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仿真内窥镜(CTVE)在鼻内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鼻与鼻窦病变患者47例,分别行CTVE和鼻内镜检查,分别记录两种检查结果并作对比分析(χ2检验),结果:CTVE和鼻内镜均能清晰显示鼻窦内病变位置及表面情况,有良好的一致性.CTVE还能从多角度无创地观察病变,补充鼻内镜检查的不足.结论:CTVE能准确显示病变,为鼻内镜手术提供有价值的术前参考.  相似文献   

2.
白尚杰 《吉林医学》2013,(25):5135-5136
目的:分析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在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择耳鼻喉科自收治的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在鼻窦内镜手术围手术期分别使用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和纤维内窥镜,然后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显示鼻腔器官腔壁或腔内的病变形态的效果,与纤维内窥镜显示的效果类似。并且可以从窦口的远端对病变情况进行观察。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诊断患者29例,准确率为96.7%;纤维内窥镜诊断患者为27例,准确率为90.0%;两组诊断的准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VE技术不但可以作为鼻窦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无创伤的诊断手段,也是纤维内镜的补充,但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天其  田蓉  刘鹤 《四川医学》2010,31(8):1083-108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9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96例患者经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显示,鼻腔均有不同程度解剖异常和病变特征,术后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丝,随访6个月-2年,治愈85例(88.54%),显效9例(9.38%),无效2例(2.08%)。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解剖异常及病变有关系,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全海凤 《华夏医学》2012,25(5):806-809
鼻内镜手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立,目前已经成为鼻外科系统的主干技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建立鼻内镜诊断技术,90年代开展内镜鼻窦手术。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y sinus surgery,FESS)主要用于治疗鼻窦病变,多用于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有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仿真内镜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e,CTVE)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疑诊先天性巨结肠的33例新生儿术前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8例确诊者行CTVE三维重建,并分别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33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检查确诊24例,CTVE三维重建8例均阳性,诊断分型与钡灌肠一致。结论 CTVE是一种无创显示结肠病变的诊断方法,可用于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方峥嵘  李义森 《吉林医学》2012,33(27):5862-586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真菌性鼻窦炎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分别采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20例)与上颌窦根治术(20例)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效果。结果:鼻内镜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能彻底清除病灶,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均经鼻内镜治疗,其中2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行鼻窦病变清除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13例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行鼻窦清创术,将受累的鼻窦黏膜及骨壁广泛切除,术后使用抗真菌药物巩固治疗。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39例病例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视野清楚,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伤口愈合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23例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明确,术前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及MRI,全身或局部麻醉鼻内镜下行肿物切除术,尤其是辨清其基底及起源地,并完整彻底切除鼻及鼻窦病变组织,是有效防止复发的关键。结果经鼻内镜手术治愈22例(95.7%),有效1例(4.3%),术中出血少,22例随访2~6年未见复发,1例1年后复发,经鼻内镜联合柯-陆径路再次手术,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创伤小、出血少、复发率低,彻底切除及术后随访至关重要,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鼻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男17例,女6例)鼻部疾病患行螺旋CT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进行多平面和仿真内镜成像,并与鼻内镜手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从各种角度、多切面地显示了鼻、鼻咽部及副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情况。CT仿真内镜显示上述情况与鼻内镜所见相似,并可进入鼻内镜无法到达的腔道(鼻窦内、狭窄的鼻道内及梗阻病变的远端)。结论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成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鼻内镜下治疗22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随诊1~2年不等。结果:22例患者,20例单纯行经鼻腔鼻内镜手术,1例上颌窦占位患者联合犬齿窝径路,1例额窦占位患者给予鼻内鼻外联合径路,复发9%(2/22)。结论:鼻内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跟病变部位、手术器械及光源、术中止血情况及手术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赵强  王成伟  刘淑萍 《农垦医学》2005,27(6):411-413
目的:对照分析消化道病变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与气钡双重造影和电子内窥镜检查,总结各种检查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提高胃肠道病变的检出率.方法:通过对39例病人进行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采用实时螺旋扫描,GE AW4.0工作站后处理,设定CT阈值和进行图像切割,分别获得胃肠道的仿真内窥镜及立体剖面等3D图像,并与气钡双重造影和电子内窥镜图像相比较.结果: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于胃肠道腔内结构显示与电子内窥镜近似,优于气钡双重造影.在观察胃肠道腔外情况如:肿瘤有无侵犯和转移等方面,优于电子内窥镜和气钡双重造影.结论:胃肠道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具有无痛、无创、快速、准确的优点,临床应用广泛.与气钡双重造影和电子内窥镜检查是相辅相成的,是CT横断面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ERCP后螺旋CT仿真内窥镜在胆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agrade cholangiopan creatography,ERCP)后应用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胆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对26例行ERCP术后的患者行SCT扫描,对扫描所得的数据行后处理再进行CTVE重建。结果选择适当的闽值应用CTVE技术观察,胆管、胆囊未见明显异常5例,表现为胆管内径匀称,壁光整;胆系结石14例,表现为胆管或胆囊内的光整的隆起性改变,病变周围的管壁亦光整;胆系癌肿5例,表现为表面不光整的腔内隆起性改变,周围管壁凹凸不平;胆总管炎性狭窄2例,表现为胆总管腔渐进性狭窄,内壁光整。结论ERCP后CTVE较为满意地显示了胆系疾病的腔内改变的细节,获得类似于内窥镜效果的图像,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显示正常中耳结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森  张在人  张克 《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2-923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成像对正常中耳结构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MSCT对 2 1例正常耳进行扫描及中耳结构的立体重建。结果 MSCT的仿真内镜技术 (CTVE)可显示整个中耳结构。CTVE成像对锤骨、砧骨、镫骨头显示率均为 10 0 % ;对镫骨前后角显示率为 90 5 % ;对镫骨底板显示率仅为 38 1%。结论 应用MSCT的仿真内镜成像可明确显示鼓室及听小骨细胞结构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在喉部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及仿真内窥镜(VE)在喉部的临床应用,并与单层螺旋CT对比分析其优越性。方法:对46例患者(其中正常组8例,病变组38例)进行喉部16层CT常规扫描和多平面(MPR)重建,并分别行CTVE检查。每例患者均采用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正常组重点观察其正常解剖结构,病变组重点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受侵犯情况。所有病变组的观察结果均经病理和临床综合检查证实。并通过对不同重建层厚图像的比较,分析不同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运用16层螺旋CT进行薄层容积扫描,MPR重建及CTVE的Auto Navigator和任意方位、任意角度旋转的成像技术可更清晰地显示喉腔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图像质量高,三维立体关系明确。结论:16层螺旋CT的3D及CTVE成像技术较单层螺旋CT在技术上有重大进步,能够更清晰显示喉腔内结构,大大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在喉部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5.
