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PESS)中对病变中鼻用的处理。方法:在5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FESS中,对病变中鼻甲适当处理,并术后观察中鼻甲,筛窦术腔及上颌窦口开放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中鼻甲恢复正常112例,发生粘连8例;上颌窦开放46例,狭窄4例,病变中鼻甲大多恢复正常。结论:在FESS中,适当处理病变中鼻甲,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鼻内窥镜手术中避免窥口鼻道复合体粘连和闭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中窥口鼻道复合体粘连和闭塞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本科完成的鼻内窥镜手术266例511例,进行随访检查,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连和闭塞的情况。结果:术后出现术腔粘连124侧,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06侧,中鼻甲与下鼻甲粘连65例;发现术腔闭塞62例。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连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钩突切除不完整、过份强调保留病变的中鼻甲和过多地损伤中鼻甲基板以及术后未能在鼻内窥镜下及时清除术腔复发的病变组织。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鼻甲在鼻腔通气引流中的生理作用,过度手术可能会带来术后中鼻道粘膜创伤造成粘连而形成一系列不良后果,故内窥镜鼻窦手术如何正确处理中鼻甲成为一个难题。本文对80例有不同程度粘膜病变的中鼻甲患者作鼻内窥镜手术处理后的病人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0例鼻内窥镜手术中,男 52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36岁,均为双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2 方法 80例均用电动切吸器完成鼻窦及鼻息肉手术。其中58例作中鼻甲保留或大部分保留。术中切除中鼻甲外侧面病变粘膜及下…  相似文献   

4.
鼻内窥镜手术保留与切除中鼻甲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术中保留中鼻甲与部分切除中鼻甲的预后与转归。方法:收集Ⅰ型三期鼻窦炎患者98例与Ⅱ型三期鼻窦炎患者70例。其中双侧保留者共76例。一侧保留者共28例,双侧部分切除者共64例。统计保留侧与切除侧术腔粘连的发生率及术腔完全上皮化的时间。结果:中鼻甲保留侧与切除侧术腔粘连的发生率及术腔完全上皮化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内窥镜鼻窦术中鼻甲保留与否,应以是否有利于中鼻道的通气引流为原则,过分强调保留或切除中鼻甲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技术主要用于鼻腔和鼻窦外科手术,使鼻道窦口复合体开放、病变得到彻底清除、窦口保持通畅,且保留生理功能.患者鼻腔解剖结构、病变范围、术中切除范围及术后处理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术后术腔转归及病变预后.因此,是否能够妥善处理中鼻甲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现将69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时鼻甲处理与术后粘连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窥镜技术主要用于鼻腔和鼻窦外科手术,使鼻道窦口复合体开放、病变得到彻底清除、窦口保持通畅,且保留生理功能.患者鼻腔解剖结构、病变范围、术中切除范围及术后处理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术后术腔转归及病变预后.因此,是否能够妥善处理中鼻甲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现将69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时鼻甲处理与术后粘连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鼻内窥镜手术对泡状中鼻甲的处理方法及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处理泡状中鼻甲的方法及其同预后的关系。方法:10例16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泡状中鼻甲患者在鼻内窥镜手术时,6例双侧病变者单侧行泡状中鼻甲外侧半切除术。对侧行泡状中鼻甲成形术,另外4例单侧泡状中鼻甲者均行中鼻甲成形术。观察两种处理方法术后创面上皮化完成时间及粘连情况。结果:术后创面上皮化完成时间:中鼻甲成形处理侧为6-16周,平均12周,单纯中鼻甲外侧半切除侧为16-28周,平均21周,两组间上皮化时间差异显著(P<0.01);术腔粘连情况:中鼻甲成形处理侧无1例发生粘连,未成形侧有1例发生粘连。结论:鼻内窥镜手术中泡状中鼻甲行成形处理,可以防止术腔粘连,缩短术后上皮化完成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处理对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66例鼻内窥镜手术后患者作了内窥镜随访观察,结果:经术后6-12个月随访发现窦口闭塞33例(9.0%),鼻肉复发32例(12.7%),术腔粘连35例(9.6%),中隔穿孔4例(1.1%),眼睑浮肿青紫2例(0.54%),结论:恰当的术后用药,定期合理的鼻内窥镜随访是保证远期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息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为评估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息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患者临床资料。既往传统手术史:1次18例,2次13例,3次以上6例。全筛、上颌窦开放术27例,全组鼻窦开放术10例。结果:术后1年疗效:治愈15例,好转13,无效9例,有效率为75.7%。术后6个月并发症;息肉复发7例(18.9%),筛窦腔闭塞5例(13.5%),鼻腔粘连4例(10.8%),上颌窦窦口狭窄、闭塞8例(21.6%)。结论:术后黏膜水肿、囊性水泡的形成、水肿性肉芽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活跃是复发性鼻息肉内窥镜手术疗效低的重要原因。通过全身、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及长期鼻内窥镜随访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鼻-鼻窦常规手术与内窥镜手术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将1996年8月~1998年8月2年间所作的47例71侧鼻腔鼻息肉摘除术为鼻息肉摘除组(Ⅰ);以51例上颌窦根治术及筛窦开放术为鼻窦手术组(Ⅱ);43例73侧内窥镜鼻-鼻窦手术为内窥镜组(Ⅲ)。比较分析鼻-鼻窦常规手术与内窥镜手术的疗效,发现Ⅰ-Ⅲ,Ⅱ-Ⅲ组间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现3组术腔上皮化率高,并发症少。