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CT"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联合4D-CT血管成像(CTA)探讨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所有纳入病人均于术前、术后行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然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划定特定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取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时间(TTD)、起始时间(TTS)以及达峰反应时间(TMax)的参数值。采用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P参数的差异。利用4D-CTA图像直观观察血管吻合口及侧支循环形成状况。结果 25例病人手术前后全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OI的灌注参数值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1),MTT、TTD、TTS、TMax均较健侧明显延长(P0.01),CBV则与健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病变区CB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MTT、TTD、TTS、TMax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CBV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TA可清楚显示桥血管及吻合口。结论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可对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对术前及手术效果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方法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搭桥组)和颞肌、颞浅动脉贴敷术(贴敷组)。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术后复查测定脑血流改变,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改善情况,记录患者神经影像学结果,并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有效和无效的判定,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搭桥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升高,血流阻力降低;搭桥组术后1年造影与术后3个月造影比较,颞浅动脉随时间推移出现逐渐增粗的现象,且颅内显影血管亦明显增粗、增多;搭桥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贴敷组,无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贴敷组(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流,不良并发症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在慢性颅内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单支/双支STA-MCA端侧吻合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8月收治并行STA-MCA端侧吻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桥血管闭塞、颅内感染、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等相关并发症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本文共纳入患者35例,共行手术41次,其中单支搭桥25次,双支搭桥16次。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搭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几率(20%)低于双支搭桥组(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中术后7 d的CT脑血管成像未见桥血管显影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颅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 结论本研究目前暂时没有发现双支搭桥可能增加的手术风险,但是双支搭桥术后可能增加脑血流灌注较单支更为明显,后续研究将做进一步的量化研究,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血运重建术前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8例、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例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对比术前与术后2周内氙CT检测的局部脑血流量(r CBF)及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12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异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30±10)ml/(100 g·min),术后为(32±14)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3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正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48±6)ml/(100 g·min),术后平均r CBF值为(50±7)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mRS评分改善8例,稳定7例。15例患者术后mRS评分为[1(0,3)]分,与术前[3(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血运重建术可改善术前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靶血管远端局部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术前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灌注异常可能较灌注正常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STA-MCA)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5年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STA-MCA的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19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脑血流量、血流通过时间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7~10 d出院。PCT检查结果示术后患者健侧脑血流量、血流通过时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脑血流量高于术前,血流通过时间短于术前(P0.05)。术前患者患侧脑血流量低于健侧,血流通过时间长于健侧(P0.05);术后患者患侧脑血流量、血流通过时间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mRS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STA-MCA可有效改善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烟雾病患者。采用Matsushima(1990)的分型标准,27例患者中6例为第3期,11例为第4期,7例为第5期,3例为第6期;以缺血首发21例,出血首发6例。27例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与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相结合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同侧颞浅动脉2个分支吻合,1例行双侧手术。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术后采用CTA、DSA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并采用TCD、CT灌注评价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①吻合口通畅情况:27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7例DSA复查显示,与间接手术相关的脑膜动脉和颞中深动脉均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新生血管吻合。②脑血流改善情况:26例术后1周内复查CT灌注成像,显示吻合侧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峰值时间明显优于对侧。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血患者术后TIA未再发作,原有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6例出血患者随访至今,未再有出血。④并发症:1例Ⅳ型患者术后第3天CT复查显示,距吻合口约3~4cm的前方左侧额叶出现新发小片梗死灶。全部患者未出现由于破坏原有自发血管吻合、颞肌占位效应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对脑烟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CAS)术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CT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7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六医院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08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 d采用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开始时间(rTS)、相对达峰时间(rTTP);比较患者术前与随访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与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4 d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rCBF、rCBV、rTS及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4 d大脑中动脉rTTP短于术前(P0.05)。随访6个月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术前,BI评分高于术前(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14 d大脑中动脉rTTP差值与颈动脉狭窄患者随访6个月NIHSS评分(r=0.644)、mRS评分(r=0.578)呈正相关(P0.001),与BI评分呈负相关(r=-0.499,P=0.001)。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大脑中动脉rTTP缩短,且与患者预后有关;CT灌注成像能客观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手术前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烟雾病直接血管重建术前应用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确定脑缺血灶体表位置并以此设计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成年缺血型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将皮质缺血灶在体表定位,以缺血灶为中心设计手术入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术后脑灌注改善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有1例脑高灌注综合征,其余无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时症状改善优秀者4例,良好者5例,一般者为4例,差者为0;随访6~12个月时症状改善优秀者9例,良好者4例,一般者为0,差者为0。术后SPECT脑灌注成像视觉分析提示全部患者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定量分析:目标缺血灶术前术后试验前各病灶/全脑计数比值(F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1.06)%比(4.13±2.09)%,P0.05],术前Fb与试验后各病灶/全脑计数比值(F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1.97)%比(2.13±1.06)%,P0.05]。术后两者差比百分率(BFCR)为(67.57±3.78)%,50%,提示手术疗效显著。患者术后头部CT血管成像均可见颞浅动脉向颅内供血,术后半年复查头部MRI无新增梗死灶。结论 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的方法用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敷贴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流。  相似文献   

