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胼胝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细胞的生后发育。结果发现大鼠出生后1天胼胝体内NOS阳性神经元少见,但在侧脑室背侧见有NOS阳性细胞层,生后7天已见有NOS阳性细胞,但胞体小,春突起呈点线性;生后14天NOS阳性细胞胞体及突超导是一步发育,突起呈线状;至21、28天时,胼胝体 见NOS阳性细胞与成鼠胼胝体内所见阳性细胞无差异。这些NOS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胼胝  相似文献   

2.
胼胝体内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胼胝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细胞的生后发育。结果发现大鼠出生后1天胼胝体内NOS阳性神经元少见,但在侧脑室背侧见有NOS阳性细胞层;生后7天已见有NOS阳性细胞,但胞体小,其突起呈点线状;生后14天NOS阳性细胞胞体及突起进一步发育,突起呈线状;至21、28天时,胼胝体内所见NOS阳性细胞与成鼠胼胝体内所见阳性细胞无差异。这些NOS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胼胝体中,有的紧贴于皮质下方并可见有突起伸入皮质;有的位于侧脑室室管膜附近,突起伸入室管膜细胞间,亦见有NOS阳性细胞位于室管膜细胞层中;散在于胼胝体中的细胞其突起有的与胼胝体联合纤维并行,有的向各个方向伸展。  相似文献   

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象分析观察研究突触素(p38)免疫反应产物在C57BL/6J小鼠海马结构、小脑皮质的分布和衰老性变化。结果显示(1)海马结构和小脑皮质内的突触素免疫反应产物呈板层分布,各层之间反应产物密度差异很大;(2)在三个年龄组,被检各区(海马CA1、CA3区分子层,齿状回分子层中带和小脑I、V叶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产物校正光密度(COD)值以青年组最大,成年组次之,老年组最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和青年组比较,成年组、老年组COD值在海马结构平均降低20.39%、33.29%,在小脑皮质平均降低29.38%、s52.64%。结果表明,突触素在小鼠海马结构和小脑皮质的分布具有区域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突触素含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象分析研究突触素(p38)免疫反应产物在Wistar大鼠小脑皮质的分布及年龄变化.结果显示,小脑皮质内的突触素免疫反应产物呈板层分布,各层之间反应产物密度差异很大;在三个年龄组,小脑Ⅴ、Ⅵ叶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产物校正光密度(COD)值以3月龄组最大,12月龄组次之,24月龄组最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和3月龄组相比,12月龄组、24月龄组COD值在小脑皮质平均降低25.43%、47.40%.突触素在大鼠小脑皮质的分布具有区域性,并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5.
异氟醚对大鼠不同脑区突触体NOS活性和NO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异氟醚麻醉对大鼠大脑不同脑区突触体NOS活性和NO生成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突白对照组1.5%异氟醚组、2.25%异氟醚组、3.0%异氟醚组和3.0%异氟醚恢复组,测定不同浓度组上层,海马,小脑,脑干突触体NOS活性和NO生成量。  相似文献   

6.
