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比较60例ST抬高型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抬高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结果∑STE回降≥50%的患者较∑STE回降〈50%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CK峰值低,左心功能及预后好。结论AMI早期溶栓后心电图ST段变化可较准确地反映心,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曾懿 《北方药学》2016,(1):10-1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探究对象,观察患者在不同发病时间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2例患者经溶栓治疗,40例冠脉再通,再通率为76.9%,其中发病时间为3h内冠脉再通率为86.7%(13/15),发病时间在3~6h冠脉再通率为75%(12/16),发病时间在6~12h冠脉再通率为71.4%(15/21);共11例发生出血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3例、皮下出血2例和牙龈出血6例。其中发病时间为3h内出血发生率为6.7%(1/15),发病时间在3~6h出血发生率为18.8%(3/16),发病时间在6~12h出血发生率为33.3%(7/21)。结论:早期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首发98例患者按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ST段无再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梗死后心绞痛及并存疾病等。结果:两组伴发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及吸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部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分级、梗死后心绞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短暂的ST段再抬高可作为心肌再灌注成功的一种临床表现,对患者近期预后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栓体舒)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6h以内患者,分别给予栓体舒或尿激酶,观察主要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共入组60例患者,栓体舒溶栓患者30例,尿激酶溶栓患者30例,溶栓后栓体舒血管再通率(24/30,80%)与尿激酶(18/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栓体舒组发热发生率3.3%,低血压发生率6.7%,出血发生率3.3%均为消化道出血,经治疗而愈;尿激酶组发热伴皮疹6.7%,低血压3.3%,消化道出血6.7%,二组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二组的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栓体舒溶栓治疗较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过敏反应及出血发生率低,程度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5.
治疗心肌梗死(AMI)的首要目标是尽快给予再灌注治疗,而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与发病到溶栓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即溶栓越早,溶栓挽救的心肌就越多,患者从溶栓的获益也越多,所以尽量缩短发病至入院和入院至溶栓开始的时间,而静脉溶栓治疗简便易行,目前是基层医院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即所有在症状发作后12h内就诊的有ST段抬高的患者,若无禁忌证均考虑溶栓,发病虽〉12h,但仍有进行性胸痛和ST段抬高也考虑溶栓,而溶栓前的准备工作争分夺秒是保证AMI溶栓的快速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2 h以内给予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492)150万U+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滴入。结果本组入选66例患者中,溶栓成功者53例,成功率为80.3%;溶栓未通者13例。溶栓成功者于2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均回落〉50%;胸痛明显缓解或者基本消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出现前移,于14 h内提前出现;患者于2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结论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闭塞血管再通率高,临床效果好,在基层医院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的疗效。方法112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年龄35~55岁,B组年龄56~75岁,各组按发病距溶栓时间≤3、3~6、6~12h,再通率比较。结果尿激酶溶栓再通率≤3h为84.2%~88.2%、3~6h为83.3%~86.9%、6~12h为60.0%~62.5%,6~12h与前两者比较,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不同年龄组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再通率高,溶栓再通率与时间密切相关,距发病6h以内为溶栓最佳时间,溶栓再通率与年龄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罗玉芬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63-116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静脉溶栓治疗的1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同时间溶栓成功的几率。结果:2h内溶栓成功39例(88.64%),2-6h溶栓成功49例(62.82%),6-12h溶栓成功15例(53.57%),〉12h溶栓成功4例(40.00%)。冠状动脉再通共107例,再通率为66.88%。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力争在发病后6h小时内进行。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病急性发病的临床表现,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因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临床类型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及无ST段抬高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后两者常被称为无ST段抬高ACS。ST段抬高AMI约80%~90%最终演变为Q波性AMI,无ST段抬高AMI中约80%演变为非Q波性AMI。ST段抬高AMI1.溶栓治疗在无条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医院,溶栓治疗仍是首选治疗,在AMI发病3小时内行溶栓治疗,其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高,死亡率明显降低,其临床疗效与直接介入治疗相当。因此发病在3个小时内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不同时段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STEMI患者,将患者依据给予溶栓距STEMI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小于6h溶栓组与大于6h溶栓组。其中,小于6h溶栓组39例,大于6h溶栓组23例,均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再通率与4周内心力衰竭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出血、死亡率。结果:小于6h溶栓组的溶栓再通率、4周内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与大于6h溶栓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出血、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给予STE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再通率,挽救更多的心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3患者随机分成r-SK组48例和UK组45例,均给常规治疗,r-SK组,r-SK150万单位+5%葡萄糖100mL;UK组,UK150万单位+5%葡萄糖100mL,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及5周病死率。结果r-SK组总再通率81.25%,6h内再通率为86.49%,与UK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出血、心律失常、过敏、低血压及5周后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K较UK的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药效较好,也具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不同药物及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发病6h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42例心梗患者,发病6h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的40例患者,发病在6~12 h应用阿替普酶治疗的44例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结果 三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9.5%、80.0%、29.5%,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在发病6h内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通率高,效果优于尿激酶.而溶栓时间越早,可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3.
以往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溶栓治疗中,阿司匹林作为溶栓的辅助治疗于溶栓前1次300-325mg嚼服。2008年5月以来,我们对年龄〈75岁,发病12h以内的急性STEMI溶栓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300mg的基础上,同时加服氯比格雷300mg。发现溶栓再通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42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梗死后心绞痛,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根本原因是冠脉存在多只病变及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所致。  相似文献   

15.
陈辉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59-159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了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56例患者,对发病12h以内的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演变以及心肌坏死标记物,判断2h血管再通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56例患者溶栓后2h血管再通38例(67.9%)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无明显出血倾向或不良反应。尤其在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为有效的再灌注方法之一,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I61例,随机分为院前溶栓组和对照组,院前溶栓组30例,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等对症处理,并给予尿激酶院前静脉溶栓,对照组31例,除不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外,其他治疗同院前溶栓组。结果院前溶栓组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周内住院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院前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能提高梗死血管再通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的生存质量和提高生存率,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科收治行急诊溶栓治疗的8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瑞替普酶组44例,给予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重组链激酶组40例,应用重组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心血管并发症及出血不良反应等的发生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60min及90min再通率分别为68.2%和79.5%,均明显高于重组链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4周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分别为11.4%、18.2%和4.5%,与重组链激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出血发生率为54.5%,高于重组链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适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尽快实现闭塞血管的再通,并且安全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8.
马成彬  鲍中华  陈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07-2408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发病不同时间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68例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分为两组,A组<6小时,B组6~12小时。结果:A组再通率为71.8%,B组为43.2%,病死率A组为2.4%,B组为3.8%,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负相关,溶栓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院前溶栓与院内溶栓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率、心源性休克及一年内生存率.方法 将88例发病12 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为院前溶栓组,B组42例,为院内溶栓组,应用瑞替普酶对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瑞替普酶20 mg间隔30 min2次静脉推注;同时配合依诺肝素皮下注射).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A组(院前溶栓组)比 B组(院内溶栓组)溶栓时间提前了180±120 min,血管再通率提高了12.73%,P<0.05,心源性休克减少了7.55%,P>0.05,一年内生存率提高了12.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院前溶栓比院内溶栓治疗争取了时间,降低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与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和冠状动脉内溶栓组各53例,分别给予尿激酶静脉和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内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81.1%与静脉溶栓组6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前者3.7%与后者的7.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尿激酶用量小,血管再通时间提前。结论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较之静脉溶栓有诸多优势,对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条件尚不成熟的基层医院,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