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癌患者胃粘膜细胞内维生素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饮食及血清维生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维生素与癌症有关,但也有不同的报道。为此,我们设计了细胞维生素的测定方法,并取20例胃癌手术标本,分离癌区、癌旁区及正常粘膜区的细胞,测定细胞内维生素A、E、C、B12、叶酸及β-胡萝卜素的含量,以7例非癌胃为对照。结果表明,胃癌区及癌旁区细胞内维生素A、E、B12及β-胡萝卜素均显著低于非癌胃对应区细胞内含量(P<001),但胃癌区与癌旁区之间无差异。本文初步证实胃癌与维生素的关系,并显示这种关系在癌前阶段细胞内即已发生,因而提示纠正癌前病变细胞内维生素代谢有可能干预胃癌的生成,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二级预防之一是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本文从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研究及机理研究方面简述维生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为维生素临床防治胃癌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鼠胃癌模型,研究抗氧化维生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微量生化法,我们观察胃癌及癌前病变阶段外周血、胃粘膜组织和胃液中抗氧化维生素浓度的改变。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阶段,组织中β-C、维生素C及胃液的维生素C较其对照组降低,后者最显著,其机理可能与限制自由基介导的损伤、清除亚硝酸盐及减少内源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有关。结论:研究提示抗氧化维生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可追溯到癌前病变阶段,胃液及粘膜浓度改变比血中的变化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能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但其在胃癌癌前疾病中的作用未见相关研究。目的:探讨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12在胃癌及其癌前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的86名正常对照者、46例萎缩性胃炎、46例胃溃疡、31例胃息肉、52例胃癌患者,检测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Hcy水平显著增高(P0.05);胃溃疡组、胃息肉组和胃癌组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P0.05)。胃癌组血清Hcy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叶酸和维生素B12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萎缩性胃炎、胃癌的Hcy水平增高,胃溃疡、胃息肉和胃癌的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降低。高Hcy水平参与了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对高Hcy、低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者进行干预可能是防治胃癌及其癌前疾病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是大家熟知的一种营养素,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虽然很小,但其作用却非常重要。它们参与人体多种新陈代谢过程,如果缺少相应的维生素,某些代谢过程就会发生障碍,引起各种维生素缺乏症。不仅如此.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维生素缺乏可以使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特别是肿瘤及心血管疾病。一位学者综合了1966至2002年关于维生素的研究资料.指出膳食中维生素C的水平,与口腔癌、咽癌、胃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就是膳食中维生素C的量越少,上述各种癌症的发病率就越高,反之亦然。叶酸的缺乏则导致结肠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加。至于心血管疾病方面,维生素B1缺乏是脚气性心脏病的病因,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以微量生化法测定159例各年龄组的正常对照、良性胃病、胃癌患者血浆6种维生素及22例胃癌手术标本各部位粘膜细胞内4种维生素、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活检粘膜细胞内β-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发现,正常健康老人和老年胃癌患者维生素B12含量低于同组中青年人(P<0.05);老年胃癌患者血浆β-胡萝卜素水平明显低于良性胃病和健康对照组(P<0.05)。胃癌患者癌区粘膜细胞内β-胡萝卜素与外周正常区域细胞内含量之差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活检粘膜细胞内的含量皆与年龄呈负相关。说明老年胃病患者血浆维生素的改变以维生素B12和β-胡萝卜素为主;胃癌区粘膜细胞内β-胡萝卜素的降低幅度不如中青年明显,而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该维生素又低于中青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评价维生素在胃癌发生中的变化,为维生素防治胃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微量生化法检测胃癌、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外周静脉血,供癌或溃疡灶动静脉血,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各部位粘膜细胞内,内镜下活检粘膜组织细胞内维生素A,C,E及β-胡萝卜素的含量。 结果 胃癌与胃溃疡外周血清4种维生素含量均低于常人(P<0.01),供癌灶动静脉血中β-胡萝卜素含量之差明显大于供良性溃疡灶者(P<0.01),胃癌者静脉血中维生素C含量高于动脉血。而良性溃疡则相反;胃癌手术标本粘膜细胞内4种维生素的含量基本上按癌区→癌旁→外周正常区顺序递增,萎缩性胃炎活检胃粘膜细胞内4种维生素含量高于大体标本中类似病理改变的粘膜细胞。 结论 胃癌的发生发展中4种抗氧化维生素,尤其是β-胡萝卜素有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8.
