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1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属GartlandⅢ型,均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结果平均随访6(3~12)个月,所有骨折术后平均8.8(6~12)周愈合。参照F 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13例,良2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简便、损伤小、固定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5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5例, 女17例;年龄2.5~12岁, 平均6.7岁;均为GartlandⅡ-Ⅲ型骨折, 其中51例伸直型, 1例屈曲型。采用肘关节功能Flynn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52例均得到随访, 时间12~18个月, 平均16个月。按照肘关节功能评价Flynn标准进行评价, 优41例, 良8例, 可3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骨折固定稳定等优点, 还可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及Volkmann挛缩、防止肘内翻。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观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132例难复性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治疗,其中男82例,女50例;年龄2~14岁,平均5.8岁。根据骨折远端移位方向选择骨膜撕裂侧入路,在医师手指引导下行骨折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石膏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132例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3.7个月。优95例,良27例,一般8例,差2例。结论: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单,不受肘部肿胀的影响,复位成功率高,术后肘部功能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严重移位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17岁,平均11.1岁。术前经X线片确诊,均为Neer-HorwitzⅢ及Ⅳ型。全部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表现。手术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进行,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进行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行经皮克氏针固定。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放射学检查结果、上肢长度及肩关节活动度,并以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3~37个月,平均20.4个月。术后出现克氏针穿出关节面1例,针道反应5例,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85~100分,平均(95.0±4.3)分;优38例,满意5例。X线片显示所有病例骨性愈合,未发现骨骺早闭现象,无肢体短缩畸形。术后3个月,所有患儿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肩关节活动恢复至伤前。结论: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急诊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112例Gartland 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40例;年龄2~11岁,平均6.2岁;Gartland Ⅱ型骨折74例,Ⅲ 型3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5~8 h,平均4.6 h.术后伸肘100°石膏固定4~6周后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针,行功能锻炼。结果:112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术后末次随访按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优86例,良23例,一般3例,优良率97.3%.3例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无须矫形处理。无针道感染、医源性尺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及Volkmann缺血性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具有维持复位确切、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急诊手术患儿痛苦少、闭合复位成功率高等优点,是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闭合复位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小儿全部肘关节损伤的60%。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功能结果,但早期Volkmann挛缩和残余的肘内翻畸形是主要的并发症。以前对有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畸形、Volkmann挛缩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占3.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病例资料,按照Gartland分型均为Ⅱ型骨折,其中ⅡA型16例,ⅡB型2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3~12)岁。所有病例均行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长臂管型石膏固定3周,拆除石膏后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2(20~45)min。本组36例患儿无一例出现医源性尺神经损伤、Volkmann挛缩或肘内翻畸形,其中1例出现针道轻度感染,拔出克氏针后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后痊愈。平均随访13.2(12~24)个月,末次随访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2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7.2%。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Gartland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早期复位固定可有效减少单纯石膏固定引起的骨折移位、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外侧进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介绍一种外侧进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外侧切口,用两枚克氏针从外侧进针作交叉内固定。结果骨折复位良好,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良好,4例轻度肘内翻(<5°)。结论外侧进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稳定性好、功能恢复良好、肘内翻发生率低并可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谢增余曹福才*张新华作者自1992年2月~1995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32例,有效地防止了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19例,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16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90例,女72例;年龄2~14岁,平均7.1岁.骨折Gartland分型:Ⅱ型98例,Ⅲ型64例.患儿受伤至就诊时间为lh至3d,平均24 h.首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对于闭合复位效果不满意的患儿,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162例患儿术后获9 ~ 60个月(平均3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5周(4~6周).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38例,良19例,差5例,优良率为96.9%.主要并发症包括肘内翻3例、肘外翻2例、骨化性肌炎1例、尺神经损伤1例. 结论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可靠及疗效良好,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6~12岁,平均8.1岁。伸直型15例,屈曲型12例;尺偏型14例,桡偏型13例。伤后就诊时间0.5~8d,平均3.6d。结果:27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骨折均于术后4~6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周。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和骨折再移位,无Volkmarm挛缩、针眼或深部感染、尺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术后发生肘内翻畸形2例,但内翻角均不超过15°,可能为过早拆除外固定和不适当功能锻炼所致。按Flynn标准评定,结果优19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两种进针方式的疗效比较,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 在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选择骨折类型相似,而克氏针进针方式不同(内外交叉固定及外侧平行克氏针固定)两组共64例患儿.按照Gartland分型,内、外交叉克氏针固定组(交叉固定组)38例,其中Ⅱ型21例,Ⅲ型17例;外侧平行克氏针固定组(外侧进针组)26例,Ⅱ型18例,Ⅲ型8例.并对两组术后功能优良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64例患儿术后获得6~54个月(平均26个月)的随访.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1%和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交叉固定组术后出现4例尺神经损伤,外侧进针组则无此情况发生.结论 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交叉和外侧平行进针固定效果相似,但外侧进针操作更简单,且可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是治疗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有效方式.