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赣州市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赣州市2000—200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常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37种法定传染病中,该市报告了27种,共报告病例137911例,死亡86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5.10/10万,死亡率为1.53/10万,病死率为0.63%。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报告数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73.47%,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淋病、麻疹。结论:在法定传染病中,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该市的防控重点,其中以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和麻疹为先,但性传播疾病中淋病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1概况据全市19个县(市、区)传染病年报资料统计,在法定报告的甲、乙类26种传染病中,共报告17种6582例,死亡4例,总报告发病率82.30/10万,死亡率0.05/10万,病死率0.06%。与1996年相比,增报炭疽、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总发病率上升18.28%,死亡率和去年持平,病死率下降了14.29%。今年如删除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等新增报病种,则发病率为57.02/10万,比去年下降了18.05%。与1996年报告发病率相比,上升的有麻疹、百日咳、麻疹伤寒等3种,下降有霍乱、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淋病、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  相似文献   

3.
廖显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84-1185
目的 了解罗城县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罗城县1985~2004年甲、乙类传染病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5~2004年罗城县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64.77/10万,年均死亡率为1.12/10万。20年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5位传染病分别为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伤寒,五种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0.26%;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前五位传染是狂犬病、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流脑、病毒性肝炎,占总死亡数构成的90.91%。结论痢痰、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是罗城县近20年来的主要传染病,1990年以后,淋病等性传播传染病发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痢痰、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和淋病、梅毒、HIV等性传播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石燕 《医学动物防制》2004,20(7):389-391
1991~2000年全省年均总发病率为357,64/10万,死亡率为0.87/10万。病死率为0.24%。发病的病种有17种,分别为鼠疫、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炭疽、疟疾、新生儿破伤风以及肺结核,其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霸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霸州市2006-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霸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7.30/10万,5年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5位乙类传染病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麻疹和淋病,前3位丙类传染病分别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8种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3.85%;5年间传染病年均报告死亡率0.65/10万,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占总死亡数的73.68%。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是霸州市近5年来的主要传染病;狂犬病是主要的致死传染病。2009年报告甲型H1N1流感2例,死亡1例。结论我市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狂犬病、麻疹、淋病等性传播传染病、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和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罗文峰  翁兵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20-1221
目的探讨梅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4年梅州市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梅州市五年共报告传染病24种,其中乙类18种,丙类6种,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五年年均发病率为145.86/10万,死亡率为0.58/10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淋病、感染性腹泻、腮腺炎。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五年间均居各类传染病的首位和第二位,五年间分别报告病例15029例和10876例,分别占总发病构成比的0.42和0.31。结论梅州市2000~2003年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04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性病、狂犬病等传染病是梅州市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王艳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129-129,131
目的:了解东河区2009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为政府部门制订传染病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9年东河区网络直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东河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发病25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05.68/10万。死亡1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0.20/10万。与2008年相比,发病率升高14.10%,死亡率下降0.97%。全年未报告甲类传染病,其中乙类传染病9种1639例,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20.99/10万,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58.83%;丙类传染病7种1085例,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12.49/10万,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41.17%。发病顺位在前5位的分别为手足口病、肺结核、乙型肝炎、淋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结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同时应加大对性病、布病的监控力度。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南通市2009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叶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22-123
目的:掌握南通市传染病疫情态势,为制订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结果:南通市2009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264.46/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前五位是肺结核、肝炎、梅毒、淋病、甲流。死亡率占前三位的是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结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仍然是本市的主要传染病,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防治重点,要加大防治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7年梧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里迦  黄贵彪 《广西医学》2009,31(10):1526-1528
目的分析梧州市近年传染病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疫情网络报告数据。结果20cr7年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报告23种12498例,死亡68例,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413.84/10万、2.25/10万、0.83%。乙类发病率271.92/10万,与2006年相比下降3.46%;丙类发病率141.92/10万,与2006年相比增长19.27%。发病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为多。结论2007年梧州市传染病发病形势整体平稳,麻疹、狂犬病发病数上升,AIDS感染增多,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罕见病例。  相似文献   

10.