大鼠胃肠道一氧化氮合酶分布的免疫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瞻  黄威权 《医学争鸣》1997,18(4):364-367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三种不同类型在大鼠胃肠道的分布.方法:采用兔抗人NOS抗血清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神经组成型NOS(n-cNOS)阳性物质分布于胃肠道粘膜层的上皮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固有层中的组织细胞和肌间神经丛及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诱导型NOS(iN-OS)阳性物质分布于胃体的平滑肌细胞、十二指肠腺及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中;内皮组成型NOS(e-cNOS)分布于血管内皮及胃肠道粘膜固有层的组织细胞内.结论:三种类型的NOS分布部位有一定的特异性,又有一定程度重叠,提示三种NOS可能在生理病理活动中作用有所不同,又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可逆性物质基础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Huang R  Zhang Y  F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0):769-772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可逆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用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ACO),以横木行走试验(BWT)评定运动功能,应用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突触、凋亡细胞、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P)等变化。结果 MCAO后大鼠全部偏瘫,3周起运动明显恢复并逐渐升高,TUNEL染色阳性细胞随时间的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硫辛氨脱氢酶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糖尿病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成模后3个月,大脑皮层区NOS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但在海马区却发现NOS阳性细胞。结论:NOS的改变,可能参与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Northern印迹杂交法观察了3种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即脑NOS(bNOS)、内皮NOS(eNOS)和巨噬细胞NOS(macNOS)在大鼠肺和脑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肺组织存有eNOS和macNOSmRNA表达,其mRNA杂交带分子大小分别为4.8kb和4.5kb;脑组织只有bNOSmRNA表达,其杂交带分子大小为10.5kb。提示3种NOS基因结构各异,且其在大鼠肺和脑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用组织化学方法和生化方法探讨了幼龄大鼠内毒素血症脾急性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腹腔注入内毒素(i.p.LPS)1h,脾内碱性磷酸酶(ALPase)阳性细胞开始增多,至12h红髓 和边缘区呈现大量的ALPase阳性细胞,24 ̄72h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正常。电镜下证实这些阳性细胞多数为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腹注LPS6 ̄12h,脾索和淋巴小结周围呈现较多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阳性细胞。腹注LP  相似文献   

11.
大鼠胚胎小脑的发育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Nisl染色法对大鼠胚胎14、16、18及20d小脑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胚胎16d以前小脑由室管膜层、外套层及边缘层构成。胚胎18d开始出现典型的皮层结构。外颗粒层由较密集的深染细胞组成,数目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增多。蒲氏层由较大淡染细胞组成,数目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颗粒层内细胞成份较复杂,细胞密度随胎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NOS1免疫阳性细胞在猕猴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OS1)在灵长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一氧化氮合酶在正常猴喉脑和脊髓中的表达。结果 NOS1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区域,包括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尾壳核、纹状体、小脑皮质、脊髓前角、后角和中央灰质。结论 NOS1在神经系统内有广泛的分布,其产物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对多种神经功能如学习记忆等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11只家兔小脑内AChE活性的分布。采用改良的经典组织化学技术来显示AChE活性。小脑皮质颗粒层一般有很强的AChE活性,而浦肯野细胞层的分子层的浅部则呈AChE反应阴性。分子层的深部和小脑白质的AChE活性较弱。而且有很多阳性神经元出现在后叶的分子层中,以X小叶最为密集。在小脑白质中,发现5条与正中面相平行的AChE活性较强的纵带。其中蚓状正中面上的正中带出现在除Ⅵ、Ⅶ小叶以外的各小叶中;对称分布的内侧带出现在前叶的Ⅱ到Ⅴ小叶和后叶的Ⅷ、Ⅸ小叶;外侧带只出现在Ⅸc和Ⅸd分叶。小脑中央核显示很强的AChE活性。在颗粒层的胶质细胞和白质中发现有丁酰胆碱酯酶(BuChE)的活性,而且在近颗粒层的白质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观察发育阶段不同的鸡和大鼠的小脑标本外形,并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结构。