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outcomes of techniques of K-wire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and provide guidelines for selec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for humeral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Methods Sixty-four cases d humeral supracondl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 were treated by K-wire internal fixation from January 2004 to January 2009.The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with similar fracure types distributed to each group.Group one (crisscross K-wire fixation) contained 38 cases among which 21 were Gartlad Ⅱ fractures and 17 were Gartland Ⅲ fractures.Group two (lateral parallel K-wire fixation) cases contained 26 cases among which 18 cases were Gartland Ⅱ fractures and 8 cases were Garland Ⅲ fractures.Postoperative elbow function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xcellent-good rate was carried out.Results Postoperatively all 64 patients were follow-up for 6 to 54 moths (average 26 months).The excellent-good rate of elbow fiuctions in group one and two was 92.1% and 84.6%, 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unctional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fixation methods (P> 0.05).However ulnar nerve injury occurred in 4 cases of the crisscross K-wire insertion group, while none occurred in the lateral parallel K-wire insertion group.Conclusion Crisscross and lateral parallel K-wire fixation have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s in treating humeral supracondylar fiactures in children.Lateral parallel K-wire fixation technique is simpler and can avoid the risk of iatrogenic ulnar nerve injury.It therefor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Gartland Ⅱ and Ⅲ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2年9月采用肘内外联合小切口(长2~4cm)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共1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伸直型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平均年龄6.5岁(4~12岁)。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7.5个月。所有骨折均于术后3~5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除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术后无一例发生缺血性挛缩、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按Flynn评分:优5例,良7例,一般5例,差0例。肘关节伸屈活动度的丢失是影响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活动受限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结论:采取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的方法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能够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有效避免了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并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质量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穿针固定后再移位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2005年1月~2009年9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的603例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年龄1~14岁(平均7岁).全部患者术中均获得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受伤至手术的时间:1周以内者507例,解剖复位435例,功能复位72例;超过1周者96例,解剖复位50例,功能复位46例.分别于术后3 d、10 d、3周或4周拍片复查.骨折位置与术中位置不符者归为再移位病例,共36例.按照Sankar分类,穿针失误26例,发生再移位17例,无穿针失误577例,发生再移位19例.107例无穿针失误的功能复位2枚穿针38例,再移位9例;3枚穿针69例,再移位3例.对于上述分类统计的数据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伤后1周内治疗者解剖复位率(86%)明显高于1周后治疗者(52%).穿针失误的再移位率(65%)明显高于无穿针失误者(3.3%);对于无穿针失误的功能复位者,2枚针的再移位率(24%)明显高于3枚针(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应尽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这样有利于实现解剖复位,增加内在稳定性.对于解剖复位者,避免穿针失误,即可获得骨折位置的稳定.而对于功能复位者,3枚针固定的稳定性优于2枚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技术引导复位以及探查尺神经位置,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5例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1岁3个月~11岁4个月,平均7.6岁;摔倒伤44例,坠落伤1例;左侧29例,右侧16例;GartlandⅡ型12例,Ⅲ型3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h~7d,平均2.5d;患儿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利用超声对患儿骨折复位进行引导,并行交叉穿针固定,其中内侧穿针时,使用超声探测尺神经位置以避免损伤尺神经。术中观测尺神经状态,末次随访时采用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儿肘关节功能及美观度进行评价,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使用超声分别从肱尺关节内侧面、肱桡关节外侧面以及肱尺关节矢状面3个方向对骨折端进行探查,可指导骨折复位,并可清楚探查尺神经位置,避免内侧穿针时出现尺神经损伤。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未出现复位丢失,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周,平均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评估标准:同健侧相比,41例患侧屈伸受限0。~5。,临床评定为优;3例屈伸受限6°~10°,临床评定为良;1例屈伸受限11°~15°,临床评定为可。同健侧相比,40例患侧提携角丢失0。~5。,临床评定为优;5例提携角丢失6°~10°,临床评定为良。术后均未出现尺神经损伤、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虽然目前超声引导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但其具有对软组织可清晰显影、便携、有效、对健康无影响等优点,在术中可清晰探查骨折情况,引导骨折复位,并可准确显示尺神经位置,有效提高内侧穿针安全性,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超声引导手法复位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效且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的常见骨折,占儿童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55%~80%,据Gartland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法:Ⅰ型骨折无移位;Ⅱ型骨折轻度移位,后侧有骨皮质相连;Ⅲ型骨折完全移位。Ⅰ、Ⅱ型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在治疗上较难手法复位,复位后不稳定且常合并有血管神经的损伤。1998年3月-2004年2月采用肘部联合切口张力带治疗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39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并获随访的98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其中有限切开复位组(行内侧或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78例,男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5.9个月 闭合复位组(行闭合复位内固定)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70.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和1年时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有限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52.2±7.0) min]较闭合复位组[(72.8±13.7) min]短;术中透视次数[(3.3±1.0)次]少于闭合复位组[(9.9±1.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2个月获骨性愈合.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有限切开复位组优良率[24.4%(19/78)]与闭合复位组[30% (6/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有限切开复位组优良率[100% (78/78)]与闭合复位组[95% (19/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和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需再次行髁上截骨术.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相同,而无法闭合复位的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通过有限切开复位获得满意复位,且后者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1年患者肘关节功能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