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NB4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适宜方法。方法在NB4细胞中,分别加入ATRA、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ATRA rhGM-CSF rhIL-4培养诱导10d。在培养第11天,取适量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和形态学观察(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经ATRA rhGM-CSF rhIL-4培养10d,NB4-DC表面,HLA-ABC、CD1a、CD86表达明显增高,而CD33表达明显下降,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光镜下观察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特征;NB4细胞经单独ATRA诱导后向正常髓系细胞分化和成熟。结论通过ATRA、rhGM-CSF及rhIL-4的培养体系可诱导NB4-DC。[临床儿科杂志,2007,25(6):488-491]  相似文献   

2.
Li Y  Huang SL  Wu YF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04-205
目前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残留肿瘤细胞的清除需通过过继免疫治疗等手段来解决.通过特定细胞因子联合扩增脐血中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 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可增强脐血移植(UCBT)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A对脐血树突状细胞分化与成熟及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ao YH  Yang Y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40-343
目的 研究维生素A在体内的代谢活性产物视黄酸 (retinoicacid ,RA)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 ,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维生素A对免疫功能调节的机理。方法 取健康足月儿脐血 9份分离单个核细胞后 ,进行体外培养诱导DC的同时加入生理浓度的RA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分子CD1a、CD83、HLR DR以判断RA对DC分化、成熟的影响 ;混合淋巴反应的强度观测RA对DC抗原递呈功能的作用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L 12p35、IL 12p4 0、IFN γ(Th1)、IL 4、IL 10 (Th2 )mRNA转录水平 ,分析RA对DC诱导Th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培养第 6天RA使DC数量显著下降 (P <0 0 0 1) ,培养第 9天 ,DC总数相仿 ,但RA处理后不成熟DC百分比增高 ,而成熟DC百分比降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DC混合淋巴反应的cpm值降低2 9 4 % (P <0 0 0 1)。细胞因子IL 12、IFN γmRNA下降 ,而IL 4、IL 10的mRNA水平升高 ,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维生素A延迟体外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向DC的分化和成熟 ,且降低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 ,减少Th1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增加Th2细胞因子的产生 ,使免疫反应向Th2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脐血CD14^ 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以探讨IGF-1对新生儿天然免疫的作用。方法 利用无血清,无激素培养系统,体外培养1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及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观察IGF-1对新生儿脐血CD14^ 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成人比较,IL-4 GM-CSF诱导的新生儿脐血mDC中:CD1a^ 细胞百分率和甘露糖受体(MR)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Ⅱ型抗原(MHCⅡ)和CD40表达明显降低,其吞噬功能,抗原提呈功能明显下降,IGF-1能显著升高脐血mDCMHCⅡ表达,下调甘露糖受体及细胞的吞噬功能,结论 IGF-1体外可促进脐血CD14^ 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集落刺激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3例足月正常新生儿的CBMC,并加入集落刺激因子IL?3、SCF、GM?CSF及其组合,培养5d后用TRAP?ELISA法测定每份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CBMC培养前有较弱的端粒酶活性,加入集落刺激因子体外培养后端粒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以加入IL?3、SCF、GM?CSF组最为显著;CBMC与PBMC培养前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培养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L?3、SCF、GM?CSF的组合对CBMC端粒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集落刺激因子对CBMC和PBMC均有扩增作用,但CBMC具有更高扩增潜能。