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与血清乙肝标志物 (HBV- M)的比较 ,探讨血清乙肝病毒 (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 PCR法和 EL ISA法分别检测 84例乙肝患者和 2 3例 HBs Ag (- )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和HBV- M。结果  HBe Ag (+)乙肝患者组 (32例 )、 HBe Ag (- )乙肝患者组 (5 2例 )和 HBs Ag (- )对照组 (2 3例 )的 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 10 0 %、 5 5 .8%、 13.0 % ,存在显著性差异 (X2 =4 3.3,P<0 .0 1) ;HBe Ag(+)乙肝患者组的 HBV DNA拷贝数为 10 6 .89± 1 .2 8/ m l,显著高于 HBe Ag (- )乙肝患者组和 HBs Ag (- )对照组 (P<0 .0 1)。结论 检测血清 HBV DNA含量弥补了 HBV- M只能定性、敏感性不足的缺点 ,从 HBV复制水平更准确反映乙肝患者HBV感染状态和传染性强弱 ,对判断乙肝患者病情意义重大 ;此外 ,HBs Ag(- )并不能排除 HBV感染 ,建议应对献血员开展 HBV DNA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 PCR)方法定量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的数量及探讨其与 HBV标志物 (HBV M)表现模式的关系 ,以指导临床。方法 共 2 4 4份临床血清标本 ,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 PCR分析系统 ,HBV M采用 EL ISA法。结果 经 FQ- PCR检测 ,99例 HBs Ag(+) / HBe Ag(+) / HBc Ab(+)的标本 ,其血清标本 HBV DNA亦全部阳性 ,平均 HBV DNA拷贝数为 1.82× 10 7copies/ ml;96例 HBs Ag (+) / HBe Ab (+) / HBc Ab (+)的标本 ,其 HBV DNA检出率为 6 6 .7% (6 4例 ) ,平均拷贝数为 1.82× 10 4 copies/ m l;11例 HBs Ag (+) / HBc Ab (+)的标本其 HBV DNA检出率为 6 3.6 % (7例 ) ,平均拷贝数为 7.94× 10 4 copies/ ml。结论 血清 HBV DNA水平与 HBV M表现模式有关 ,HBs Ag (+) / HBe Ag (+) / HBc Ab (+)的标本 HBV DHA值显著高于 HBs Ag (+) / HBe Ab (+) / HBc Ab (+)的标本和 HBs Ag (+) / HBc Ab (+)的标本 ,提示 HBs Ag与 HBe Ag的存在影响 HBV DNA水平。 FQ- PCR能实现准确定量 ,可以检测 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 ,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考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肝患者HBe Ag不同状态下HBs Ag水平与HBV-DNA载量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肝病门诊就诊的239例CHB患者,运用化学发光法、FQ-PCR法对患者HBs Ag水平及HBV-DNA载量进行监测分析,并将各指标进行有效性讨论。结果 239例患者中,HBe Ag阳性患者的HBs Ag含量和HBV DNA载量均数分别为38089.34 IU/m L和2.88×107 Copy/m L,HBe Ag阴性患者的HBs Ag含量和HBV DNA载量均数分别为4122.51 IU/m L和3.93×106 Copy/m L,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复制水平(HBV-DNA≥105)组的HBV-DNA及HBs Ag定量均值高于低复制水平(HBV-DNA<105)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相关性表明,高复制组的HBV-DNA载量与HBs Ag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HBe Ag阳性患者HBV-DNA载量及HBs Ag水平明显高于HBe Ag阴性患者,HBV-DNA载量越高,HBs Ag水平亦高。HBe Ag阴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虽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低水平,但仍然存在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可能,因此,CHB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标志物及HBV-DNA检测,以了解患者个体治疗情况,对患者病情、疗效、预后有良好的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的关系探讨(附22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的发生与乙肝病毒 (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福建泉州地区 2 2 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 2 0例良性肝病患者与 2 95例健康人群进行血清 HBV标志物 (HBVM)检测。结果  PHC组 HBV感染率达 94 .5 5 %、HBs Ag阳性率 89.0 9% ,P均 <0 .0 0 5 ;PHC组血清 HBVM感染模式以HBs 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模式多见 ,HBs Ag和抗 HBc阳性次之 ;HBs Ag、 HBe Ag和抗 HBc阳性相对较低 ;HB-s Ag阳性病例发生 PHC以 30~ 5 9岁居多 (77.5 % ) ;HBs Ag阴性病例 ,则多见于 5 0~ 6 9岁 (6 6 .6 7% )。结论  PHC的发生与 HBV感染关系密切 ,HBV感染是本地区发生 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与ELISA法测两对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莺  陈建森 《福建医药杂志》2003,25(2):118-118,104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FQ—PCR)与ELIS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242份血清,对其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51例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51/51);60例乙肝小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51.7%(31/60);9例HBsAg( )、抗—HBs( )、HBeAg(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9/9);5例HBsAg( )、HBeAg( )、抗—HBe(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5/5);11例抗—HBs( )及31例抗—HBs( )、抗—HBe( )、抗—HBc( )血清HBVDNA检出率o;38例抗—HBs( )、抗—HBc( )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7.9%;17例HBsAg( )、抗—HBc( )血清HBV DNA检出率58.8%;20例抗—HBc(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具有准确、灵敏、特异等优点,对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与HBV-DNA含量的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乙肝两对半、前 S1抗原与 HBV- 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183 0份血清用 EL ISA方法测定 HBV“两对半”和前 S1抗原 ,用荧光定量 PCR方法检测 HBV- DNA含量。结果 不同两对半模式血清 HBV-DNA阳性率不同 ,检出率以 HBs Ag( )和 /或 HBe Ag( )组最高 ;共检出前 S1抗原阳性血清 73例 ,其中 HBV-DNA检出率为 90 .4% ( 66/ 73 )。结论 前 S1抗原与 HBe Ag、HBV- DNA有较好相关性 ;FQ- PCR检测可更准确反映 HBV感染及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Q-PCR法检测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方法对587例临床血清标本采用FQ-PCR法进行HBV-DNA检测,同时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免疫学对比检测。结果血清HBV-DNA水平与HBV血清标志物的表现模式相关。以含有HBe Ag(+)的(HBs Ag(+)/HBe Ag(+)/HBc Ag(+))模式和(HBs Ag(+)/HBe Ag(+))模式的HBV-DNA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1.35%(169/183)和100%(17/17),均显著高于其他HBVM模式(P<0.01)。结论 HBe Ag和HBV-DNA有明显的相关性,定量检测HBV-DNA能真实反映HBV复制情况,为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尚慧锋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1):835-837