叶酸、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作用及抑癌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 ,应用叶酸、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治疗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许多研究表明 ,叶酸、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有逆转作用 ,而对其抑癌机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就叶酸、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治疗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1 叶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和细胞凋亡的影响1.1 叶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作用近年来 ,肿瘤与维生素的关系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叶酸 (Folicacid ,FA)是水溶性维生素 ,研究证实它可以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而阻断胃癌的发生。叶酸与异型增生和癌变…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微量营养素缺乏以及相关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的主要危险因子。近年来人们又发现,Hp还可造成人体铁、铜、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进而诱发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甚至可诱发某些肿瘤,并易合并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胃癌前疾病与维生素的关系,我们选择了萎缩性胃炎(22例)、胃溃疡(6例)和球部溃疡(10例)患者,同时测定外周血、胃粘膜组织和胃液中维生素A、C、E、β-胡萝卜素的含量,并以正常人(20例)作对照。结果表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胃粘膜组织及胃液中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均显著低于正常人,而两种疾病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胃癌与维生素的关系。在癌前疾病期局部组织即已发生变化,因而为指导维生素的临床应用及胃癌的二级预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03/2015-05新疆肿瘤医院就诊的维吾尔族胃癌患者147例(A组)及维吾尔族健康对照者151例(B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进行两组间比较;将本研究全部胃癌患者经PCR-RFLP测定后按是否带有f基因分为FF组(a组)与Ff+ff组(b组),进行组间D-二聚体测定水平比较.结果:胃癌患者的f等位基因表达频率高于对照组(57.8%vs 47.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含f等位基因(Ff+ff)的研究对象患胃癌的风险高于不含f等位基因(FF)的研究对象(OR=2.85);含f等位基因组中D-二聚体测定水平较不含f等位基因组明显升高(2.79±1.21 vs 1.09±0.65,P0.05);随胃癌患者分化严重程度的逐步加重,单纯含F基因(FF)的患者的比例逐步下降(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吾尔族胃癌易感性相关联,f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F位点可能是维吾尔族胃癌发生的保护因素.f等位基因可能是调节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之一,从而影响了维吾尔族胃癌患者的发生或预后.  相似文献   

12.
流行病学的数据提示,吃含高抗坏血酸(还原型维生素C)食品可减少胃癌的危险性。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加服抗坏血酸可否增强其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已有研究发现:CAG患者罹患胃癌的风险性较高[1-2],其癌变率2.55%~7.46%[3].目前较为公认的病理发展模式是由CAG→胃黏膜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癌的变化[4],因此,如果肠化生可以逆转,无疑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实质性意义[5].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和某些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硒对治疗CAG有一定作用[6].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区饮食与胃癌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费素娟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3,8(3):143-147
背景:近30年来上海市区胃癌发病率已明显下降。1972~1999年,男性和女性胃癌的年龄调整发病率分别从62.0/10万和23.9/10万降至35.8/10万和17.5/10万。目的:研究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因素与居住在上海市区15年以上的居民胃癌发病的关系,以探讨近30年来上海市区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的原因。方法:采用统一饮食频度问卷调查189例胃癌患者和567名对照人群,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胃癌发病前5年和10年的住房和收入状况、饮食和生活习惯、冰箱使用、吸烟和饮酒史、既往胃病史、肿瘤家族史等。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常服维生素、使用冰箱储存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豆、奶制品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为预防胃癌的保护因素;肿瘤家族史、慢性胃病史、多食煎炸、盐渍、腌晒、烟熏食品、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白酒等为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结论:近30年来上海市区居民胃癌发病率的下降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和广泛使用冰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指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健康负担之一,但对其预防策略尚缺乏共识。本共识会议旨在评价预防胃癌的策略。方法:多学科专家组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制订共识条文,提呈相关数据,对证据等级、推荐强度以及共识水平予以分级。结果: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非贲门胃腺癌必要但非充分的致病因子。盐的高摄人与胃癌强烈相关。新鲜果蔬对胃癌具有预防作用,但维生素和其他饮食补充并不能预防胃癌。Hprtori感染中的宿主-细菌相互作用导致不同类型的胃炎和胃酸分泌,从而决定疾病结局。胃癌阳性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低血清胃蛋白酶原反映胃萎缩程度,可作为检出胃癌高危人群的标志物。H.prlori筛查和治疗被推荐作为减少高危人群胃癌危险性的一种策略.该策略在萎缩性胃炎发生前实施最为有效,但并不排除对胃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监测。对胃癌低危人群不推荐行H.pylori筛查。H.pylori感染的一线治疗应遵循国家治疗指南。结论:高危人群中H.pylori筛查和根除策略可能会减少胃癌的发生率,本共识根据现有证据予以推荐。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到目前为止胃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而位于第二位。中国属胃癌的高发国家,根据1992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胃癌的死亡率为25.16/10万人。因此关于胃癌的研究,尤其是胃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人所共知,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如因某些原因引起严重不足或缺乏时,常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甚或发生病理改变。早在1926年Fujimaki在动物实验中即发现饲以缺乏维生素A(V_A)食物的小鼠易发生胃癌。近些年来,由于流行病学、实验病理学、生化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已知维生素A、维生素C(VC)、维生素D(VD)等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随着我国胃癌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胃癌相关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以及胃癌筛查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尽管我国胃癌的防治已取得巨大进步,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胃癌仍是我国第3大常见恶性肿瘤、第2大致死性恶性肿瘤,是危害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就我国胃癌流行病学变迁和启示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其特征是杯状细胞的出现。IM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与年龄、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胆汁酸反流、维生素D缺乏、胃癌家族史等因素有关。IM与胃癌的关系已较明确,大量研究证实IM使胃癌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组织分型和病变程度不同,胃癌风险也有较大差异。IM的诊治对胃癌三级预防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新型内镜技术的发展,IM的检出率明显增加,但各种新型内镜对于IM的诊断作用尚存在差异,内镜监测策略的完善及个体化防治等仍需多中心、大型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本文就IM的危险因素、与胃癌相关性、诊断及治疗作一概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IM的认识,为胃癌早期监测与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众多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Hp感染导致致慢性胃炎,未经治疗则逐民萎缩性胃炎,促进肠化生的发展,并可引起胃粘膜细胞分子水平上癌基因的突为、活化或过度表达,从而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动和促进因素,对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目前已成为胃癌病因学研究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