孔庆聪  张亚琴  徐川  王晓红 《实用全科医学》2006,4(6):720-721,F0003
目的 探讨正常和异常听骨链的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HiSpeed CT/i扫描机对10例正常中耳和32例临床怀疑中耳病变(22例手术)的患者进行CTVE成像。结果 CTVE能清楚显示正常听骨链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锤骨、砧骨及锤砧关节的显示率均为100%,镫骨底板的显示率为35%,只有25%可以分辨镫骨前、后脚;24例中耳炎患者中17例胆脂瘤形成,CFVE上有不同程度的听小骨破坏。结论 CTVE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方法,能显示听骨链的立体影像,有利于听骨链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CTV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2例临床疑似小肠疾病患者,常规肠道准备后,小肠腔注气,行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后,将数据进行CTVE重建,其中35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 62例患者中阴性17例,CTVE能够显示正常小肠肠腔及黏膜情况;阳性45例,其中恶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17例、小肠炎性病变10例,显示腔内肿块占位18例。结论小肠充气后行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CTVE是安全、无创性检查小肠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二维多平面重建(MPR)、三维仿真内镜(CTVE)和三维容积再现技术(VRT)成像对喉癌及下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喉癌及下咽癌的患者行术前前瞻性16层螺旋CT检查并行图像后处理(MPR、CTVE和VRT)。采用盲法阅片,分别将CT横断面、MPR及联合图像(横断面结合MPR)与手术病理所见侵犯范围进行对照分析,三维后处理技术CTVE、VRT与喉镜所见侵犯范围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多个样本率的≯检验。结果:喉癌81例,下咽癌20例,CT横断面、MPR及联合图像与手术病理对评价会厌、室带、杓会厌襞、声带、前联合、声门下区、喉旁间隙、梨状窝、喉软骨、淋巴结结构侵犯基本一致(P〉0.05)。CTVE图像与喉镜对评估会厌、室带、杓会厌襞、声带、前联合及梨状窝结构侵犯和CTVE图像、VRT图像与喉镜对评估梨状窝、喉室和气管结构侵犯亦基本一致(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够从二维、三维的角度真实地反映肿瘤部位、形态、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尤其对肿瘤周围的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CTVE可作为电子喉镜很好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8.
听骨链CT仿真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听骨链CT仿真内窥镜 (CTVE)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限度。方法 使用准直 1 0mm、螺距 1 0扫描 ,骨算法、视野 9 6cm、间隔 0 1- 0 2mm重建对 4 0例临床怀疑中耳病变(30例手术 )的患者进行CTVE成像 ,并与轴位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 (MPR)图像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VE诊断听小骨破坏的准确性为 92 6% ,明显高于轴位HRCT(84 % )和MPR(77% )图像。CTVE也能清楚地显示听骨链发育异常和术后的状况。结论 CTVE能显示听骨链的立体影像 ,有利于听骨链病变的显示和诊断。但CTVE不能清楚地显示鼓室腔内异常软组织、鼓膜和鼓室骨壁的异常改变 ,且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 CT仿真胃镜 (CT Virtual Gastroscopy,CTVG)与电子胃镜 (Electron Gastroscopy,简称 EG)在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 ,探讨 CT仿真胃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Hispeed FX/ i扫描机 ,扫描层厚 3.0 mm~5 .0 m m,螺距 1.0 mm~ 1.5 mm,重建间隔 1.0 mm~ 2 .0 m m,应用 Navigator Smooth功能对 31例病人进行了 CTVG成像。结果 :通过选择不同的观察方位、角度和阈值 ,CTVG能清楚显示靶器官内正常解剖结构的立体影像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侵犯范围。CTVG对胃部病变形态的显示与 EG显示具有良好的对应性。CTVG显示病变的准确率达 93.5 %。结论 :CTVG作为一种安全、可靠、无痛苦、新的检查方法 ,可以作为 EG的有效补充手段 ,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各种重建技术在主动脉瘤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15例主动脉疾病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比较3-D(相当于表面覆盖显示即SSD)、4-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CT仿真内镜(CTVE)的诊断价值。结果:3-D、4-D能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夹层内膜片及其与动脉分支的关系,尤其能显示破口位置。MPR能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和内膜片。MIP可清楚显示管壁钙化和动脉瘤范围、形态。CTVE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和血管狭窄。结论:综合应用螺旋CT 各种重建技术诊断主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基本上可取代X线血管造影,对临床治疗,尤其急诊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