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容娟  白文伟   《四川医学》2022,43(1):75-7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cardiopathy)简称冠心病,是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其致死的主要类型[1].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是A...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的应用。方法:选择8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先行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介于50%和70%之间的病变(即临界病变)行冠脉内OCT检查,测量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评价靶病变斑块的脂核大小、纤维帽的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破裂、是否伴有血栓形成等。根据OCT检查结果对考虑不稳定易损斑块行冠脉内支架置入(PCI)治疗,稳定斑块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结果:8例患者共14处病变,OCT检查显示14处病变的病变狭窄率均超过50%,7处斑块脂核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70μm,2处有斑块破溃,包括1处有局部血栓形成,以上判定为不稳定易损斑块,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其余4处病变脂核较小,纤维帽厚度大于70μm,为厚纤维帽稳定斑块,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结论:OCT能发现ACS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靶血管内的易损斑块,为高危ACS患者冠脉临界病变制定冠脉介入治疗策略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一种左心辅助装置,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尤其是对有严重并发症的ACS介入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对无并发症的ACS介入治疗作用及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前感染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急性发病前感染发生情况及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4月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共调查上海市 16所二、三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及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184 7例 ;将UAP和AMI患者合并为ACS组 (114 3例 ) ,SAP患者作为对照 (SAP组 ,6 4 4例 )。结果 ACS组急性发病前感染发生率(4 2 .4 3% )显著高于SAP组 (2 7.33% ,P <0 .0 1) ;发病前病因谱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大部分ACS患者的感染均发生在急性发病前 2周内 (78.76 % ) ,而SAP患者的感染时间无特殊分布 ;ACS组CRP增高患者的比例(6 1.0 6 % )高于SAP组 (4 2 .35 % ,P =0 .0 0 1) ,ACS组CRP增高者中 5 8.75 %有发病前感染史 ,而CRP正常者中仅 4 0 .98% (P <0 .0 5 )。结论 ACS患者的急性起病与发病前急性感染可能存在相关性 ,而CRP作为炎症标志对AC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及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其药物治疗进展很快,治疗指南主要是根据处理不同类型ACS的大型临床试验来制定的。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溶栓剂、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的心理变化.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分,观察血运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心理状态的改变.结果 对32例手术成功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分,应答率为100%.术前焦虑者为18例(56.3%),抑郁者为10例(31.3%),术后第1、3、5天患焦虑者分别为20例(62.5%)、21例(65.6%)、15例(46.9%).术后第1、3、5天患抑郁者分别为10例(31.3%)、11例(34.4%)、9例(28.1%).术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前后随时间延长患者心理状态没有明显改善.提示仅有成功的介入治疗是不够的,更需要关注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以及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CP-1水平及其意义。方法8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组5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心肌酶学证实;采用ELISA方法(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检测血浆MCP-1水平。检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CP-1水平,并比较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MCP-1水平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CP-1水平达峰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C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MCP-1水平不能够准确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CP-1水平达峰无差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CP-1水平与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设介入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介入组,采取签署自愿同意书,急诊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术前术后水化治疗,同时应用曲美他嗪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介入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作为抗栓药物,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LMWHs)与普通肝素相比有诸多的药理学优势。目的:与普通肝素相比较,系统总结LMWHs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s)以及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辅助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资料。资料来源:检索了MDELINE 1990~2002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heparin(肝素),enoxaparin(依诺肝素),dalteparin,nadroparin,tinzaparin,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低分子肝素),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unstable angina(不稳定心绞痛),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plasty(冠状动脉成形术),thrombolytic therapy(抗栓治疗),reperfusion(再灌注),drug therapy(药物治疗),combination(联合治疗)。此外,资料还来源于MEDLINE所列相关文章的参考书目,来自对专家和制药公司的调查,以及近年来国内和国际心血管会议发表的文章。研究选择:选择所有比较LMWHs与普通肝素或安慰剂对ACS治疗效果的随机试验综述,以及在某些试验和注册研究中LMWHs用于PCI的临床预后、药代动力学和/或药效学结果。在查到的39项研究中有31个符合分析标准。资料提取:资料质量根据是否在专家审阅的刊物上发表或是否为正式心血管学会举办的会议录用确定。资料综合: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美国心脏学会(ACC)推荐LMWHs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临床试验证实,LMWH在PCI期间以及与GpⅡh/Ⅲa抑制剂合用时,与普通肝素的安全性相似。总之,LMWHs作为抗栓药物用于治疗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有着极好的前景。结论:LMWHs作为抗栓药物治疗ACSs的各种病症时,可以取代普通肝素。此外,LMWHs在PCI期间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栓药物。但是,在大范围推广LMWHs常规应用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该药可使某些特定的高危人群受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 12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6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6 0例 [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 1组 (UA1) ,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 2组 (UA2 ) ],并入选 6 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别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结果 :AMI组和UA1血浆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8378± 0 6 75 3μmol/L) ,分别是 3 80 17± 1 6 2 89μmol/L、3 0 2 73± 1 2 76 7μmol/L ,P <0 0 5 ,其中异常增高率AMI组占 6 3 3% ,UA1组占 4 5 % ,UA2 组占 13 3% ,正常组 5 % ,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LPA明显降低 2 0 4 6± 0 84 72 μmol/L。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这三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只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使斑块短时间内增大或斑块纤维帽破裂,血小板在局部激活聚集(白色血栓)继续发展形成红色血栓,并有血管痉挛等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不稳定的斑块,继而出现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性猝死(SCD)。ACS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4.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ST段抬高MI,是发达国家及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ACS患者有效治疗开始越早就越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近年来研究发现,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复发事件(再缺血、再梗死)危险性快速减少,早、中期死亡率降低,且能增加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有利于达到他汀类治疗的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冯云枝  徐慧  冯文化 《中国全科医学》2003,6(2):115-115,117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和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的CRP水平,同时选择30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3组披检者CRP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心脏事件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QTc离散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42例成功进行单支或多支PCI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24h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的QTcd,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QTcd分别为(61.15&#177;6.84)ms和(40.57&#177;6.0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QTcd为(61.26&#177;6.77)ms和(60.92&#177;6.9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的PCI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QTcd,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司涛  陈永红  王丽 《新疆医学》2004,34(5):115-116
一、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62岁.以胸骨后阵发性疼痛1天为主诉于2003年7月22日入院.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史10余年,冠心病史3年.入院查体:T 36℃、P 86次份、R 20次/分、BP:165/105mmHg;肥胖体型,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分,律齐、A2>P2,肝脾末及,双下肢无浮肿.  相似文献   

19.
欣维宁对冠脉内急性血栓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欣维宁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对急性血栓的作用及与其他抗栓药物联合运用的安全性。方法将23例介入治疗后发生急性血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欣维宁静滴(治疗组,11例)、欣维宁+尿激酶静滴(联合组,6例)、尿激酶静滴或置入支架(对照组,6例)。结果 3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9%,16.7%,66.7%;CK-MB峰值分别为(374.±2229.3)U/L、(295.9±325.4)U/L、(693.7±238.7)U/L;CK-MB达峰和持续时间分别为(21.0±6.3)h、(63.3±18.8)h,(21.0±4.2)h、(53.0±4.2)h,(41.2±3.6)h、(101.8±6.3)h.结论治疗组、联合组在血流恢复、心肌酶谱改变等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不明显,但联合组出血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进展与尿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8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4例定义为观察组,再根据临床诊断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他们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9例,将同期收治的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8例定义为对照组,现比较这三组患者的尿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AMI组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UA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UA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进展呈正相关,两者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