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BDNF在挤压伤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方法:用本室建立的成年SD大鼠(T13-L1)脊髓挤压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h,7h,21h处死动物并设正常对照组,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μm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BDNF抗体按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挤压伤位点尾侧端(L3)背角BDNF免疫反应物的分布,记录其免疫反应强度,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结果:BDNF的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正常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术后24h,BDNF的免疫反应强度较正常者明显增强并维持至7h(P<0.05),术后21h又进一步增强并高过术后24h者水平(P<0.01).BDNF的免疫阳性细胞数则从术后24h至21h进行性增加(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早期,BDNF在损伤位点尾侧端背角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BDNF在脊髓挤压伤的早期反应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挤压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NGF,BDNF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脊髓挤压伤后早期不同时间腹角运动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建立脊髓挤压伤模型,取挤压伤位点尾侧段T13节段脊髓制作冰冻切片,运用NGF,BDNF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观察并计数腹角NGF和BNDF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NGF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损伤后21d,NGF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损伤1d及7d组均明显增多(P<0.01),与NGF比较,对照组脊髓腹角亦见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胞浆染色、胞核不着色,损伤后24h,BDNF阳性神经元数已较正常者有显著增加(P<0.05),此后维持该水平至21d,结论:脊髓挤压伤后腹角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GF和BDNF可能在脊髓损伤修复的早期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神经再生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有无差异,探讨相关因子在异类神经元再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模型组)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模型对照组)模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术后7、14、30、60 d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中BDNF及Trk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大鼠L4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DNF及其受体TrkB均存在一定水平的表达.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后7、14、30、60 d BDNF和TrkB mRNA表达均升高,于术后7 d达峰值,14 d开始下降.大鼠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BDNF和TrkB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高,于术后14 d达峰值.结论 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BDNF及TrkB的表达增高,BDNF及TrkB作为内源性保护性因子,其增高可能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BDNF及TrkB上调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不同时间神经营养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间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手术对照组)和脊髓全横断1d、3d、7d、14d、21d组,共6组,每组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图像灰度分析法,检测脊髓全横断后各组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的变化。结果:脊髓全横断后手术对照组NGF、BDNF、NT-3的表达较少,损伤后表达明显增加,NGF、BDNF和NT-3在损伤后1-7d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d达到最高;NGF和NT-3的高表达一直维持到21d,而BDNF在损伤后14d恢复到正常。结论:在脊髓横断损伤中,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和NT3的表达增加,可能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尾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行为学改变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全横断(SCT)术后1d、3d、7d、14d、21d、28d组,其中假手术组和SCT术后28d组13只,其余每组8只。假手术组和SCT术后28d组各取5只大鼠于0、7、14、21、28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BB评分)后,于28d处死大鼠,取脊髓尾端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LISA分析,观察BDNF mRNA和蛋白在脊髓尾端的表达和分布;剩余每组各时间点取8只大鼠脊髓尾端组织用于RT-PCR检测BDNFmRNA含量变化。结果 SCT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消失,BBB评分于术后14d至28d增加较前一时间点明显(P<0.05);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示BDNF mRNA及其免疫产物定位于神经元胞浆和突起;RT-PCR示SCT术后各时点BDNF 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SCT术后14d时BDNFmRNA水平高于术后1d和3d(P<0.05);ELISA检测发现损伤脊髓28dBDNF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SCT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随时间呈现一定可塑性,其机制可能与BDNF表达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前角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调节。方法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腹腔注射BDNF抗体中和内源性BDNF,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动物存活7d或14d,用Western blot与RT-PCR观察GAP-4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BDNF抗体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内GAP-43蛋白与其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内GAP-43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NT-3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成年SD大鼠T13-L1节段脊髓挤压伤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h,7d,21d处死动物。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胛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NT-3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NT-3在背角的表达,记录其免疫反应强度,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和胶质细胞数。