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癌中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卫星不稳定性(MIN)是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表型标记,是结直肠癌(CRC)发生的一个新机理。目前,大部分文献报道认为,MIN为HNPCC和其他HNPCC相关癌易患者提供新的筛选方法。在CRC中检测有关微卫星位点的不稳定性,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CRC的发生机制,明确有关基因的作用,选择合适的MIN位点还为CRC的诊断、临别诊断和估计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结肠癌 ( CRC)是西方癌症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大约 1 5%的 CRC病例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性。两个最明确的 CRC家族类型是家族性多发性腺癌( FAP)和遗传性非多发性结肠癌 ( HNPCC)。HNPCC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 ,它是由错配序列修补系统缺损所导致的。在一个序列中 ,DNA复制期间产生的错误不能修补 ,从而导致核苷酸突变和简单重复微卫星序列的长度改变。在最近的研究中 ,我们为 CRC的 MSI的高灵敏特异检测确定了一套 5个微卫星标记。这个标记板已经作为参考板建立起来了 ,整个参考板是根据国际指导方针为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8号染色体微卫星改变的情况,探讨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方法,选取8号染色体上4个微卫星住点,对3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的微卫星改变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①34例患者中有14例至少在一个位点发生微卫星改变,总检出率为41.18%,其中D8S135、D8S255、20.59%、17.65%及11.76%.癌旁组织中未检测到微卫星改变.②发生两个以上位点改变的10例,在有微卫星改变的患者中占71.42%.结论在8号染色体所选位点上存在较高频率的微卫星改变,提示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卫星DNA的改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法,分别选用D9S286,D3S1339,D3S1351及TP53微卫星标记位点,对60例Ⅰ-Ⅱ期原发性NSCLC及自身正常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 60例NSCLC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为31.7%(19/60),杂合性丢失为20%(12/60);微卫星不稳定联合杂合性丢失阳性率达40%;低分化NSCLC微卫星改变发生率(57%)明显高于高,中分化(25%,P<0.01);4个微卫星位点皆无DNA改变患者其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有微卫星DNA改变的患者(P<0.01)。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丢失有NSCL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并可能作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用微解剖、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及直接DNA测序方法,检测4例HNPCC患者的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hMLH1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以及生殖细胞突变。结果 4例先证者5个肿瘤组织均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3例表现为hMSH2蛋白表达异常,1例表现为hMLH1蛋白表达异常。检测出3个生殖细胞病理性突变。结论 中国人典型HNPCC病例中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率较高。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hMLH1蛋白表达异常与错配修复基因生殖细胞突变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基因蛋白分析可作为DNA测序前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在食管癌中发生缺失的染色体位点,根据以往细胞遗传学的工作基础,选取24个分别位于1、2、3、5、7、9、11、17号染色体的食管癌染色体畸变"热点"及已知基因的位点,以微卫星序列-PCR法检测这些位点处的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序列不稳定。对36对来自北京和山西阳泉的散发食管癌标本和相应正常组织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对应于9p22-23、3p14.2、2p22、3p24-26、11q13.1、3p23、3p21.3、7q35、3q21-22等染色体位点处存在较高频率(>20%)的杂合性丢失。同时,发现了染色体位点特异的微卫星DNA不稳定。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妇女乳腺癌与乳腺癌基因1的关系。方法对BRCA1区域内的4个微卫星多态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尿素凝胶电泳(PAUGE)-DNA银染方法,对上海市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BRCA1有关微卫星的LOH和MSI研究。结果患者中LOH的发生率为58%,MSI的发生率为46%;对患者进行临床分组,发现病期越晚LOH率越高,MSI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不很确定。结论提示中国汉族人的乳腺癌的发生同与BRCA1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DNA有关,因而也可能与BRCA1基因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个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a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大家系的临床特点,报告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方法调查一个HNPCC大家系,记录的数据包括患者性别,结直肠癌发生的部位,诊断年龄,是否具有同时和(或)异时结直肠癌及结肠外癌,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等。