王艳萍 《医学动物防制》2013,(10):1152-1153
目的了解桦甸市2011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全市共报告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例901例,报告发病率为202.47/10万,死亡2例,报告传染病死亡率为0.45/10万,传染病病死率为0.22%。2010年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9种,报告发病数823例,发病率为184.94/10万,比去年(177.78/10万)上升了4.03%;死亡2例,传染病病死率为0.22%。乙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分别为肺结核(423例)、细菌性痢疾(137例)、病毒性肝炎(119例)、手足VI病(60例)、梅毒(59例),合计798例,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88.57%。结论当前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和梅毒是严重危害我市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太仓市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太仓市2008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1种1370例,总发病率为147.67/10万,较2007年下降15.64%;其中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最高为74.70/10万;发病居前5位疾病的依次是淋病、梅毒、肺结核、痢疾、病毒性肝炎;男女性别比为1.51: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分布呈两边低中间高的单峰状,20~40岁为多发年龄段;按职业分,工人、农民和民工为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4.16%、17.74%和10.29%;本市统计报告的6个镇,城厢镇发病率最高,为311.20/10万,沙溪镇发病率最低,为102.32/10万,且不同地区间差异比较明显;时间分布以3~10月份发病数较多。结论太仓市2008年法定传染病处在较低水平;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是主要疾病类型;传染病的发生存在地区、性别、年龄、职业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潍坊市13年法定传染病发病资料,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各年龄段人口构成用直接标化计算潍坊市传染病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线性趋势的统计意义检验采用2×C表线性回归的统计意义检验公式。同时分析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率以及传染病发病率的病种排位变化趋势。结果:(1)1990~2002年潍坊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2)潍坊市的传染病年龄别发病率呈现两个高峰期,高峰年龄在1~岁及20~岁,年龄别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规律。(3)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率呈现波动。(4)传染病发病率居前四位的是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肺结核。结论:潍坊市应重点加强以霍乱、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淋病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肺结核等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国2008—2012年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中国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对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39种,累计发病3412.25万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08.95/10万;5年间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年发病率居于前5位的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结论近五年来,中国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嘉峪关市法定传染病发病及流行情况,为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嘉峪关市2011年各类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嘉峪关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共17种2822例,报告发病率为1217.13/10万,死亡4例,死亡率为1.73/10万,报告发病率低于2010年。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所占比例较高,其次为肠道传染病,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主要传染病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肺结核和丙肝。发病人群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20—44岁。职业分布主要以家务待业为主,其次为工人和散居儿童。结论我市应加强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其次为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重点要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肺结核、丙肝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平塘县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流行情况.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平塘县2004-2011年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平塘县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7886例,死亡5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4.30/10万,死亡率为2.31/10万,发病率居前三位是肺结核(164.96/10万)、病毒性肝炎(64.84/10万)、细菌性痢疾(63.57/10万),发病农民占75%、学生占7%、散居儿童占6%.结论该县乙类传染病主要以肺结核为主,其次是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重点人群众是农民、其次是学生、散居儿童,是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常见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与控制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的运用,分析我市在2008-2012年的5种常见传染病资料,找出传染病流行的规律,并提出相关的传染病控制建议与措施。结果:分析调查的5种传染病,总发病率为0.149%,发病率最高的是痢疾(0.076%),第二位肺结核(0.027%),第三位病毒性肝炎(0.021%),第四位性病(0.016%),第五位流行性出血热(0.008%)。其中流行性出血热和痢疾属于季节性传染病,其他则存在区域性,而且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结论:今后对肺结核与痢疾的防控重点是降低老年肺结核发病率与儿童痢疾发病率,而控制其余3种传染病的关键是降低男性青壮年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据全市 19个县 (市 )、区传染病 2 0 0 1年报资料统计 ,在法定报告的甲、乙类 2 6种传染病中 ,共报道 17种 135 5 1例 ,死亡 3例 ,总报道发病率 16 0 4 9 10万 ,死亡率 0 0 4 10万 ,病死率 0 0 2 %。与 2 0 0 0年相比 ,总发病率上升了5 7 6 8% ,死亡率下降了 5 5 5 6 % ,病死率下降了 5 0 0 0 %。与 2 0 0 0年报道发病率相比 ,上升的有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淋病、梅毒、百日咳、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乙脑、布病、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等 12种 ,下降的有 :霍乱、麻疹、猩红热、流脑等 4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百日咳。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东莞市厚街镇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情况,为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年厚街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厚街镇共报告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303例。报告病例数较2002年增加22.5%,年报告发病率为635.18/10万,流动人口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首位,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居第三;发病顺位居前6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淋病、病毒性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麻疹、梅毒,但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中报告发病率居前6位传染病病种相同但发病顺位有所不同,流动人口肺结核、淋病、细菌性痢疾、麻疹、梅毒等病种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地人口。结论应将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的病毒性乙型肝炎、淋病、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列为防制重点,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市江北区2000~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庆平  赵风敏 《中国热带医学》2006,6(5):794-794,819
目的掌握宁波市江北区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宁波市江北区2000—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动态分析、描述。结果宁波市江北区2000—2004年传染病平均年发病率为235.41/10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为细菌性痢疾、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占总发病数的81.30%。职业以工人、农民、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19.16%、17.63%、9.11%;流动人口发病数(占25.09%)变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江北区以肠道和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应加强对工人、农民和散居人量等相关人群的宣传教育,以控制法定传染病的扩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8~ 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特征.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疫情资料,对2008~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241.51/10万;死亡60例,年平均死亡率0.35/10万;病死率0.14%.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二者占发病总数的77.56%.结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疟疾、麻疹是沿淮某市传染病防治的工作重点,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和控制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