结果:NT-3的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挤压伤后NT-3的表达从术后24h至术后7d进行性减少,而术后21d时则增加并高过正常者水平。结论:NT-3不仅参与脊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可能与脊髓挤压伤的早期修复有关并具有双向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脊髓形态学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特点.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后1、3、5、7、14、21、28天组,每组各5只.免疫组化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BDNF\slit-2的表达变化,计算阳性细胞灰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BBB法进行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瘫痪从第7天开始明显恢复直至28天.免疫组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前角BDNF\slit-2的表达较低.脊髓损伤24 h后,损伤位点前角神经元中,BDNF\slit-2表达活跃,3天表达达高峰.形态学显示了损伤后脊髓出血吸收、变性的过程.结论: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轴突导向因子slit-2随之上调,呈一定规律性,提示两者与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相关.且BDNF、slit-2主要表达于脊髓前角,提示与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火针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火针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火针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隔24 h火针针刺大鼠脊髓损伤部位上下端的棘突间隙,另两组相应时间点行相同抓握。于伤后1、3、5、7 d采用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并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 BBB评分显示,火针组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模型组,特别是在造模并干预7 d后效果更加显着(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火针组的BDNF表达在各时间点均增加,火针组3、5、7 d的BDNF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与BDNF表达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高度相关。[结论] 火针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NT-4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成年SD大鼠(T13-L1)脊髓挤压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h,7h,21h处死动物并设正常对照组,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μm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NT-4抗体按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T-4在挤压伤位点尾侧端(L3)背角的表达,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结果:NT-4的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挤压伤后24h,背角NT-4的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及反应强度与正常者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从术后第7h至术后第21h则逐渐增加且高过正常者水平(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位点尾侧端背角NT-4的表达从术后第7h开始明显增加,术后第21h时又进一步增多.提示NT-4可能在脊髓挤压伤的早期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在实验性脊髓挤压伤早期,大剂量DEX对内源性NT-4在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了成年大鼠脊髓挤压伤DEX治疗后NT-4在L3节段腹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结果:大剂量DEX促进内源性NT-4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推测DEX在治疗脊髓损伤时除了已知的抗炎作用外,还可能通过促进NT-4的表达,从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滋补脾阴方药(ZBPYR)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治疗效果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ZBPYR组各30只。于伤后即刻、24、48、72、120h处死动物,处死前采用联合行为评分法(CBS)检查大鼠神经恢复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BDNF和BDNF mRNA的表达。结果 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CB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SCI、ZBPYR组,自伤后24h起,各时间点间CBS评分差异显著(P<0.05),并且BDNF、BDNF mRNA表达开始升高,于伤后120h达峰值, ZBPYR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CI组(P<0.05)。结论 ZBPYR可通过升高BDNF的表达水平促进大鼠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挤压伤脊髓腹角神经元NT-3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免疫组化ABC法探讨了脊髓挤压伤后不同时间腹角NT-3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可见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腹角的大神经元和少量小神经元,胞核、胞浆均染色。此外,亦见少量阳性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在大鼠损伤疹髓内的表达规律,观察外源性BDNF对损伤脊髓的作用。方法:利用激光束描记位移的重力打击装置,制备可靠 的定量损伤模型;以直接法将带有BDNF基因表达框的复制制陷重组腺病载体直接转移至大鼠损伤脊髓,用X-Gal染色检测基因转移有效性,并观察损伤轴突计量形态学改变,抽伤脊髓BDNFmRNA表达,BDNF和神经中丝(Neurofilan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MCI-186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炎症因子的释放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脊髓半切SCI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MCI-186或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在术后1、3、7 d和14 d动态测定受损伤脊髓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脑原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及受损伤脊髓局部组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神经营养因子-3(NT-3)、BDNF蛋白表达。并同时与假手术组对比。结果:与模型组比较,MCI-186能显著降低SCI大鼠血清炎性因子IL-6、IL-8的浓度,促进脊髓组织NT-3、BDNF表达。结论:MCI-186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 (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 cm·s-1。在造模后35 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成年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假损伤组、损伤组和药物治疗组3组,其中损伤组和药物治疗组各50只,分5个时间点(8小时、24小时、72小时、7天、14天)处死;假损伤组10只,于手术后14天处死,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损伤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大鼠损伤后脊髓组织iNOS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可通过抑制iNOS蛋白表达对大鼠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