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可在体内活化CD4^ ,CD8^ T细胞,从而激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就其特性及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脐血CD3AK细胞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脐血CD3AK细胞诱导K5 6 2 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细胞形态学观察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 2 0例K5 6 2 细胞、2 3例CD3AK细胞诱导的K5 6 2细胞凋亡率。结果 K5 6 2 细胞自然凋亡率 (3.5 0± 0 .97) % ;经CD3AK细胞诱导的K5 6 2 细胞凋亡率 (2 7.38± 4.91) % ,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t=15 .1 P <0 .0 1)。结论 脐血CD3AK细胞能诱导K5 6 2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对脐血CD14 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以探讨IGF 1对新生儿天然免疫的作用。方法 利用无血清 ,无激素培养系统 ,体外培养 1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及 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 ,观察IGF 1对新生儿脐血CD14 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 (monocyte deriveddendriticcell,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成人比较 ,IL 4 GM CSF诱导的新生儿脐血mDC中 :CD1a 细胞百分率和甘露糖受体 (MR)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 ,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II型抗原 (MHCII)和CD4 0表达明显降低 ,其吞噬功能 ,抗原提呈功能明显下降。IGF 1能显著升高脐血mDCMHCII表达 ,下调甘露糖受体及细胞的吞噬功能。结论 IGF 1体外可促进脐血CD14 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诱导而来的一种免疫效应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及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非限制性杀瘤的优点。脐血CIK细胞的增殖速度、杀瘤活性优于成年人CIK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免疫磁珠法及羟乙基淀粉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实验比较了CD133免疫磁珠法及羟乙基淀粉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的特点,探讨一种相对较好的MNCs分离方法。方法: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的脐血15份,每份脐血分别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CD133免疫磁珠法处理。分离后计数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原代第30天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阳性率。结果:羟乙基淀粉沉淀法、CD133免疫磁珠组得到的MNCs数量分别为(15.23±4.30)×106/mL,(0.066±0.027)×106/mL(P<0.05)。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所得细胞大多悬浮生长,传代后生长缓慢;CD133免疫磁珠法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其CD34阳性率分别为10.1%、0.5%。结论: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是一种高效的脐血细胞分离方法,但细胞生长状态欠佳;而 CD133免疫磁珠法所获细胞纯度较高,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相应分离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9):757-76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脐血CD 34 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s)的可能性 ,并检测DCs的功能。方法 利用吸附单克隆抗体 磁珠分离系统 (MACS)获得脐血CD 34 细胞 ,体外以重组的人干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hSCF)、人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hGM CSF)、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 α)、人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III的配体 (hFL)诱生DCs。流式细胞仪检测DCs的表型 ,3H TdR掺入法检测DCs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功能 ,最后通过乳酸脱氢酶法检测DCs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结果 从人脐血分离到的CD 34 细胞 ,经hSCF、hGM CSF、hTNF α、hFL共同培养后 ,第 7天镜下即可见典型形态的DCs ,第 10天时明显增多 ,细胞表型检测见CD 1a 细胞的比例增加到 (2 8± 4) %(P <0 0 1) ,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 DR)表达占 (94± 11) %。在三种不同的混和比例下 ,DCs均可刺激异源T细胞增殖 ,其中以DCs∶T细胞为 1∶5时增殖最明显。而且被激活的T细胞对三种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均产生了明显的杀伤性 (P <0 0 1)。结论 人脐血CD 34 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培养 ,可生成大量具有典型功能的成熟DC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黄芩苷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集健康孕妇足月顺产儿的脐带血,共5人份,以肝素抗凝,采用明胶沉降加密度梯度离心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黄芩苷50μmol/L的液体培养体系中进行扩增培养。