目的:探讨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在768份血清标本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98.70%,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66.02%,HBs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43.75%,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10.00%,抗HBs、抗HBc阳性组、抗HBs阳性组及五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全阴组HBV-DNA阳性率为0。结论:不同组的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阳性率不同,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存在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是反映HBV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可以帮助临床了解HBV在体内复制的状况,并为临床评价抗HBV治疗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因子 D( TFD)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 He PG2 .2 .15细胞株为模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观察 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 He PG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HBs Ag)和 e抗原 ( HBe Ag)水平的影响 ,计算药物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采用四甲基噻唑兰 (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 ,并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 TI)。采用 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 Hep G2 .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的 HBV DNA含量的变化 ,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以 IFNα- 2 b为对照 ,综合评价 TFD的体外抗 HBV效果。结果   TFD对 HBs Ag、HBe Ag的 5 0 %抑制浓度分别为 48.4mg· m L- 1和 75 1.7m g·m L- 1 ,治疗指数 ( TI)分别为 2 4.2和 1.6。在用药的第 9天 ,5 0 0 mg· m L - 1的 TFD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分别 80 .63 %和 5 1.2 6%。 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 ,TFD对细胞中游离 DNA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TFD及 IFNα- 2 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 HBV作用 ,TFD对 HBs Ag的抑制作用较IFNα- 2 b更为明显 ,但对 HBe Ag的抑制不如 IFNα- 2 b。TFD对 HBV的抑制可能不是通过抑制 HBV DNA的复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陈宇新  郑伙珍 《海峡药学》2005,17(6):127-128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了解其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124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和免疫学指标。结果 发现HBV DNA在各种模式的HBV标志物特阳性血清中均可检出。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HBVDNA;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低水平HBV;HBsAg、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低水平HBV。另发现28例抗HBs阳性组阳性率10.7%。结论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乙肝诊断、治疗过程监测及药效评价方面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浓度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并探讨两者的相关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HBsAg阳性的患者135例,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定量检测其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其血清中HBVDNA载量。结果 135例患者中HBeAg阳性的61例,HBVDNA阳性的87例,其HBsAg和HBeAg浓度值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83(P〈0.01)、0.550(P〈0.01),HBsAg与HBeAg的r值为:0.699(P〈0.01)。结论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载量及HBeAg浓度均成高度正相关,可较好的反应HBV的复制水平,便于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HBsAg、HBeAg滴度与HBV DNA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HBsAg 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对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在1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146 例肝癌患者中,采用荧光PCR定量法和Abbott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测定HBV DNA定量水平及HBsAg和HBeAg的滴度, 分析它们在这三组患者中的变化。结果1.HBeAg定量值在三组患者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9.944,P=0.007);乙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47,P=0.042; x2=9.499,P=0.002);肝硬化组与肝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747,P=0.387)。2.在不同HBeAg状态下,HBsAg定量值在乙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患者中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9,P=0.012;t=2.428,P=0.017);HBsAg定量值在肝癌组中无统计学意义(t=1.375,P=0.171);HBVDNA定量值在三组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3.148、6.544、4.520,P<0.05)。 结论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中的HBsAg、HBeAg及HBV DNA的变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将三者结合能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病毒标志与ALT及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检测133例CHB患者血清病毒标记物和肝功能,同时全部患者接受彩色B超引导下快速经皮肝穿刺,将患者按HBeAg、HBV—DNA阳性与否及ALT正常与否分为8个组,对各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肝组织学显示肝内均有炎症、坏死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存在,血清转氨酶正常的患者仍有一部分肝内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改变,有的甚至存在肝硬化;ALT异常、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更严重。血清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不成正比。