抽取家族成员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该家系符合阿姆斯特丹Ⅰ标准,4代31人中17例患者共诊断21例次恶性肿瘤。12例(70.6%)患者患有直肠癌,且发病年龄早(平均42.9岁),右半结肠癌多见。基因检测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MSH2基因的新突变。该突变位于MSH2基因的第7外显子中,由于4个核苷酸(CCGA)的重复导致移码突变,形成截短蛋白。结论HNPCC患者是恶性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新的MSH2基因突变(MSH2:C.1215-1218dupCCGA)导致该家系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汉族结直肠癌(cRc)患者和正常人群中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l569686基因型的检测,探讨rsl569686位点基因型与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Sequenom MassArray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检测89例CRC患者(观察组)及94例健康者(对照组)DNMT3B基因多态位点rsl569686的基因分型,判断其与CRC的相关性。结果DNMT3B基因多态位点rsl569686的3种基因型Iq"、GT、GG在CRC患者中的频率分别为74.2%、24.7%、1.1%,与对照组(73.4%、23.4%、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天津汉族人群CRC的遗传易感性可能与DNMT3B基因rsl569686位点的SNP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食管癌组织中18q11.2-12.2区微卫星DNA杂合性丢失情况,为定位新的抑癌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D18S877、D18S535和D18S978 3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结果 26例食管癌D18S877、D18S535、D18S978位点的杂合性丢失频率分别为45.0%、38.9%和60.8%,丢失频率最高的位点是D18S978,定位于18q12.2。结论 18q12.2区D18S978位点杂合性丢失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该区域与脆性部位吻合,提示可能存在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认为,微卫星不稳定性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肿瘤的一种典型特征。为了证实土耳其人结直肠癌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作者应用D25123、D65291、D105583、D175855和BAT255种不同微卫星标记,研究了88份土耳其人结直肠癌标本的DNA$卫星不稳定性和复制错误(RER)表型。结果表明,9份肿瘤标本存在基因组不稳定性,其中有1种标记不稳定性的1份,2种以上不同标记的8份,均考虑为RER表型。近端肿瘤(8/18,28%)的RER表型比远端的(3/70,4%)更常见,PMO.01)。年青组(M50Y)肿瘤的**R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1in-1ike growth factor,IGF)-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insu1in-1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6在结直肠癌( co1orecta1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及RT-PCR法检测50例CRC组织和50例对应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IGF-Ⅱ及IGFBP-6的表达。结果(1)CRC组织中IGF-Ⅱ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CRC组织中IGFBP-6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IGF-Ⅱ和IGFBP-6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IGF-Ⅱ及IGFBP-6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P>0.05)。结论 IGF-Ⅱ及IGFBP-6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量与CRC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联合检测IGF-Ⅱ及IGFBP-6有可能作为CRC发生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为CR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型多囊肾病(APKD)症状前诊断,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PKD1位点两侧的微卫星SM7,CW2,AC2.5和KG8为遗传标记,对广西柳州地区10个APKD家系97名成员(包括29名APKD患者)进行基因连锁分析,结果 被检测家系疾病均与PKD1连锁,并确定了7名28岁以下无症状且B超未发现脏囊肿的个体为PKD1基因携带者,从而作出症状前诊断。结论 现阶段应用微卫星遗传标记进行基因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有家族史鼻咽癌患者4p15.1-4q12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分布和频率,为进一步缩小该区域内易感基因的范围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方法收集具有家族史的鼻咽癌患者石蜡包埋的活检组织标本,采用显微切割的方法在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上分离肿瘤细胞和正常淋巴细胞,选定7个定位于4p15.1-4q12区域内的高密度微卫星位点,多重PCR扩增和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Genescan软件对各位点LOH进行分析。结果25例具家族史鼻咽癌患者中,23例在4p15.1-4q12区至少存在一个微卫星位点的LOH(92%)。其中D4S2382位点LOH的频率最高,达到56%;D4S350和D4S1547位点LOH频率均约为50%。最小共同缺失区位于位点D4S350和D4S1547之间。结论鼻咽癌4p15.1—4q12区域内的易感基因可能位于微卫星位点D4S350和D4S1547附近。  相似文献   

15.