取黄芩苷体外扩增2周的人脐血MSCs,采用黄芩苷诱导24h后,继续维持诱导6d,诱导30min后开始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脐血MSCs生长情况及诱导前后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评价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诱导液(DMEM培养基,200~400μmol/L黄芩苷),37℃,5%CO2诱导24h。维持诱导液(DMEM培养基,200~400μmol/L黄芩苷,B27)继续维持诱导1周。实验共分4组,分别为诱导组;对照1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均不含黄芩苷)、对照2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含3mmol/L的β-巯基乙醇,不含黄芩苷)、对照3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含20g/L二甲基亚砜和20mmol/L丁化羟基苯甲醚,不含黄芩苷)、对照4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均含有上述浓度的黄芩苷、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和丁化羟基苯甲醚),各组分别在诱导6h、24h、7d留取标本,制作细胞爬片,细胞固定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评价NSE和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率;Hoechest33258染色,评价细胞存活率。结果诱导组诱导6h后,细胞微丝收缩,原来梭形的脐血MSCs胞体已发生收缩,细胞边缘变得不规整,出现了细的突起。7d后多数细胞成锥形,交织成网,形成较典型的神经元细胞样形态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黄芩苷诱导组NSE、MAP-2阳性细胞表达率以及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6.3±9.2)%、(78.5±5.5)%、(85.3±4.8)%,显著高于对照1、2、3组(P<0.01),分别为(4.6±0.6)%、(0.7±0.6)%、(46.7±9.2)%;(63.3±6.8)%、(40.9±5.1)%、(66.5±5.2)%和(71.6±4.7)%、(42.3±4.5)%、(72.8±7.6)%。此外,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率均低于1%。结论低浓度的黄芩苷体外扩增2周后的MSCs中已有少量表达NSE的阳性细胞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黄芩苷起到了预诱导分化作用;黄芩苷能够体外诱导脐血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过程中黄芩苷的诱导作用温和、稳定而持久;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成活时间长,其诱导机制可能与黄芩苷的抗氧化、调控细胞NF-κB的活性从而刺激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脐血产品质量的供体相关因素,建立选择脐血移植供体的最优化标准。方法脐血采集自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广州市妇婴医院足月分娩的产妇,分析脐血的总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和总集落数(CFUs)与脐血供体相关因素(新生儿性别和体重、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胎粪污染、采集体积)的关系。结果TNC与CD+34细胞数、总集落数三者两两间均有相关性,TNC与CD3+4细胞数相关性最好。TNC与新生儿体重、采集体积、产妇年龄有相关关系;阴道分娩、孕周(40周和女性新生儿组TNC数分别高于剖宫产、36~40孕周和男性组。CD+34细胞数和总集落数与采集体积有相关关系,与新生儿体重、产妇年龄无相关关系。CD3+4细胞数受分娩方式的影响(阴道分娩高于剖宫产),不同新生儿性别及孕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和男性组总集落数分别高于剖宫产和女性组,两组孕周间总集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集体积与新生儿体重有关,与产妇年龄、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孕周无关。胎粪污染时TNC较高,CD+34细胞数、总集落数均无影响。结论孕周和新生儿体重指标增加到标准化的脐血采集前供体选择标准,将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脐血采集质量、提高库存脐血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州脐血库脐血筛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脐血筛选的标准化方法和探讨其在脐血库建立中的意义。方法对脐血供者从产妇或其旁系亲属医学病史到新生儿随访实行四步筛选程序,筛选内容包括遗传、血液病等病史、脐血采集量、总有核细胞数、细胞活率、凝块和病原学感染等。结果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分娩27404例、采集脐血8350份,占总分娩量比率为30.47%。合格4085份,合格率为48.92%;废弃脐血4265份(占51.08%),废弃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脐血采集量<60ml、血凝块、总有核细胞数、活率低。检疫期共废弃脐血46份(占1.11%);其中检出细菌阳性19例(占41.30%),巨细胞病毒抗体(CMV-lgM)阳性20例(占43.48%)。新生儿随访共发现15例异常,占0.37%。4085份脐血总有核细胞数平均为1.21×109,根据脐血有核细胞输入量3.7×107/kg体重计算,平均能适合32.7kg的受者移植;而按2.0×107/kg体重计算平均能适合60.5kg的受者移植。104例脐血移植中72例获得植入(69.2%)。