结论单凭血清转氨酶的升高、血清病毒复制活跃与否判断疾病活动性是不够的,在临床选择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时.肝活检对此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应将肝活检作为判断肝炎活动性和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3年期间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停药前水平对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 11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每隔半年检测HBsAg定量,分析3年HBsAg的动态变化.有35例患者3年后陆续停药,继续随访1年,观察停药后疗效持续性.分析停药患者停药时HBsAg定量与疗效持续性的关系.结果 115例HBeAg阴性患者随着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治疗,HBsAg定量逐年有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F=3.01,P<0.05).HBsAg定量在基线为(3.13±0.79)logIU/ml,在治疗6、12、18、24、30、36个月分别为(3.11±0.86)、(3.06±0.85)、(2.98±0.92)、(2.91±0.84)、(2.83±0.82)、(2.76±0.95) logIU/ml(与基线比较,t值分别为0.18、0.65、1.33、2.05、2.83、3.21;P值分别为0.85、0.52、0.19、0.04、0.005、0.002).持续病毒学应答组(13例)与病毒学复发组(22例)在停药时HBsAg水平分别为(2.21±0.73)、(2.89±0.95)logIU/ml,两组病例的停药时HBsAg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03,P=0.03).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均随着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停药患者停药时HBsAg定量低水平与更好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133例CHB患者,分为未治疗组101例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耐药组32例。所有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d,连续治疗48周,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仪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24、48周ALT、HBeAg水平及HBVDNA载量,以评估疗效。结果未治疗组患者治疗48周后,ALT、HBeAg水平及HBV DNA载量均明显下降(P<0.05)。LAM耐药组,不同变异位点基因型的患者HBVDNA载量无明显改变;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ALT、HBeAg水平及HBV DNA载量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48周后与治疗12周后比较各指标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可有效降低CHB患者ALT、HBeAg水平及HBV DNA载量,对LAM耐药患者亦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田基黄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化疗药物氟尿嘧啶(5-FU)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采用荷H22肝细胞癌小鼠为模型,在体观察田基黄醇提液和水提液单独应用以及与5-FU联合应用对荷瘤小鼠抑瘤率、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等的影响。结果田基黄醇提液和水提液对H22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11.49%和21.41%,两者与5-FU联合应用能提高后者对H22移植瘤的抑瘤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田基黄醇提取液和水提液也能显著升高H22荷肝细胞癌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论田基黄提取物对肝细胞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5-FU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HBV PreS1-Ag、HBV-DNA、HBeAg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慢乙肝患者均为HBsAg阳性,用全自动酶免仪检测HBV PreS1-Ag及HBeAg,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60例HBsAg阳性慢乙肝患者中,HBV PreS1-Ag的检出率为58.3%,HBV-DNA的检出率为61.6%,HBeAg的检出率为35%.HBV PreS1-Ag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的检出率亦明显高于HBeAg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PreS1 -Ag和HBV-DNA的检出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 PreS1-Ag和HBV-DNA在乙肝患者血清中有相似的检出率,较HBeAg更能反映乙肝患者血液中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8.
聚合酶链反应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的实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宙耀  涂荫国 《天津医药》1992,20(3):153-15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1例慢性肝炎,19例慢性HBsAg携带者(ASC)和26例HBV感染后的健康者血清中的HBV DNA。结果14例HBeAg阳性患者HBV DNA全部阳性,37例HBeAg阴性者中24例阳性(64.9%)。其中HBV·M阴性9例,有6例阳性。5例抗-HBs阳性者3例阳性。ASC和健康者PCR-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36.8%和26.9%,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的74.5%。结果提示,慢性肝炎患者HBeAg阴性甚至HBV·M阴性时,往往大部分仍有HBV复制,且可能与病变活动有关。ASC和健康者总体病毒复制水平较低,可能与无明显的肝脏病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刘彦华  倪旭 《河北医药》2007,29(10):1056-105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与乙肝病毒复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8例慢性轻度,57例慢性中度,29例慢性重度的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突变特异PCR技术检测HBV前C基因nt1896位点突变情况,并对血清中HBVDNA进行测序.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eAg/抗-Hbe、HBVDNA定量、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1)抗Hbe阳性者在单纯变异株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84.61%)高于单纯野生株感染者(24.32%).(2)随着变异株感染率的增加,HBVDNA的含量增高.(3)随着变异株感染率增加,肝脏纤维化分期的逐渐加重.结论 前C区G1896A变异与乙肝病毒的复制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合成、DNA复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作用于HepG2.2.15细胞系,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HBV DNA水平来评价HBV复制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pG2.2.15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亚硒酸钠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逐渐上升,但对HBsAg的抑制作用要小于HBeAg。细胞内HBV DNA复制水平也逐渐下降(P<0.01)。p53蛋白的分布也发生了改变。结论亚硒酸钠对HepG2.2.15细胞HBsAg、HBeAg和HBcAg表达、HBV DNA复制均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与其干扰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