10.
脑CT灌注成像对于脑梗死前期以及脑梗死早期的脑缺血状态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可以准确判断因血管狭窄而引起的局部血液的供应和代偿状态,对于血管狭窄支架成型术后脑组织局部血流改善程度的判定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本文着重观察脑血管狭窄的患者内支架成型术前后CT灌注成像的变化,探讨内支架成型术对脑组织局部灌注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相似文献   

12.
王明盛  金保哲 《山东医药》2012,52(45):48-49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5例,CT或MRI检查显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18例,顶枕交界区皮质小面积脑梗死5例,无异常发现12例.均采用颞浅动脉—桡动脉—MCA搭桥术.结果 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发生手术死亡、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者.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31例(占88.57%),其血流量增加,经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显影良好;17例肌力恢复正常,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4例术后3个月出现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术后随访3 ~12个月,患者疗效均稳定.结论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赵星辉 《山东医药》2015,(10):72-74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临床效果,探讨脑CT灌注成像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对19例因颅内外动脉狭窄导致的ICVD患者行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放置支架15枚、大脑中动脉M1段放置支架4枚。术前及术后1周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结果与术前比较,19例患者术后r CBF升高、r MTT降低(P<0.05),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ICVD的脑血流灌注,CT灌注成像检查是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效果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容积(CBV)和对侧CBV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颈内动脉狭窄测的脑血流量(CBF)明显比对侧CBF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比对侧长(P<0.05);5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41例患者术后血流明显改善,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MTT恢复,分别占总数的82%和18%。术后对应供血区的rCBF明显比术前高,rMTT明显比术前短(P<0.05);所有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均显著改善。结论脑灌注CT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学流改变进行敏感检测,在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意义已被公认。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手术种类很多,最简便和最常用的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进行颅  相似文献   

17.
张宏春  彭涛 《山东医药》2010,50(3):74-7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AST)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CD对20例SSS患者PAST前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术前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完全逆转11例、双向9例,桡动脉均呈低流速、低搏动血流频谱,术后均恢复正常;窃血程度为Ⅲ度的9例患者术前大脑中动脉流速偏高、血管搏动指数偏低,术后均恢复正常。结论PAST治疗前后SSS患者大脑前后循环动脉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TCD可作为了解颅内软脑膜动脉侧支开放情况及评价介入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月就诊的14例烟雾病患者在术前和脑血管重建手术后7 d进行头部CT血管成像和CTP。对14例患者分别行联合脑血管重建术(12侧)和间接脑血管重建术(4侧)。在CTP上将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皮质区作为感兴趣区(ROI),进行各参数配对t检验。结果 (1)两种血管重建术后7 d,烟雾病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有减少,联合术式组患者对比剂达峰时间缩短,间接术式组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后7 d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均增加,联合术式组术前为(4.5±0.6)s,术后7 d为(4.7±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间接术式组患者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CTP随访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脑血流灌注改善明显。结论 CTP检查显示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短期内可能改变脑血流灌注,但脑组织缺血状态无明显变化;间接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血流灌注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应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搭桥及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的优势。方法:对6例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常温非体外循环杂交手术治疗。6例均先行旁路搭桥后,再行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其中3例为右优势型椎动脉,仅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2例为左优势型椎动脉,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后,再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1例为均衡型椎动脉,先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及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出现"盗血综合征",遂行左颈总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结果: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无偏瘫、截瘫、严重感染、凝血障碍及脑肺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出院前复查主动脉螺旋CT(64排),6例患者的搭桥人工血管及支架血管血流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6例患者恢复好,主动脉及人工血管血流良好。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搭桥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能简化传统外科治疗方法,避免深低温停循环对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防卒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00年10月—2009年10月间因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2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术后的血管造影、临床症状等资料及氙CT检测脑血流的改善情况。结果①217例患者平均年龄(42±13)岁,其中男131例(60.4%),女86例(39.6%)。所有患者术前6个月内均存在脑缺血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7例(53.9%)、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37例(17.1%)、完全性卒中63例(29.0%)。所有患者术前接受血流动力学评价,显示受累血管区局部脑血流量降低。②术前血管造影显示,烟雾病62例(28.6%),一侧颈动脉闭塞72例(33.2%),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57例(26.3%),介入治疗困难的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6例(12.0%)。③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388个吻合口中,380个通畅,通畅率为98.0%(380/388)。围手术期9例(4.1%)患者出现颅内血肿,1例(0.5%)因颅内血肿引发脑疝死亡。④2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失访,失访率4.6%。其中17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18)个月,81例患者于手术后1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⑤共50例患者术后1个月接受氙CT定量检测脑血流,显示患侧局部脑血流量较术前明显改善(t=3.312,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中长期临床随访,显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对血流动力学性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