.05或P<0.01),升高大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的含量(P<0.05,P<0.01);高剂量组于造模后1,3,6 d,中剂量组于造模后3,6 d,低剂量组于造模后3 d,均可降低大鼠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的水平(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于造模第1,3天粗面内质网明显,线粒体呈凝聚态;第6天,胶原纤维开始增多.提示活血Ⅰ号能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其作用机制与通过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活性,抑制纤溶酶原活化剂的分泌及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张来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93,(5)
作者应用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t-PA),对3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行血栓溶解治疗,测定用药前后血中纤维蛋白溶酶-α_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二聚体(FDP-D),研究这些指标与治疗的实际意义。急性PTE 确诊后,首次予以肝素5,000u 静脉内给药,以后250~300u/kg/日持续用药。经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和肺血流闪烁扫描后给予t-PA 治疗。将t-PA1,50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每日一次,每次1小时内输入,连续治疗3天。使用t-PA 前后和用药7天后采血作分子标记物测定,并作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