强调指出内窥镜手术中钩突和额隐窝完全切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对56例112侧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再次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经鼻内镜检查、随访3~6个月,治愈70侧(62.5%,好转35侧(31.2%),无效7例(6.396)。56例112侧中,并发眶周血肿5侧(4.5%),鼻腔粘连或闭塞16侧(14.3%),出血2例(1.896)。结论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再次手术需要注意辨清鼻腔解剖结构,重点处理好病变的中鼻甲和完整切除钩突,术前术后配合全身、局部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药物可促进炎症消退,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及解剖变异与慢性上颌窦炎的关系.方法对CT诊断的52例单侧慢性上颌窦炎进行两侧对比分析.结果患侧与健侧筛泡截面分别为(77.75±33.51) mm2和(34±20.27) mm2(P<0.01).两侧分别有19个及10个大筛泡.患侧伴有32组筛窦炎,对侧21组.鼻息肉11例,单发于上颌窦炎侧9例,对侧仅1例,双侧1例.结论大筛泡、前中组筛窦炎症、鼻息肉与慢性上颌窦炎有关.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在去除中鼻甲病病的基础上,保留和恢复中鼻甲生理功能的意义。方法:将鼻腔、鼻窦疾病分为鼻内镜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根据中甲病变的性质,在去除病变后,内镜手术组均保留了中鼻甲。常规手术组行部分中甲切除术。结果:21例内镜手术组,19例恢复良好,鼻腔结构正常,2例鼻窦炎或鼻息肉复发。20例常规组,25例通气恢复良好,但4例嗅觉无恢复,5例鼻窦炎或鼻息肉复发。结论:对严重病变的中鼻甲,切除部分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睫神经痛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对5例鼻睫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分别行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成形术及筛窦切除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半年,5例患者痊愈。结论鼻睫神经痛的主要表现为与筛、额窦炎相似的头痛,但无流涕;细致的鼻腔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是防止漏诊、误诊的重要手段;恰当的鼻中隔及中鼻甲矫正术及筛窦开放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寻找更加完善的中鼻甲处理模式,以达到既能有效保留更多中鼻甲黏膜及其功能,又能杜绝术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2000年之前和2010年之后的A、B两组病例采用不同的中鼻甲处理模式,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76例(n=144侧)前端粘连12侧,其中重度5侧,轻度3侧,发生于随访中者4侧,经处理并随访6个月以上,仍粘连者4侧。B组80例(n=152侧)仅有前端轻度粘连2侧。结论①以黏骨膜下手术为主体的多元化中鼻甲成形术,可以保留更多的中鼻甲黏膜及其功能;②跳出单一手术模式,将中鼻甲成形术延伸至"手术+填塞+清理"的三步法,以及"鸡尾酒式"的术后填塞与清理,可以解决中鼻甲切除与否的所有相关争议。  相似文献   

16.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我科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已完成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4~6个月患者48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初期失败和近期成功经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我科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共486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相关疾病是研究疾病发生发生及治疗的基础,鼻腔、鼻窦疾病也需要恰当实验动物作为其模型。目的:观察兔鼻腔、鼻窦的CT和局部解剖表现,探讨兔应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CT使用常规鼻窦冠状位与水平位扫描新西兰兔,随后进行常规鼻腔、鼻窦解剖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兔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个腔,鼻腔外侧壁由上颌鼻甲、中间鼻甲、内侧鼻甲、下鼻甲组成,上颌窦窦腔最大,筛窦、蝶窦、额窦相对较小,以上结构均对称分布。兔鼻腔、鼻窦在CT扫描下显示清晰。兔鼻腔、鼻窦的解剖与人类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上颌窦解剖部位与人相似且窦腔较大便于操作,具有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可行性,适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建立,可应用于模拟人类鼻窦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揭盖法治疗鼻窦囊肿(附6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下“揭盖法”手术治疗鼻窦囊肿的方式和优点。方法:分析61例鼻窦囊肿患者的发病部位,囊肿性状,并对本组所有病倒采用了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其方法为“揭盖法”,即手术打开与鼻腔相接的囊壁,而不去掉与周围结构相邻的囊壁,是为囊肿“揭盖”或“开窗”。结果:所有病例在局麻或全麻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3--6月,未发现引流口封闭。结论:鼻窦囊肿行鼻窦内窥镜手术,只要去除与鼻腔相接的囊壁(揭盖法),而无需去掉与周围结构相邻的囊壁。这种手术方式,既保证了囊腔的引流,也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囊肿开口再封闭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9.
儿童鼻窦炎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采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82例(139侧),慢性上颌窦炎24例(42侧),慢性筛-上颌窦炎伴中鼻甲水肿或息肉样变23例(41侧),慢性筛一堞窦炎lO例(18侧),慢性全鼻窦炎19例(30侧),慢性筛窦炎4例(6侧),慢性堞窦炎2例(2侧)。结果:总治愈率为(121/139)87.1%,好转(12/139)8.6%,无效(6/139)4.3%。3例术中出现筛骨纸样板损伤,术后出现眼睑瘀血,10例(12侧)术后出现鼻腔粘连,无大量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精确、病变清除彻底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