大肠肿瘤结肠腺瘤病基因突变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早期大肠肿瘤结肠腺瘤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特征及可能的内在机理。方法 体外蛋白合成试验和序列分析确定115例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大肠肿瘤的APC突变。结果 76例APC基因突变病例(101个突变点)中,移码突变为多(56%),91%为1-2bp碱基改变,其中2/3为碱基A,51%点突变在CpG岛。对比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和散发性肿瘤的APC基因突变,HNPCC的移码突变明显多(69%对52%,P<0.05),点突变在CpG位点分布明显少(31%对50%,P<0.05);另突变频率略低(53%对67%,P>0.05),在片段3分布也略少(38%对46%,P>0.05)。15例(20%)病例还检出双突变,间距介于7-1443bp。结论一些APC基因突变特征与DNA错配修复缺陷有关;HNPCC和散发性大肠肿瘤的APC基因突变存在差异;双突变位点间距相差甚远,提示等位与非等位基因突变并存。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因组扫描对胃癌19号染色体进行杂合性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19号染色体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ess of 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19号染色体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方法 应用多重PCR对44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覆盖19号染色体上的22个微卫星位点(遗传距离在1.1-10.9cM之间)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Gene Scan^TM,Genotype^TM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9个位点(19/22)检测出LOH阳性,总LOH频率为59%(26/44),其中D19S571位点的LOH频率最高(21.43%)。结论 高频的LOH位点附近,可能存在未知的胃癌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型多囊肾病(APKD)症状前诊断。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PKD1位点两侧的微卫星SM7、CW2、AC2.5和KG8为遗传标记,对广西柳州地区10个APKD家系97名成员(包括29名APKD患者)进行基因连锁分析。结果被检测家系疾病均与PKD1连锁,并确定7名28岁以下无症状且B超未发现肾脏囊肿的个体为PKD1基因携带者,从而作出症状前诊断。结论现阶段应用微卫星遗传标记进行基因连锁分析对于APKD症状前诊断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31C/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华南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CRC)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华南地区711例健康人和702例CRC的survivin基因-31C/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CC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36.5% vs 26.2 %,2=17.89,P<0.01),与CC基因型相比,CG、G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G携带者的CRC发病风险分别显著下降至0.61倍(95%CI=0.46-0.80,P<0.01)、0.52倍(95%CI=0.38-0.71,P<0.01)和0.58倍(95%CI=0.45-0.74,P<0.01)。结论: survivin基因-31C/G多态与CRC发病风险有关,-31G变异基因型是中国南方人群散发性结直肠癌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结肠癌 ( CRC)的发病率较高 ,是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大约 1 5%~ 2 0 %的 CRC为家族性发病。其中由于 APC基因突变引起家族性多发腺瘤 ( FAP)的患者不到 1 % ,而遗传性非息肉型结肠癌 ( HNPCC,也称 Lynch综合征 )则占全部病例的 5%~ 8%。在这些患者中 ,约有 3%可确定其突变位点 ,涉及 MLH1 ,MSH2 ,MSH6,PMS1 ,PMS2 ,其余大多数病例家系尚未查明其分子变化特点。在其余的 CRC家系中 ,很大部分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及低外显率的多态引起 ,如 APC基因中的I1 30 7K多态性。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 ,遗传性 CRC有两种类型 …  相似文献   

20.
羌族人群成人多囊肾病PKD1基因SM6位点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族人群成人多囊肾病PKD1基因SM6位点的多态性研究敬慧娥张思仲丁兰中华民族基因组计划(Chinesegenomeproject)主要致力于民族基因组多态性的保存和研究。在人类基因组多态中,微卫星DNA的多态性近年来尤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微卫星(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