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比《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补泻理论的不同,设计出《黄帝内经》“五味补泻图”。“五味补泻图”完整地表达了《内经》有关五方、五气、五行、五味、五脏的相互关系及五味补泻法则,具有简洁、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为学习、研究《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提供了便捷。  相似文献   

3.
药食五味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方面人之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分人五脏而藏之,是气化活动乃至于生命的基础,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但偏嗜五味又可以伤五脏所藏之精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或者影响相关脏腑,导致脏腑间功能失调,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相似文献   

4.
生脉散源流,衍化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脉散的发展源流,衍化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认识生脉散的方源当分“源”和“流”两个层次:《医学启源》首载该方方名,为其“源”;《内外伤辨感论》、《医方考》先后完善了该方组成,剂量、功用等,为其“流”。根据生脉散临床应用多在益气养阴基础上灵活化裁的特点,总结出该方“以气血阴阳为纲,以脏腑关系为目”的衍化规律,并以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Ⅱ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为  相似文献   

5.
“五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和《本经》;《内经》对“五味”理论的阐发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根据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各自的协调平衡,说明五味的生克制化乘侮关系及阴阳的相互关系,维持人体五味的协调平衡。由于《内经》的论述较散,分布于全书的十几个章节中,兹将“五味”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梳理和浅析。  相似文献   

6.
《内经》云:“脾胃者,仓禀之富,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并位于中焦。其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辅,共司水谷运化、气血生化之职能。治脾胃病之方剂配伍,不仅要从辨证立法用药,而对脾胃的纳运、升降、操湿、阴阳等方面对立统一的功能特性,亦要有所斟酌,否此,则疗效不佳。观古今治脾胃之有效方剂,皆得益于此。下简要述之,冀希对同道有助。其一,方剂用药贵乎灵运。胃主受盛、腐熟水谷,通降之性;脾司运化.有转输水谷之精微的职能,升发清气与泄降糟粕皆系于脾胃。常云:脾运为…  相似文献   

7.
生脉散源流、衍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脉散的发展源流、衍化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认识生脉散的方源当分“源”和“流”两个层次:《医学启源》首载该方方名,为其“源”;《内外伤辨惑论》、《医方考》先后完善了该方组成、剂量、功用等,为其“流”。根据生脉散临床应用多在益气养阴基础上灵活化裁的特点,总结出该方“以气血阴阳为纲、以脏腑关系为目”的衍化规律,并以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Ⅱ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为例,论述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正如《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部反映,所以观面色,能推断病情的变化。月经失调就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或气血虚损等因素引起的。面部及口唇为任脉  相似文献   

9.
医者只知“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而不知脾胃观,莫精于仲景。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一部内伤杂病的专书,其中处处体现出重脾胃之思想,颇具特色,现简述如下。一、脾健防病人体以气血为基础,气血又由脾胃所化生,故人体的正气来源于脾胃。脾胃功能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金匮》在疾病的预防中,极强调脾胃的作用,故在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就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它是《金匮》预防思想的主要体现。仲景所指出的预防思想有两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文献论述毛发的内容颇多,两千年前的《灵枢·五音五味》篇就明确指出:毛发的生长主要是“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故认为“发乃血之余”。由此而推演,视毛发的荣枯作为窥测脏腑气血盛衰的窗口,是确多匠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靳月华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153-154
《内经》全书贯穿着整体化,养生学自不例外,其中的形神统一观就颇具特色。首先,《内经》提倡适当运动,使气机通畅,五脏气血流通,以增强脏腑组织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推迟衰老。其次,《内经》重视调和饮食。因此,《内经》提倡“食饮有节”。人体早衰的原因,《内经》亦归结为形神失调。《内经》认为,性格不同的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很大。《内经》曾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现代研究结果与《内经》的认识相吻合。正是基于这种辩证关系,《内经》提出形神兼养的基本原则,并将养生置于首位,实具至理。  相似文献   

12.
王天石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3):114-114
脾胃病是一类发病率高、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脾和胃构成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机体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一升一降来完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因此,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特别要注重脾胃。  相似文献   

13.
“一气周流”学说以《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阴阳气化理论和五脏气机升降理论为基础,在脏腑层面呈现中土为轴、四象为轮的动态气机周流模式,在经络层面呈现阳明为枢、阳气主导的气血周流模式,对人体气血和畅、阴平阳秘、形神相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一气周流”学说,中风后偏瘫是由于土湿痰盛、营卫不足,肝肺失运、气虚血瘀,心肾失交、脑络受损,引起“阴升阳降”与“左血右气”的周流逆乱,进而痹阻经脉与脑络,发为形神合病之证。在临床针灸辨治中,针对实质性的“形伤”与功能性的“神伤”,应当调理阳明气机以健全形质、调和阴阳以恢复神质、调整四轮以和畅气血,从而恢复气机周流、实现形神同调,为提高中风后偏瘫的针灸疗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就《内经》所提出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之论述,对饮食五味的作用、饮食五味与体质及发病的关系、饮食五味与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妇科经典名著《妇人大全良方》论治特色进行探析,认为以“以血为本,气血并治”、“重奇经,以冲任为要”、“重肝脾,以滋化源”为其主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清沈金鳌氏在东垣《脾胃论》学说基础上创“脾统四脏”学说,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通过临床实践,略有体会。脾统四脏以滋化源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依赖脾胃。《灵枢·五味篇》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沈金鳌关于“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  相似文献   

17.
气滞、血瘀、痰凝、湿聚,在人体可表现为瘰疬、痰核、瘿瘤等,这些有形的病理产物,毕可称之为“结”。《医学心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为使经脉畅达,气血周流,散结法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五菜为充”理论,以期更全面地指导菜品养生。[方法]撷选《内经》相关条文,追溯其中关于“五菜”的食养原则,联系后世医家著作与文献研究,探索分析“五菜为充”的内涵、阴阳五行属性,以及与五脏、四时五味、体质等的配属关系,归纳总结“五菜”的食养原则与饮食禁忌,并结合现代研究,为“五菜”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及相关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五菜均为药食同源之品,由《内经》阐发的“五菜养生”理论,不仅是对古人饮食结构的回顾,更是对后世食养食疗之道的指导。基于《内经》,诸医家依从“葵、韭、藿、薤、葱”五者的阴阳五行、四性五味,阐明其对人体五脏“养”与“伤”的双重作用。“五菜”只有合理搭配,适量、适时、适人地摄入,才可以达到治已病、防未病的效果。同时,现代多项药理毒理研究也证实了“五菜”所具有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保健价值。[结论]菜品养生之道博大精深,探讨分析“五菜”的膳食原则及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有助于为大众树立正确的五菜养生观,启发人们合理搭配“五菜”,依效适食,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9.
佐料与良药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的饮食离不开厨房中的佐料。倘若没有佐料,人们的饮食就会似如嚼蜡。五味是否调和,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祖国医学中对辛、苦、酸、甘、咸五味很早就有认识。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提出了“五味所入”、“五味所  相似文献   

20.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五味药物组成。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两见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一见于《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此外,本方还见于《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的第13条。本方组方严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