结论脐血供者的标准化筛选方法可以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性、遗传性和传染性等疾病,确保移植用脐血的安全;并能为脐血库的建立节约采集、处理、冻存等费用,提高库存脐血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脐带血单核细胞(UCBMC)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新生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及脑组织恢复的效果.方法 HIBI模型采用Rice-Vannucci方法,缺氧缺血后24 h,HIBI+移植组大鼠腹腔内注入1×10 7人UCBMC(在500μl的0.9%NaCl中).应用早期神经反射、Morris水迷宫及步迹分析等评价神经行为学功能;头颅MRI、普通HE染色评价损伤脑组织的恢复.结果 HIBI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脑萎缩,手术对侧肢体出现明显的偏瘫,即右侧步长[(7.67±0.46) cm比(8.22 ±0.50) cm,F=1.494]及趾间距[(0.93 ±0.06) cm比(1.12±0.55) cm,F=0.186]较左侧明显减小(P均<0.01);UCBMC移植后的HIBI大鼠与HIBI+ NaCl组相比,生后14d的悬崖调转[(8.44 ±2.38)s比(14.22±5.07)s,t=4.618]及阴性趋地性反射时间[(7.26±2.00)s比(11.76±3.73)s,t=4.755]明显缩短(P均<0.01);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人UCBMC移植后的HIBI大鼠的逃避潜伏期[(23.11±6.64)s比(34.04±12.95)s,t=3.356]及游泳距离[(9.12±1.21) cm比(12.70±1.53) cm,t=17.095]明显短于HIBI+ NaCl组(P均<0.01);人UCBMC移植大鼠生后10 d[(75.37±4.53)%比(67.17±4.08)%,t=-6.017]及67 d[(69.05±3.58)%比(60.83±3.69)%,t=-7.148]的头颅MRI上残存的脑容积较HIBI+ NaCl组明显增多(P均<0.01);人UCBMC移植后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皮质水肿比HIBI+ NaCl组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不明显.结论 人UCBMC腹腔内移植可促进大鼠缺氧缺血后损伤脑细胞的恢复及神经行为学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脐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新生儿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的机制。方法以健康成人为对照,采用凋亡细胞计数、片段DNA分析、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凋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CBMC自发或经抗CD3单克隆抗体刺激较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易发生凋亡;(2)CBMC与成人PBMCBcl2阳性细胞率差异无明显意义;(3)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γ对CBMC的凋亡无明显作用,白细胞介素2可部分或全部纠正CBMC凋亡;(4)蛋白抑制剂放线菌酮可迅速诱导CBMC和成人PBMC发生凋亡。结论易于凋亡可能是新生儿T淋巴细胞发育不成熟的另一重要特征,其凋亡途径为Bcl2非依赖途径,白细胞介素2对维持CBMC生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The decreased incidence of graft-vs.-host disease found following umbilical cord blood (CB)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of newborns to infections, have been attributed, in part, to functional and phenotypic immaturity of neonatal T cells. We investigated the phenotypic changes of CB T cells induced by two immunoregulary cytokines, interleukin (IL)-12 and IL-15,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dult peripheral blood (APB) mononuclear cells (MNCs) were also tested for comparison. Prior to culture, the percentages of CD3+ CD8+, CD3+ CD25+, and CD3+ CD56+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CB MNCs than in APB MNCs. IL-15, but not IL-12,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D3+ CD8+ expression among the CB MNCs after 1 week of culture. Combining IL-12 and IL-15, however, resulted in decreased CB CD3+ CD8+ expression compared with IL-15 alone. The percentage of CD3+ CD25+ cells in CB MNCs spontaneously increased in the absence of cytokines, while that of CD3+ CD56+ cells in CB MNCs could not be enhanced with cytokines. In contrast, the percentages of CD3+ CD25+ and CD3+ CD56+ cells among the APB MNCs could be increased with IL-12, IL-15, and further with IL-12 and IL-15 combined. Thus, different patterns of T-cell subset changes were demonstrated between CB MNCs and APB MNCs in response to IL-12 and/or IL-15. These data may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using cytokine therapy in newborns and children receiving CB trans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