鸡卵在孵育的第6天,小脑原基出现。第15天小脑皮质形成,普肯野氏细胞(普氏细胞)排成一层。新生鸡小脑皮质发育近成年状态,普氏细胞发育基本完成。大鼠在生后第5天小脑皮质形成,第20天发育成熟。在生后第5天普氏细胞排成一层,第20天接近成熟状态,此时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为粗面内质网和多聚核蛋白体区域性集中分布。鸡小脑比大鼠小脑发育早,这是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MDAR1和GABAA受体的α1及α3亚单位在成年恒河猴小脑皮质及小脑核的定位分布。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及尼氏染色技术。结果:NMDAR1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Purkinje细胞胞质和分子层的树突,分子层的星形细胞以及颗粒细胞层的颗粒细胞呈免疫反应产物弱阳性,胶质细胞呈中等强度的染色,小脑核的神经元胞质和部分突起染色明显。GABAA受体的α1亚单位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Purkinje细胞胞质和树突,分子层的星形细胞和胶质细胞呈中等强度的染色,小脑核的神经元染色明显。GABAA受体的α3亚单位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Purkinje细胞胞质和树突,胶质细胞及小脑核神经元染色明显。在Purkinje细胞层NMDAR1,GABAA受体α1及α3亚单位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别占总Purkinje细胞数的(90.0±2.1)%,(83.0±2.3)%,及(78.0±1.8)%。结论:NMDAR1,GABAA受体的α1及α3亚单位在成年恒河猴小脑具有广泛的分布。这些受体在介导小脑复杂的功能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碘营养水平对子代大鼠小脑神经细胞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MIAS-2000型图像分析系统对子代大鼠小脑各层的神经细胞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低碘组(LI)14d龄外颗粒层(EGL)厚度明显大于正常碘组(NI),14d和28d龄分子层厚度、Purkinje细胞截面积、颗粒细胞密度均明显小于NI组,且有统计学差异;各高碘组(HI)与NI组比较,随碘摄入量的增多,14d和28d龄分子层厚度、Purkinje细胞截面积、颗粒细胞密度有降低的趋势,尤其是50倍和100倍高碘组(50HI和100HI)颗粒细胞密度明显小于NI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碘和严重高碘可以影响小脑EGL细胞向分子层和内颗粒层神经细胞分化和迁移,同时影响了Purkinje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正常发育;但轻度高碘组未见明显变化,提示:大鼠对高碘的耐受性要强于低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胎儿和新生儿小脑皮质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体视学方法对30例6~10月龄胎儿及6例新生儿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内颗粒层细胞密度、尺寸和分布参数进行观测。结果: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自由程均逐龄增大,体密度、数密度、表面积密度、核体密度则逐龄减小,但足月胎儿和新生儿期相对恒定;内颗粒层细胞的体密度、数密度、表面积密度、平均体积逐龄增大,核体密度和平均自由程均逐龄减小,7~8月期间变化较明显。结论:胎儿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的迁移、增值和分化在出生前、后基本完成,颗粒层细胞出生后仍持续,小脑皮质的发育在7~8月期间是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Sonic Hedgehog(Shh)信号在小脑发育早期对小脑外颗粒层的颗粒细胞前体(GCP)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观察小脑外颗粒层GCP细胞增殖情况;建立体外培养小鼠脑片系统,检测小脑外颗粒层GCP细胞的增殖和动态迁移情况?结果:小鼠出生后7 d小脑外颗粒层增殖的GCP细胞最多;Shh信号通路促进小脑外颗粒层GCP细胞的增殖,用环巴胺(cyclopamine,CPA)抑制信号通路后小脑外颗粒层GCP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但迁移不受影响?结论:Shh信号通路是促进小脑外颗粒层细胞增殖及有丝分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且它的作用只部分局限于外颗粒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一步探讨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和纤维在基底前脑的分布,方法 应用改进的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基底前脑内的NOS阳性结构。结果 NOS神经元除分布于尾壳核,腹侧苍白球Calleja岛、嗅结节,斜角带核外,还分布于梨状核和杏周皮质,NOS纤维密集分布于Calleja岛。结论 NOS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基底前脑,提示一氧化氮与基底前脑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丹参滴丸对D-半乳糖致衰大鼠小脑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细胞凋亡在D-半乳糖致衰大鼠小脑皮质的增龄变化及复方丹参滴丸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及复方丹参组,采用组织匀浆法测定各组大鼠小脑组织中的SOD活性;采用石蜡切片甲基绿-哌洛宁染色法计数各组大鼠小脑皮质蒲肯野细胞的凋亡指数,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衰老组大鼠小脑SOD活性降低(P<0.01),蒲肯野细胞的凋亡指数增加(P<0.01);而复方丹参组与衰老组的比较结果显示小脑SOD活性增加(P<0.05),蒲肯野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结论 SOD及细胞凋亡在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复方丹参滴丸能提高SOD活性,降低凋亡指数,所以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